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LaLa今年九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六岁读红楼,七岁品三国,如今迷上明清历史笔记小说……大家都说学以致用,广泛的阅读再加上妈妈是一名语文老师,LaLa的写作应该不用发愁,但事实并非如此。
LaLa对写作几乎抱有一种仇视的态度。如果春游回来要写作文,那么她宁可告病在家;记录假期见闻的任务令她烦不胜烦,自己发表过的习作懒得保存,对稿费单也从未珍视……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响当当的语文科代表,对付考试,她早就总结出了一套应试技巧。
上周,LaLa写了一篇作文,无意中被我看到了。平时我们很难读到她的作文,一来她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值一“晒”,二来也懒得跟我们解释那些虚假套话。这一次,我总算有机会细细品味她的习作。
这篇习作写的是我们的校园。开头几句话大致介绍了校园的具体位置、建筑布局,接下来重点描写了校园的芒果树一年四季的美丽以及给同学们带来的欢乐。其风格结构与小学课文《高大的皂荚树》《美丽的小兴安岭》严重雷同。老师给的评语是“语言优美,重点突出”,评价等级是“优秀”。
放下作文本,我感到一阵说不出的难过。前几天LaLa和我欣赏过校园的景色,她承认这是她见过的最美的校园。由24根白色柱子组成的欧式校门,气势恢宏;升旗台前站着一排棕榈树,我们曾在落霞满天的傍晚惊艳于它们的秀美剪影;那几百米具有希腊特色的弧形长廊,在校园的草坪上蜿蜒而过;走在长廊上,浓郁的桂花香,米色的小花朵让人心醉神迷。我们还计划过如何偷袭在长廊边散步的百灵鸟、喜鹊……可是这一切她都只字不提,写的居然是一棵再普通不过、小区里随处可见的芒果树,她平时甚至都没留意过它,作文只是完全按着《高大的皂荚树》的模式COPY一次。
我想起LaLa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的情景。那天,她在作文稿纸上激情洋溢地赞美了Mr.Little送给她的一支钢笔,她把钢笔想象成一个穿着深蓝色骑士服的“勇士”,与令人憎恶的“作业兵团”奋勇厮杀。比赛结果是名落孙山,哪有老师会为一个不爱写作业、“思想不端正”的孩子颁奖呢?这件事对LaLa的打击很大,也让她隐隐约约地学会怎么去揣摩老师们的“审美口味”。那年期末考试,她在试卷的作文题下写了家乡的海滩,着力模仿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结构,结果获得了高分。
LaLa是个性很强的小女孩,喜欢标新立异。从六岁起就拥有自己的博客,每一篇博文都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可是现在锐气逐渐磨灭,她对老师布置的习作基本上是敷衍塞责,毫无兴趣。无论我和她爸爸如何鼓励她,她都不肯轻易在习作上表达自己真正的观点。
15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要教孩子写作文,最省力最高效的方法便是找来几篇范文,要求学生读范文,学习范文的篇章结构,掌握范文的修辞手法。在我的教学参考书里充斥着“佳作引路”、“范文导航”这样的字眼,抽屉里放着一大叠“优秀作文指导教师”的奖状……
另一方面,LaLa却很喜欢用英文写作。有一次外教Mr.Little布置了一篇作文——“假如外星人造访地球”,LaLa一看到作文题,就拿起笔洋洋洒洒地写满了一页纸。我问她外教有什么具体要求,LaLa说:“当然是越长越好了!”没错,老外一向鼓励孩子尽情地表达,没有章法可循,也不必考虑修辞。作文交上去了,我又问:“Mr.Little有什么评价?”LaLa得意地说:“他听我读完作文后,笑得满地打滚!”
