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6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1996
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李合群北宋定鼎中原,以开封为国都,其皇宫源于唐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后梁改此衙署为建昌宫,后晋时又更作大宁宫。后周世宗即位后,虽对其进行了一些营缮,但“犹......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2017
中国古代桥梁基础加固技术,主要是木桩基础,其上往往为石块或石板,共同构成坚固的桥基。木桩亦有横铺的,称之为睡木或木筏基础,主要是加强桥基的整体性。木桩加固技术,还用于...
[学位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郑州大学 年份:2005
北宋东京城,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其城市布局,既受“象天设都”、勘舆学这些规划思想的影响,又受历史、地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 北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2005
北宋东京内城共有4厢46坊,其中的太平、乐台、新昌等21坊的相对位置已确定,另有22坊的框架被勾勒出来,以待日后补白。内城各厢里坊之间面积差别较大,坊内除民舍之外,尚分布有...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3
北宋东京皇宫,来源于唐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衙署.后梁建都开封后,改为建昌宫,后晋更作大宁宫.至后周时期,逐步形成了开封皇、宫二城相套的平面布局.北宋建国伊始,赵匡胤即在此框...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文物 年份:2010
1974年春,河南开封通许县后城岗村的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处战国时期魏国的青铜布币窖藏,内有布币507枚,总重8680余克,现收藏于通许县文化馆。这批钱币根据文字与造型,可分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象天设都与堪舆学说作为非理性因素,直接影响了北宋东京城的选址、宋外城形制、宋皇宫的范围与布局,以及艮岳、玉清昭应宫、景灵宫、明堂等建筑的营建和方位,并带来了开辟城...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7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北宋东京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由于宋廷极力制止,使得崩溃过程出现了...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国地方志 年份:2008
本文对《东京梦华录》中存在的错讹进行了考证,列出如下几则:1.关于宋外城周长;2.相国寺每月交易开放次数;3.五岳观在御街之东或西;4.新门瓦子的位置;5."交杯酒"与"~杯"。...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7
《清明上河图》中的带有“解”字招牌的店铺,并不是官府、代办运输店栈、盐店、“解夏”、当铺,而应是具有公证性质的书铺,是为应试举子参加礼部试的举人办理应考手续及验查...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北方文物 年份:2017
中国古代城墙基础,多是先挖基槽,然后再填土夯筑,宋代以前多为素土,宋以后增加了砖瓦夯层,并出现了木桩、睡木、石板(块)等加固技术。木桩有竖立与横铺两种,主要是为了加强地...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1995
开封明清城墙沿革考李合群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就在此建有“七仞之城”①。以后,历代又修筑城墙多处。但是,今天它们大都或被毁或埋于地下,其迹难觅。唯有源于唐......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年份:2011
北宋京西北路滑州白马县,立有一块重修古庙的布施碑。碑文反映的的布施者来自磨行、绳行、食行、果子等十八行之多,见证了北宋地方亦“供百物有行”。这是北宋地方商品经济发...
[学位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年份:2011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急需高分辨率和高可信度的地震数据,还需要可靠的用于识别勘探目标的地层属性。与传统的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处理技术相比,地层Q吸收补偿技术具有对数据假设...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2008
宣德门来源于唐汴州城鼓角门,历经五代直至北宋,门道也由原来的两个,扩展到三个、五个。该门由主城门、两朵楼及两阙组成,平面呈"凹"字形,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中的重...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安徽建筑 年份:2016
中国古代城墙上部排水主要用排水槽,包括木质、砖质与石质,以利于雨水下泄。同时,为了利于城内积水排向城外,在城墙下面又修筑有涵洞及铁窗。古代城墙的排水设施与做法,将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北宋东京地处平原,无山川可恃,宋王朝遂大力构筑城池,派驻禁军守卫,形成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完备的防御体系.宋与辽、西夏民族战争的频发和宋王朝国内阶级矛盾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华夏考古 年份:2005
本文综合研究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认为北宋东京汴河东水门应由河道之上的水闸门、汴河南北两岸的陆行门,以及南北拐子城所组成。拐子城,系直门两重,是为了保卫上善与通津两座...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太原大学学报 年份:2001
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原因及地理位置,史学界存在多种说法.根据大量的文献记载考证,魏国迁都的时间应在魏惠王六年,迁都的原因是为了扩展领土,大梁与启(开)封并非一地....
[期刊论文] 作者:李合群,,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9
史学界一直将"守内虚外"视做北宋国策。事实上,北宋"守内"即守卫京师开封与内地要冲的武力相对薄弱,尤其是京师禁军因"更戍"、外遣等原因力量不断削弱。相比之下,北宋"守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