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81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5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2017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7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包括海藻)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基础,也是光化学反应的成功范例。光合作用起始于...
[期刊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2020
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和温室气体CO2的持续排放使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日益严峻。受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启发,光催化CO2还原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将大气中的CO2还原成为高附加值...
[期刊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年份:2017
前言佟振合院士,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光化学家。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58-196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攻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74年调入...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 年份:2004
光合作用中心和光电功能材料所涉及的本质即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电荷分离。通常情况下,电子转移和三重态能量传递通过电子交换机制进行,当给体和受体相距大于它们范德华...
[期刊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年份:2017
佟振合院士,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光化学家。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58~196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攻读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74年调入中国...
[学位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年份:1995
该论文使用光物理,光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下述三个超分子体系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1.开链冠醚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主-客体体系;2.长链极性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分子集合体...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4
  自然界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高效大规模转换为化学能,其中氢化酶活性中心能够利用所获电子高效催化质子还原为氢气,从而实现无污染的放氢过程。我们模拟植物光合作用......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第七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 年份:2013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第九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化石能源迅速消耗着地球亿万年积存的宝贵资源,同时引起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严重的环境问...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0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第十六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 年份:2018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6
  光化学反应是以光为激发手段研究激发态分子的反应。它以洁净、节能、节约为目标,正在成为C-H键活化与官能团化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我们利用可见光催化实现了一系列...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6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包括海藻)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能量和物质转换基础。光合作用起始于光捕获体系中叶绿素天然分...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第十九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6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 来源:2018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8
[期刊论文] 作者:吴骊珠(编译), 来源:世界科学 年份:2011
本期《无机化学》的发行标志着第50周年之始。整个2011年.包括在线访谈、以及8月28日在丹佛召开的美国化学会年会.都是一系列相关庆祝活动的一部分。50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从196......
[期刊论文] 作者:吴骊珠,张丽萍, 来源: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年份:2000
研究利用分子筛、Nafion薄膜、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和囊泡作为微反应器控制有机光化学反应的方向,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在NaY沸石或低密度聚乙烯薄膜中,带有长烷基链或醚链的二芳基化......
[期刊论文] 作者:仪修禹,吴骊珠, 来源: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年份:2000
研究了铂络合物PtL1L2^2+(L1=4-甲氧基苯基-6-苯基-2,2’-联吡啶,L2=吡啶)和磺酸丙基紫精(PVS^0)在Nafion膜中进行的光致电子转移和电荷分离。Nafion膜被水溶胀后形成类似反胶不的结构,其空腔表面带有负电荷。将带有正电荷的电......
[期刊论文] 作者:苑振宇,吴骊珠, 来源: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年份:1999
本实验中合成了两个末端以萘标记的聚醚化合物,利用低密度聚乙烯的非晶微区作为微反应器,将这些化合物置于微反应器中,所用的浓度为每一个微反应器中最多放置一个底物分子,从而阻......
[会议论文] 作者:吴骊珠,佟振合, 来源:第七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讨论会 年份:1995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