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80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土壤肥料 年份:1997
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灰棕紫泥田在麦稻稻三熟利用强度下,施用磷肥和钾肥均未表现出对作物的明显增产效应。这一方面说明,灰棕紫泥田具有较强的供磷,供钾能力;同时也说明,紫泥......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89
1981年至1987年,对稻田不同多熟种植方式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表明:(1)随技术的进步,本区水热状况较好的稻田种植双季稻亩产可过“双纲”,种植麦稻稻亩产可过“吨粮”;(2)稻...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通讯世界 年份:2021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工程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信工程是最核心的社会经济产业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通信工程的建设水平,关系着国家经济在经济信息时代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大科技 年份:2021
目前,随着各行各业在我国对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普遍成为生产环节最为重要的工作.通信施工的需要采用具有科学性、人本性以及安全性的基础理念,在事故发生前后进行重点...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土壤肥料 年份:1986
氮肥一次基施法是目前水稻栽培的主要施肥方法之一。在施肥深度上,一些研究报告指出,以全层施或混施入土3寸为宜。但对质地比较粘重、耕层不易耙碎的稻田,目前全层施或混施...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 来源: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年份:2022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基于数据引擎和技术引擎构建“企业智慧大脑”.“数智大脑”在功能模块上包括统一展示中心、实时指挥中心、多维交互中心,以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引擎、技术引擎为支撑,通过合理设计、自动编排、有序呈现、管理穿透、分层管理、实时指挥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陈启德, 来源:水稻高梁科技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7
糯高粱杂种1代籽粒粗蛋白,单宁,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平均优势,超亲优势和优势均为负值,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对照优势为正值。粗蛋白,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呈......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水稻高梁科技 年份:1994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绵阳农专学报 年份:1994
高粱是四川酿酒的主要原料,在全省种植业中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名酒的产量和风味除与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水质及工艺条件有关外,高粱籽粒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了...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丁国祥, 来源:辽宁农业科学 年份:1991
我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对粮食增产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种大都是粳型杂交种,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酿酒效果及食味品质不如糯型高粱。四川种植高粱主要用作酿...
[期刊论文] 作者:朱兴明,曾庆曦,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6
连续十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周年淹水能明显提高稻田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营养水平。在相同施肥水平,冬水田水稻单产10年平均两季田增产15.6%──20.0%。这表明冬水田确实具有自营培......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水稻高梁科技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水稻高梁科技 年份:1992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朱兴明, 来源:水稻高梁科技 年份:1996
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侏罗纪沙溪庙组紫色母岩发育的灰棕紫坭田,在麦稻稻三熟利用强度下,施用磷肥和钾肥均未表现出对作物的明显增产效应。这一方面说明,灰棕紫坭田具有较强......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朱兴明, 来源:土壤农化通报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丁国祥,曾庆曦, 来源:耕作与栽培 年份:1993
“泸杂四号”是我所用Tx623A不育系和晋粱5号恢复系组配而成的高粱杂交种,1991年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杂交种具有高产、抗病、早熟及适于南方生态...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汪沄滨, 来源:耕作与栽培 年份:1989
四川省盆地丘陵区,中稻梁稻田的骨干种植方式。近年来,随着稻田综合利用的开展,席草(经济,鱼苗等)——一季晚稻种植形式有所扩大;部份地区夏旱发生频率较高,望天田缺水...
[期刊论文] 作者:朱兴明,曾庆曦, 来源:土壤农化通报 年份:1996
连续九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及稻田不两熟、三熟复种方式,轮作与连作比较,未表现出增产效应。油菜轮作,因能明显减少草害和菌核病危害,故增产显著。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季......
[期刊论文] 作者:曾庆曦,谷义成,,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1982
近年来,随着晚稻面积的扩大,栽插晚稻季节人力、畜力紧张,少数社队采用少耕栽培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了晚稻少耕栽培技术试验和调查研究。试验方法 (一)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