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593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6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一、研究哲学问题的意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指导各种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不研究哲学。不善于从哲学层面思考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就会使自己的研...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年份:2008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种种“本位”理论,如词类本位、句本位、语素本位、词组本位、小句本位、字本位等,认识其来龙去脉,特别是与国外有关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年份:2006
本文回顾了前人在对比语言学学科目标和范围上的各种意见,讨论了建立学科体系的两个基本原则,即1.所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都可以分成四个层级;2.根据语言的本质属性,对比研究可以......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中国外语 年份:2006
本文梳理了西方自1980年以来、中国自1990年以来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对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介绍,并认真总结了东西方对比研究各自的特点。作者指出,由于汉语与西方语言...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格义"是不可避免的过程。"格义"之后,需要做的是"正名",这是纠正"格义"之弊,准确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所谓"正名",就是在系统论思想的观照下,重新...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2009
本文提倡一种相对于"博士之学"的"士大夫之学",它包含五个方面:1)为人重于为学;2)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3)广博而深邃的学识;4)高屋建瓴的治学眼光;5)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语言哲学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共同兴趣 ,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这就是 :语言学家需要的对于语言的哲学性思考被哲学家需要的思考遮蔽了。由此 ,有必...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外语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潘文国1.从英汉对比到汉英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与汉语语法的研究始终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一部近百年的汉语语法......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王力先生70多年前曾借"竹夫人"之喻,指出中西语言研究"接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由外到中,证明别人有的我们也有;另一条是由中到外,寻找中文与外文的相异之处。前一条路的弊病...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本文提出在世界范围内 ,语言对比研究可以分为 3个时期。从洪堡特到叶斯柏森和沃尔夫是第一个时期 ,从弗里斯和拉多开始到上世纪 70年代是第二个时期 ,1980年以后是第三个时...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外语教学 年份:2007
80年代以来语篇研究的兴起是西方传统语言学的一场革命,也是促使我们重新认知中国传统语言研究的一面镜子。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从中国传统概念出发的对比研究新...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当前,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籍外译工作正面临历史上的最好机遇。需要从宏观角度对中籍外译问题进行综合考虑,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学者从事中译外...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中国外语 年份:2006
“高端笔会”是为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一个广阔视域,以千字文形式介绍国内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的成果和热点。本刊将在日后发表有关专题作者的研究报告,欢迎赐稿...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6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新兴的“字本位”汉语研究理论进行了思考。认识论角度,讨论了“字本位”理论的必要性,即这一理论在学术发展史上的意义;本体论角度,论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4
本文把英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传统的英国语文教学(本世纪初至50年代);二、语文教学的革新与探索(60至70年代);三、革新成果的巩固(8...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04
以英国汉学家Graham为代表的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汉籍英译只能由英语译者“译入”、而不能由汉语学者”译出”。文章分析了这一主张的三条理由,即1)翻译一般只能是译入母语而...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建设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世界回答中国有没有翻译学的问题,解决一个民族虚无主义的问题。二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解决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三是为...
[期刊论文] 作者:潘文国,, 来源:语言教育 年份:2013
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语能力不可能超越他的母语能力。这是因为,母语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美学眼光。文章还对一些流行观点,如"不要输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