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寻切入口,教学“一根筋”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切入口”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深处的突破口,教师要慧眼识“句”,提炼字词,寻找“印记”,善用文题,找寻到巧妙分析的入口,就能实现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结构“一根筋”,即“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语文教学也需要这样一个“焦点”,可以把这个“焦点”称为教学的“切入口”。钱梦龙老师曾说,语文老师要“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由此入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处”。这段话可以看作对教学切入口的最好诠释。所谓“切入口”,是能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的突破口,是能带动全篇阅读分析的入口,是能撬动整个课堂精准新颖的支点。我们若能用慧眼找寻到这样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就能实现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课堂教学结构“一根筋”,即“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与大家探讨一下教学切入口的选择。
  一、慧眼识“句”
  《老王》一文的末句是点睛之笔:“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不少老师选择将这一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带动全篇的阅读。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先后提了三个主问题:1.谁是“不幸者”?请说说他的“不幸”。2.谁是“幸运的人”?说说她的“幸运”。3.作者为何会感到“愧怍”?第一部分了解老王的不幸尚可操作,可第二部分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屈辱的杨绛怎么成了“幸运的人”了?杨绛所谓的“幸运”,不过是多年之后回首往事,与一辈子孤苦伶仃、饱受冷眼的老王相比而言的“幸运”,杨绛自称“幸运的人”恰恰体现她内心的愧疚与自责。第二个主问题形同虚设,老师在第二部分实际让学生交流的是杨绛一家的“善良”,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善良的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前两部分的课堂交流没能为接下来理解难点“愧怍”做好足够的铺垫,因此,第三部分的教学便给人强硬灌输之感,学生难以自然主动地去品味感悟。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关键句都适合拿来作为切入点和教学的线索。
  我们要努力在作品中找寻能够统摄文章主体部分的重要语句,换言之,文章主体部分的具体内容,要与这个语句的关键词或短语紧密联系,通过它,能够牵动起对全文的品读赏析。这个语句就好比是主干,教学的每个环节就像分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刘宏业老师在执教《我的第一本书》时,在文本中发现了能够牵动全文品读的好句子,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紧扣这句话中三个关键的短语“难以忘怀”“父与子”“很难笑起来”组织了三个阅读活动。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活动二: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活动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活动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厚重的铺垫;活动二则选取了文本最重要、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让学生朗读感悟,体会亲情的可贵;活动三通过对乔元贞失学原因的探究,让学生从中咀嚼出生活的艰辛、时代的苦难,为最后的探求主旨埋下了关键的伏笔。刘老师选择切入口极为巧妙,并让它贯穿教学的始终,构筑了“一根筋”的教学结构,令人赞叹。
  二、提煉字词
  将字或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不鲜见。但真正的难点在于选择。可以是一个字或词,也可以是多个。可能是教师用敏锐的目光在文本中捕捉到的字词,也可能是教师教学灵感的闪现,脑海中涌出了与文本的核心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字词。选择的字或词要能挑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借助它们可以实现文本核心的教学价值。切入口虽小,教学空间却大。
  肖培东老师执教《老王》一课,首先思考的是,什么让作者“最后竟陷入无边的愧怍中”?原来是“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肖老师悟出“必须在这些对话上重锤敲打以直抵‘愧怍’的内核”,于是提炼出第一个关键词“对话”。接着肖老师又发现了文章开头几小节的两次“闲话”意味隽永,不仅能从中感知到人物的不幸、善良,而且能看出杨绛的语言艺术风格。除此以外,还有几处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也值得咀嚼。因此,肖老师用这三个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由“闲话”切入教学,从“对话”体会“愧怍”,因“闲笔”悟出深意,带动阅读教学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直至走入作者的心底。肖老师因为选准了新颖精妙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思路无比清晰,通过品味那些耐人寻味的“闲话”“对话”,学生对“愧怍”自然有了深刻的体悟与理解。整节课一气呵成,学生的阅读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寻找“印记”
  席慕蓉有诗:“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的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在文学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总会留给我们一些无法忘却的“印记”,这些“印记”在文中反复出现,透露着人物的性格,并随着人物境遇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能从这些鲜明的“印记”中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预感到人物最终的命运。作者在作品中着力最多的“印记”,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切入口。