这就是最好的评语。
我也读过高年级孩子的英文习作。那天我经过一间教室,看到外教普尔顿先生把他的自行车放在讲台上,我吓了一大跳,赶忙停下脚步。只见普尔顿先生正拿着一把扳手把自行车上的零件拆卸下来,还让孩子近距离研究了齿轮的运转。原来,孩子们在上机械工程课。这个普尔顿实在是“低碳生活”的代言人,他每天带着安全头盔,戴着护腕,骑一辆自行车来上班,现在他的交通工具成了最好的教具。
过几天,教室里张贴起孩子们最新的习作,主题就是“未来的交通工具”。普尔顿要求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设计出最独特、最新颖的交通工具,并写明这样的发明基于何种科学原理,最后用图画表示出来。令人吃惊的是,没有孩子对这样的习作消极怠慢,每个人的想象都极富创意,有的甚至交上了一份六页的科幻作文!普尔顿先生也没有像中方老师一样对一篇习作圈圈点点(仅仅帮孩子改掉明显的语法错误,至于评语,一个字也没有),而是将所有人的习作都张贴出来,让同学们互相评价。看到老外把习作课和科学课结合得这么成功,我感到由衷地敬佩。
孩子们对英文写作的兴趣居然远胜于母语写作,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台湾艺人蔡康永曾经发表过他的困惑:“为什么大陆只有一个韩寒?”韩寒,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80后年轻人,出过七本书,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他的表达方式几乎是在挑战传统的母语写作。假如他的文章进课堂,老师会不会让他重写呢?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是,现在我们却让孩子用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的时间模仿机械的成年人腔调,把自由的表达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我们再这样代代模仿下去,满足于流水线作业的作文速成教学,也许有一天,所有人会感叹:“以后再也不会有韩寒了!”
这周五,我尝试让三年级的孩子写一写校园。上午,太阳还躲在云层里,我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闲逛,认认这朵花,摸摸那棵树……看到山坡上的草正泛青,我说:“上去打个滚吧!”孩子们乐了,抱着脑袋一个个地从山坡上滚下来。看着他们的样子,我不禁想:“让作文教学见鬼去吧!孩子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
下午,太阳出来了,我让孩子们再去走一趟,看看校园有什么变化。孩子们惊奇地看着蜜蜂采蜜,蝴蝶慌慌张张地在花丛中躲闪。回来后,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春天到了,可是蜜蜂和蝴蝶很少啊。”
有的孩子也说:“是啊,也没有蚯蚓和蚱蜢呢,也许园丁阿姨喷的杀虫剂太多了。”
我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只是让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校园写下来,并提出两个要求:写作文的时候,给看到的景物排排队,喜欢的地方就多写一点。孩子们都快活地答应了。
下一周,孩子们会给我交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我很期待。
LaLa对写作几乎抱有一种仇视的态度。如果春游回来要写作文,那么她宁可告病在家;记录假期见闻的任务令她烦不胜烦,自己发表过的习作懒得保存,对稿费单也从未珍视……不过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名响当当的语文科代表,对付考试,她早就总结出了一套应试技巧。
上周,LaLa写了一篇作文,无意中被我看到了。平时我们很难读到她的作文,一来她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值一“晒”,二来也懒得跟我们解释那些虚假套话。这一次,我总算有机会细细品味她的习作。
这篇习作写的是我们的校园。开头几句话大致介绍了校园的具体位置、建筑布局,接下来重点描写了校园的芒果树一年四季的美丽以及给同学们带来的欢乐。其风格结构与小学课文《高大的皂荚树》《美丽的小兴安岭》严重雷同。老师给的评语是“语言优美,重点突出”,评价等级是“优秀”。
放下作文本,我感到一阵说不出的难过。前几天LaLa和我欣赏过校园的景色,她承认这是她见过的最美的校园。由24根白色柱子组成的欧式校门,气势恢宏;升旗台前站着一排棕榈树,我们曾在落霞满天的傍晚惊艳于它们的秀美剪影;那几百米具有希腊特色的弧形长廊,在校园的草坪上蜿蜒而过;走在长廊上,浓郁的桂花香,米色的小花朵让人心醉神迷。我们还计划过如何偷袭在长廊边散步的百灵鸟、喜鹊……可是这一切她都只字不提,写的居然是一棵再普通不过、小区里随处可见的芒果树,她平时甚至都没留意过它,作文只是完全按着《高大的皂荚树》的模式COPY一次。
