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17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8
弱者源于社会的剥夺,使得某些人处于相对的劣势。从类型上看,弱者可以分为心理上的弱者、生理上的弱者、能力上的弱者、机会上的弱者、境遇上的弱者等几大类型。当然,要真正...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14
人的尊严不仅是现代法律的伦理总纲,更是弱者权利保护的制度基础。人的尊严为弱者权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它通过人的平等、体面生活以及不受歧视,证成了弱者权利保护...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比较法研究 年份:2007
社会契约是一种政治哲学上的理论假设,它声称国家的形成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们为了自由、安全和幸福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社会成员在行动上彼此互相采取负责的态度,...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律方法 年份:2002
引言:法理学与法学方法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作为研究法的一般理论并提供部门法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法理学更是如此。它只能在百家争鸣的...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2001
利益衡量是诉讼过程的必然环节 ,然而 ,利益衡量又必须有相对客观的标准 ,“社会需求”即为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公众舆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效果”三个基本范畴的...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商研究 年份:2007
现代法律既注重个人的独立与自由,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因而“人的联合”成为法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论题。人的联合不仅与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需求有关,更为重要的是...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2006
现代化的法律语境之下,“自然人”还能否有存在的位置?当法律日益与人们的本性疏离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可欲的法律?作为调整人的特定行为的规则,法律应当与人性、人的欲望与...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2007
集体行动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由聚合的人们进行的一种群体行为。集体行动有利于弥补代议制度的不足,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并提供产生社会影响的公共论坛。在人权的意义上,...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学 年份:2002
在人们的观念中,行政审判权乃法院固有的权力,只要是法院就拥有对行政案件的审理、裁决权。然而,行政审判权的产生虽以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分工为基本前提,但分权理论以及分权制...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学 年份:2015
社会公平原则是弱者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从学理上说,社会公平原则代表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追求,体现为公法性质的基础规范,更与分配正义密切相关。社会公平理念因弱者权利保护...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治研究 年份:2012
法律主体包含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责任主体三种形态。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权利主体的权能并不一致;而就义务主体而言,既存在因法定义务而形成的主体样态,也包括因约定义...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2001
本文是对学术界经常表述的“以法律制约权力”概念的辨析 ,作者认为 ,权力制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权力的控制、约束和阻止 ,因而从形态上体现为动态的法律行为而非静态的法律...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制与社会发展 年份:20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可以说,这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回应...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年份:2015
马克思通过"真正的法律"与"形式上的法律"的区分,阐明了良法必须是"真正的法律"这一意涵。就良法的实体标准而言,它必须是体现"理性"、"自由"和"实质正义"的法律;就良法的形...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模式”的建构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韦伯正是以“理想类型”为切入点 ,展开对社会、经济、宗教等现象的具体分析。法学中“类型”的建构是一种“类”思维的方法论原则。“理...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6
法的本质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法的本质的界定,又必须从人性、一般性、渐进性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认为,法是阶级意志与国家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法本质中...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2010
现代法律通过立法上的抽象化、典型化、身份化、角色化等技术确立了普遍性。但是,个人的独特性与法律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的冲突也昭然若揭:强调行为而忽略人的存在;注重平等而...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法学研究 年份:2008
法律主体是将现实中的人进行抽象而形成的,主要源自法律作为普遍性法则、考虑外在行为以及造就"面对国家的个人"的需要。法律主体概念的确立,彰显了人的尊严与道德品性,体现...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现代法学 年份:2006
法律技术是法学方法论体系中,围绕法律的适用所产生的技能、手段,它不同于法学研究方法,也无法涵盖法学方法论的全部内容。法律技术是传统性与正当性相结合、理性和经验相统...
[期刊论文] 作者:胡玉鸿,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4
“法律原则”是法中的精灵,它以其伦理性证成法律的正当性,又以其抽象性而涵摄着具体的规范与概念。然而,法律原则在司法场合究竟如何适用,其时机、方式、范围、中介等如何确...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