  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选择孔乙己的“手”作为教学的切入口。黄老师说:“这是小说中着力最多的地方,一篇2000多字的小说,就有近十处写孔乙己的手……这双手,是孔乙己性格的标志,也是孔乙己命运的象征。更何况,这双手还有着极大的教学空间。于是,我抓住这双手不放,和学生们一起,由这双手认识孔乙己这个人物,由这双手走近鲁迅。”黄老师在这段文字中阐述了他对于教学切入口的选择的思考。在这堂课中,黄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手”的语句,学生发现其中对手的动作的描写最为突出;其次,让学生分别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初步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然后,让学生根据情节展开想象,自由补充关于手的描写;接着再次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孔乙己死时的情景,必须描写人物的手,由人物的手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对作品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黄老师选择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切入口,引领学生在不断品味和想象中“复活”了作品中的人物。这节课也因切入口的精准新颖成了经典课例。
  四、善用文题
  文题如眼,明眸善睐,召唤着读者进入文本。有些文题,提示了作品的内容,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耐人寻味。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文眼”变作“教眼”,牵起整堂课的教学。
  《幽径悲剧》这一文题暗藏玄机,发人深省,教学时可从文题切入,抓住关键词“悲剧”来组织课堂教学:1.理解“悲剧”在文中的含义。何谓悲剧?悲剧就是“美的毁灭”。先品读描写藤萝的“美”的语句,了解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将美写到极致正是为了凸显文本的悲剧性。再品读藤萝被“毁灭”的语段,扣住“吊死鬼”和“荆棘丛”等意象,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2.找出悲剧的制造者,通过罗列“他”的罪行,来探寻这起悲剧产生的原因。3.思考悲剧背后隐藏着的更大的悲剧,从而理解作者写出这起悲剧的真正用意。“悲剧”一词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在不断的品读和感悟中,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悲剧的内涵,最终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然,课堂教学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切入口,“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语文教师要不断去寻找全新的切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解读文本。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转换一个新的教学角度,这不是追求教学形式的变化,更不是教学技巧的呈现,而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极有意义的探索。”这样的探索必将提高教师细读文本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2]肖培东.“闲话”老王解“愧怍”[J].语文教学通讯,2016(2B).
  [3]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丽,女,1982年生,江苏丹阳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见惯了流畅顺利、秩序井然的教学流程,但这样的课堂却显得不够真实、没有生机。事实上,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插曲常常不期而至,对此,我们该使用怎样的教学智慧?本文拟从包容学生的“异想天开”、化解“跑偏式”提问、肯定有价值的“插曲”等角度,对如何及时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火花,构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插曲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本文对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与思考,针对中职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与教学价值定位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中职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实施策略。结论表明,中职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价值;策略;定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
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好数学和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说说我个人对数学教学的一点看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语文语感构成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的关键与核心要素.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语文朗读来增强语感.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语文阅读有必要全面体现以读悟情的教
【摘要】从创设情境、支架搭建、完成初稿、评价交流四个方面构建儿童视域下的功能性习作教学框架,让习作从“要我写”的应命状态变成 “我要写”的自主状态。  【关键词】功能性习作;教学框架;儿童视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习作教学基本处于一种师命生写的状态,儿童只是被动地承接命令,不知为何写,更不知这样写的价值何在。这样的习作远离儿童生命
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在英语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使学生两极分化县十分严重,成绩好的学生考试能考将近满分,而成绩差的学生(“学困生”)只能考几分、几十分;好学生听、说
1936年4月14日,时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在东征前线指挥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终年仅32岁的刘志丹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誉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习作教学也一直被视为难点。笔者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以及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与策略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少教”,是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与自信,高质量地少教;“多学”,是学生广泛积累知识和习作方法,用心观察、体验和感悟,勤
理答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根据余老的课堂实录,将其应答策略分为简单肯定,并简练重复强调;间接肯定或否定;反问、追问;代答、旁答等.结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中余老的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