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0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0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年份:2003
李贺继承了屈原、宋玉、曹植、李白以来感士不遇的诗歌传统,又显示出新的特色。李诗较之以前的感土不遇诗增添了独有的凄冷幽邃的色彩,有着一种病态的美。李贺的感遇诗必然是...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12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1
《阿甘正传》具有着积极的人生取向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既表现出了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倾向一定程度的回归和认同 ,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古典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 ,它充分吸收了以往...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10
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已经使互联网成长为"宏媒体"和"元媒体"。时至今日,中国上网人数已逼近4亿,文学网站的签约写手超过百万,而通过网络、手机等数码终端阅读网络作品的读者...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09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远承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针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新的文化境遇对文艺生产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深化和细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艺术生产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指导,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异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本质,特别是异化时代的艺术生产状况作了较细致的论析。本文认为异化现象具有双重效应,它在产生负面......
[报纸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阿来研究 年份:2017
格绒追美的近作《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青藏辞典》充满藏地特有的魔幻色彩,世俗与幻世错落,现实主义和神幻叙事兼具,佛教色调、神秘气息与世俗风情、日常衣食住行冶...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百家评论 年份:2013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发表堪称是2013年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它甫一问世,就被广泛关注,不仅被多个文学选刊转载,在文学圈内吸引了众多眼球,而且占据了西单图书大厦、...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如何理解媒介生态学的生态学范式是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媒介生态学绝不像一些理论家所认为的是一种概念运用词不达意导致的歧义和误会。也不像一些理论家理解的那样仅...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艺术广角 年份:2016
数字媒介转型是当代文艺和审美实践必须面对的现实。数字媒介转型不仅使信息媒体文化跃进到新的境界,刷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使全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身体视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视点.从身体的视点重新读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可行的.马克思关注的是身体而不仅仅是肉体,马克思理论中的身体话语不同于一般的人本主义...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要理解《原道》中"道"的含义,应该在细读文本的同时结合刘勰所接受的文化影响、身世遭际与人生追求、六朝文化的融合性特征与文化失范的态势等作综合性的求解。把"道"说成是...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13
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和审美生产力的论述值得深究。现代性文化批判是贯穿阿多诺一生众多著述的一条红线,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基于其启蒙辩证法思想展开的。文化工业在根本......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1
艺术生产与商品生产并非水火不相容。在艺术的商品生产中,审美规律和商业价值规律、交换价值和艺术价值既对立,又同一。商品生产对艺术生产具有双重效应,但它并非在艺术生产的任......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2013
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大,更在于气魄与境界大、处理信息的手笔大。大数据产业堪称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最新形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采集分析成为社会管理、政府和企业...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好莱坞电影巨片《泰坦尼克号》的表层叙事形态呈现为叙述的断裂和插入叙事,从而影响了影片的情调,使影片笼罩上了淡淡的诗韵和感伤的气息。影片对历史情境作了高度仿真的伪造处......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萧平虽与同时代的作家在意识形态化的解放叙事和革命抒情上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但在个人阅历、审美追求和艺术观念上却与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大为不同。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多采...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章对文艺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反思 ,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做了思考 ,结合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阐述了文艺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教学主体素质构成以及教学方式与教学评...
[期刊论文] 作者:何志钧,,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对古希腊以来诸多文艺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它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者的研究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期以来的国内学界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