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10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康德论崇高判断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道德性。康德对崇高判断的论述,一般被划分为想象力之挫败和理性使命之唤起两个阶段。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将此二者视为崇高判断发生的前后相...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4
《大学》是宋明工夫论的渊薮。宋明思想与先秦文本之间的紧张,导致了《大学》文本与义理的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应在宋明思想的内部寻求同情之了解。《大学》古义,旨在重构孔...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13
在道德问题上,荀子介于功利论与道义论之间。这种复杂的道德学说形态的成立赖于荀子关于心的两种能力的阐发。荀学体系中的道德动机在于"心之所可"所具有的意志决断和行为能...
[会议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思想与文化 年份:2004
《周易》有许多关于文王晚年征伐的历史叙事。诸卦借助生动的比喻,从不同的叙事角度,系统地呈现了文王征伐的整个过程。可知,文王的征伐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9
近代以来,学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周易》两次“伐鬼方”的记载多有关注和探讨。但由于不了解《周易》卦爻辞一贯的历史叙事,这些探讨只是抽象地肯认之,而不能对其确切含义...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一以贯之”是孔子仁道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理解仁道实践精神的关键.孔子的仁道不是抽象的价值原则,而是面向生命实践的具体性,是通过每一个具体判断和特殊行为体现出来的贯...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9
《周易》卦爻辞中有关于文王贤妃太姒的叙事。《贲》卦描绘了文王迎娶太姒的情景,《渐》卦叙述了太姒逐步主持家政的过程,《家人》则表现了太姒的持家之道及其效果。《周易》...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道德与文明 年份:2014
亚里士多德的德福一致,表现为德性论从属于幸福论。他首先以"自然目的论"的方式,确立了幸福之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进而以"功能论证"将幸福具体表达为灵魂合德性的活动。孔子的...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哲学分析 年份:2013
朱子的“豁然贯通”,说的是其“格物致知”工夫的效验。由于朱子的“理”,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指事物之“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故其“格物致知”相应的就是......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3
伊川对艮卦的解释,将“良其背”解为“止于所不见”,而将“艮其止”解为“止于所当止”。前者为“绝止”之止,后者为“所止”之止。有“绝止”而有“所止”之“安”,两者相辅相成......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13
本文就道作为以“礼义法度”为实质的“治道”来展开苟子以“心”通“道”之关节的研究。依《荀子》,“心与道”的关系,由“认知”,而有进一步的“认可”、“践履”关系。其中不......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0
子游是孔门后期弟子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心性之学的肇端.从《论语》等记载看,子游得力于礼乐,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他对“本”的重视,源于乐的造诣.他关切人的内心的生存活动...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2018
2017年9月23—24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六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主持。在开幕致辞中,孙向晨指出,“儒学与时......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20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周易研究 年份:2017
《明夷》是问题较多的一卦。在传统易学的脉络下,前五爻与上六爻之间,存在着明臣与暗君的对举。《明夷》的主旨在于阐明君子处"明夷之世"行"明夷之道"。爻辞"明夷"二字的理解,是传统易学诠释困境的症结所在。其实,爻辞的"明夷"多是以明夷鸟比喻(或象征)君子。各爻的内容,......
[期刊论文] 作者:何益鑫,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22
孔子的人性观颇难被确切了解。《论语》提到“性”只有两次。且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应是孔子死后子贡面对七十子后学盛行“性与天道”之论而为夫子真面目所下的正名之语。唯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代表了孔子关于人性的主要想法。孔子没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