我想起LaLa三年级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的情景。那天,她在作文稿纸上激情洋溢地赞美了Mr.Little送给她的一支钢笔,她把钢笔想象成一个穿着深蓝色骑士服的“勇士”,与令人憎恶的“作业兵团”奋勇厮杀。比赛结果是名落孙山,哪有老师会为一个不爱写作业、“思想不端正”的孩子颁奖呢?这件事对LaLa的打击很大,也让她隐隐约约地学会怎么去揣摩老师们的“审美口味”。那年期末考试,她在试卷的作文题下写了家乡的海滩,着力模仿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结构,结果获得了高分。
LaLa是个性很强的小女孩,喜欢标新立异。从六岁起就拥有自己的博客,每一篇博文都摆出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可是现在锐气逐渐磨灭,她对老师布置的习作基本上是敷衍塞责,毫无兴趣。无论我和她爸爸如何鼓励她,她都不肯轻易在习作上表达自己真正的观点。
15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要教孩子写作文,最省力最高效的方法便是找来几篇范文,要求学生读范文,学习范文的篇章结构,掌握范文的修辞手法。在我的教学参考书里充斥着“佳作引路”、“范文导航”这样的字眼,抽屉里放着一大叠“优秀作文指导教师”的奖状……
另一方面,LaLa却很喜欢用英文写作。有一次外教Mr.Little布置了一篇作文——“假如外星人造访地球”,LaLa一看到作文题,就拿起笔洋洋洒洒地写满了一页纸。我问她外教有什么具体要求,LaLa说:“当然是越长越好了!”没错,老外一向鼓励孩子尽情地表达,没有章法可循,也不必考虑修辞。作文交上去了,我又问:“Mr.Little有什么评价?”LaLa得意地说:“他听我读完作文后,笑得满地打滚!”
这就是最好的评语。
我也读过高年级孩子的英文习作。那天我经过一间教室,看到外教普尔顿先生把他的自行车放在讲台上,我吓了一大跳,赶忙停下脚步。只见普尔顿先生正拿着一把扳手把自行车上的零件拆卸下来,还让孩子近距离研究了齿轮的运转。原来,孩子们在上机械工程课。这个普尔顿实在是“低碳生活”的代言人,他每天带着安全头盔,戴着护腕,骑一辆自行车来上班,现在他的交通工具成了最好的教具。
过几天,教室里张贴起孩子们最新的习作,主题就是“未来的交通工具”。普尔顿要求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设计出最独特、最新颖的交通工具,并写明这样的发明基于何种科学原理,最后用图画表示出来。令人吃惊的是,没有孩子对这样的习作消极怠慢,每个人的想象都极富创意,有的甚至交上了一份六页的科幻作文!普尔顿先生也没有像中方老师一样对一篇习作圈圈点点(仅仅帮孩子改掉明显的语法错误,至于评语,一个字也没有),而是将所有人的习作都张贴出来,让同学们互相评价。看到老外把习作课和科学课结合得这么成功,我感到由衷地敬佩。
孩子们对英文写作的兴趣居然远胜于母语写作,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台湾艺人蔡康永曾经发表过他的困惑:“为什么大陆只有一个韩寒?”韩寒,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大学的80后年轻人,出过七本书,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他的表达方式几乎是在挑战传统的母语写作。假如他的文章进课堂,老师会不会让他重写呢?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可是,现在我们却让孩子用整个童年乃至青少年的时间模仿机械的成年人腔调,把自由的表达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如果我们再这样代代模仿下去,满足于流水线作业的作文速成教学,也许有一天,所有人会感叹:“以后再也不会有韩寒了!”
这周五,我尝试让三年级的孩子写一写校园。上午,太阳还躲在云层里,我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闲逛,认认这朵花,摸摸那棵树……看到山坡上的草正泛青,我说:“上去打个滚吧!”孩子们乐了,抱着脑袋一个个地从山坡上滚下来。看着他们的样子,我不禁想:“让作文教学见鬼去吧!孩子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
下午,太阳出来了,我让孩子们再去走一趟,看看校园有什么变化。孩子们惊奇地看着蜜蜂采蜜,蝴蝶慌慌张张地在花丛中躲闪。回来后,一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春天到了,可是蜜蜂和蝴蝶很少啊。”
有的孩子也说:“是啊,也没有蚯蚓和蚱蜢呢,也许园丁阿姨喷的杀虫剂太多了。”
我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只是让他们把自己心目中的校园写下来,并提出两个要求:写作文的时候,给看到的景物排排队,喜欢的地方就多写一点。孩子们都快活地答应了。
下一周,孩子们会给我交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