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9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2018
莫斯科中山大学将在华工中从事工运训练视为实现学生工人化、中国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校在大革命结束后加大工作力度,以实习、扶助华侨组织等方式大量派遣学生到莫斯科和远东等......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2015
中央集权制作为中共的建党原则在中共二大就已确立,但真正落实,则是在大革命期间旅莫支部归国干部成为党内中心力量以后。这些人以自身经验推动中共中央集权制改造,实现了党中央......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4
1925-1928年间,莫斯科中山大学虽在名义上一直是中国国民党的大学,但国民党学生仅占在校生一半左右,其余学生则全是中国共产党选派。国共两党在校内均有自己的组织,也进行一...
[学位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国家认同是个体或族群对自身国家属性的认识,受外在环境影响。满人的国家认同问题在清朝一直存在,明清之交与清末表现尤为明显,并呈现出较强的不一致性。前清统治者在夺取明...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党的文献 年份:2018
邓小平在留法时入党并成为职业革命者。1926年1月,邓小平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通过个人努力和组织工作锻炼不断提高自己。他勤奋阅读、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有计划地与同...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20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墙报是校党支部局机关报,它由墙报委员会管理,在制度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均按联共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要求进...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2016
大革命时期,中共上海区委将支部建设视为组织工作的核心,支部数量得以迅速增加。但由于工人的阶级意识不清,对党的忠诚度相对不高,尽管区委着力加强组织力建设,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找到能够按时开会和上交工作报告的支部。在支部未能成为群众核心的情况下,沪区在革......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近代史学刊 年份:2019
中共向以组织严密著称,在早期(1)虽经历多次重大挫折却从未出现大面积的组织溃散,总能重整队伍奔向新目标,其背后有完备的制度支撑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共早期的制度建设奠定了...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 年份:2015
在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为有效利用有限的人才資源,确保中央对各级组织的有效管理,逐步形成了党群组织特派员制度。这一制度既有助于维护中央权威,使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上下级组织成为一体,形成合力;又有助于发展党群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又便于整顿各级党群组织,防止组织......
[学位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3
国家认同是个体或族群对自身国家属性的认识,受外在环境影响。满人的国家认同问题在清朝一直存在,明清之交与清末表现尤为明显,并呈现出较强的不一致性。前清统治者在夺取明政权......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15
俄灾赈济会是在一战后中国思想界重新肯定精神文明价值、国民外交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成立的。当时各"文明国家"积极赈俄,中国政府则助赈不力,赈济会呼吁国民应以"中国人"的意识担起赈灾之任。时论认为救济外国灾荒实际上是国民"善力"的体现,为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够......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苏区研究 年份:2021
留苏学生托派的产生和发展深受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的小环境,以及苏联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大环境影响。留苏托派以中大为依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策略性地发展了众多成员,成为学校当权派最持久的反对派。为在中大校内推翻支部局,他们作了周密的部署并付诸行动......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党史博览 年份:2018
从十月革命始,很多华侨即对新生政权存在不少负面评价。这一现象到20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少改观。1928年春,一份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调查报告显示,莫斯科地区的华侨无论参加华侨俱乐部与否,骂联共(布)是“穷党”的大有人在。报告认为,如不设法改变现状,“华侨们在这个组织之下......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21
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发表力",在党团小组和课堂开展全面的谈话训练,使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具备较强的宣传动员能力.共产国际的重视、苏俄政治文化的影响、联共领袖和学校教员的示范,是留学生进行谈话训练的重要原因.谈......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历史研究 年份:2021
1921—1926年,中共旅莫支部成员在国内和西欧渐次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革命者来源多样,入党情况各异,颇具代表性.入党前,他们普遍遭遇家庭和社会压迫、救国理想破灭、信仰迷失等情况;他们通过阅读书报宣传品、参加革命活动等渠道接触马克思主义后,逐渐产生共鸣,......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年份:2022
<正>伴随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中共党史研究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为回望百年党史,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推动历史学科视野下的中共党史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当代中国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历史学科视野下的......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22
中共旅莫支部依托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其成员绝大多数出身"中国式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在缺乏革命实践条件的背景下,支部将清除小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干部训练的着力点,要求成员集体化、纪律化,积极参与批评运动,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对党团员的整全性改......
[期刊论文] 作者:孙会修, 来源:近代史研究 年份:2022
1921—1925年,因推行质量优先策略,中国共产党发展缓慢,难以建立群众性政党。从1925年起,中国共产党改行数量优先策略,放宽入党标准,采用多种方式主动吸收成员,疏通团员转党员的渠道,量化分配吸收党员的指标,实现快速发展。短短两年多时间,党员人数由不足1千人发展到5.79......
[期刊论文] 作者:何卓恩,孙会修,, 来源:安徽史学 年份:2012
建立民族国家是晚清政学两界的普遍追求,汉族革命派、立宪派,满人知识分子和其他族群知识分子,甚至清廷,都加入其中。满人知识分子创办了《大同报》表达自己的民族认同见解。...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