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美丽,因为“他们”在思想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历史,发现大凡在事业上卓有建树的人,都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典范。瓦特看到水开了,不断思考,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思想何等重要!《教师,做个思想者②》是张俊平先生对当下如何当教师作出的回应。本书荟萃了在江苏省“教海探航”活动中一批年轻思想者的思考与实践的果实。他们的思想是这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声音是这个时代教育的“好声音”。
  他们是一群勇者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本书收集了44篇文章,作者有的是校长,有的是班主任,更多的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虽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任务,但他们都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是一群“领跑者”。这些文章,呈现了他们朴素的思考、精彩的课堂、草根的研究。
  王建荣校长用了一年多时间撰写了《学校非正式教师组织与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智慧树俱乐部这一社团组织探索了校本化培训之路,从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科研与管理常态化、常规化中提取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黄芳老师认为,可以从实践层面把握好浅与深、薄与厚、显与隐、静与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她的《“辩”化有“常”》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给出了问题的解——无论是解读还是实施教材,最终都指向“和而不同”的境界。
  对于一个经常接触但又常常停留于边缘地带的数学问题——估算,于毓青老师认为,要让有形的方法停留在孩子手中,让无形的估算停留在孩子心中。她的实践与思考,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理想的牵引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瞿卫华老师的《理性教学:用形而上的方式关切阅读教学》一文,给人以思想的启蒙:“理智、抽象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理性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否则理性教学将有理性主义的倾向。”瞿老师语出惊人,在众说纷纭的语文教学中,敢于亮出“理性教学”的标杆,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对语文教学进行解构与重构,可谓棋高一着。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张兴文老师阐述了《逻辑之美,语文教学的理性觉醒》主张,以逻辑的视角烛照鲜活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课程的理性精神。“小学语文离儿童有多少远?”卞志鹃老师也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直觉走向深刻和智慧》一文,卞老师以“行进、求索、展望”为线索,对儿童学习进行了文化审视,他所追求的“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儿童语文学习境界,不正隐喻着一种朴素而真切的语文教学走向吗?
  刘卫锋老师《把脉“被生病”的语文教育》一文,缘于他在《人民教育》上阅读到的相关论文,折射出刘老师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现象的理性思考,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一种独立、自由、专业的研究精神。
  他们是一群行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教师成长,唯有走向教师自觉,才能诗意地栖居”,这是段安阳老师在《专业成长:从“众人推车”到“发动引擎”》一文中给我们的启发。
  捧读汪树林《通向“儿童数学”的途中》一文,对汪老师近年来守望的“儿童数学”充满了敬佩之情。他研究的“儿童数学”——以生命的虔诚在儿童数学教育中实现着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刻提醒我们儿童数学就是儿童、数学、教师之间的真实相遇,课堂是相遇的场域,数学教学就是“儿童带着数学走向教师”的过程。这些属于他自己的句子,相信会给数学教师以清新之感。
  欣赏《民间数学在小学教学应用中的价值分析与思考》一文,看到黄海滢老师在对民间数学的搜集、整理、挖掘、提炼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他虚心向乡村老人请教,请身边教师指教,不断丰富对民间数学的认识,也不断丰厚着自身的文化底蕴,其勇气、精神皆可嘉!
  阅读储冬生《儿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跃》一文,看到储老师为了了解教师对数学实验的看法及具体实践情况,开展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把脉问题,分析对策,结合大量真实鲜活的数学教学案例,寻找路径,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验教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定位。文章之所以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是因为这篇文章捕捉了教学一线的“真”问题,展开的是基于实践的“真”研究,是专家认可的“真”成果!他的真实思考、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样,邰霞老师的《画中英语画中话》,是她从国外学习培训中获得启发,巧妙地将儿童绘画、语言习得以及会话习作三者相互糅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关注语言发展规律的同时,创造性地开辟了英语会话习作教学的新天地,令人赏心悦目……
  这一个个行者,有着不同的努力姿势:行走、疾步、奔跑、飞翔……他们认为:探航,是登山,无限风光在险峰!探航,是行走,梦想永远在路上!
  他们是一群智者
  大凡有智慧的人,都能从一块石头里看到最美的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一个精彩的世界!
  特级教师王兆正《向儿童展现数学本身》一文,为我们讲述了“儿童生长数学”的核心理念:儿童是生长的,儿童需要生长的数学。数学本身的生长才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资源。儿童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数学知识的生长性,给儿童的生长以启蒙和滋润。因此,“儿童性主体、数学味本质和生长型结构”三个特点跃然纸上。这和我所追求的“自然、真实、对话、生长”的课堂教学风格,似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都强调儿童学习的自然性,倡导真实、自然的学习生态环境,课堂上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对话与交流,强调师生通过学习共同生长的理念。
  朱萍老师的《绘本作文教学的两极之辩》,源于绘本作文课《记忆的瓶子》,现场研讨会上的质疑之声,给了朱老师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是朱老师回首自己儿童习作教学研究之路的过程,也是梳理教学成果的过程。绘本作文教学,不仅在儿童纯真的心田种植童话,丰富他们的精神底色,也让朱老师迈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在全国已颇有影响。获奖文章《儿童写作:一种朴素而真切的教学走向》是他近年来“童化作文”的研究成果,他以守护的情怀,找到了作文教学的三条路径:“梦想”是最丰富的写作资源,“交往”是最真实的写作动力,“文心”是最持久的写作指导。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作文有“我”情自出。好的文章总是有“我”的存在、“我”的主张、“我”的教学场景及扑腾在文字背后的“我”的心灵。
  王晓奕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三棱镜”》,针对语文课程及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模糊”问题,旗帜鲜明地倡导走“科学化”的语文之路,用大量真实的案例诠释了“为言语智能而教”的语文教学主张,引起我们的共鸣。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洪永秀老师的《追寻有意义的对话》还是朱静怡老师《从“横着切苹果”中“切出”的智慧》、娄小明老师的《表象性研究》、徐磊老师的《美术教学中学生“梦”资源的分析及心理诱导策略》……都是精彩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获奖感言和专家点评,我相信:我们的心头有一股暖意流动着,这些心声是中国教育的“好声音”:
  写的过程伴着思,思的庞杂伴着写的迷惘,注定是“苦并快乐着”,认真“做”的论文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卞志鹃
  写作,需要直面自我的勇气;写作,需要甘于寂寞的心境;写作,需要对教育现场的敏感。——张兴文
  唱响“海之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执着,更需要海纳百川的积蓄,需要直抵心灵的叩问,需要且行且思的探索。——王晓奕
  写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写。——顾红亚
  诚如特级教师魏星所言:“获奖的意义在于,它让你始终处在一个情景中,完成一个像样的思考,做好一件像样的事情,拥有专心做事的好的状态。”读着,想着,也自然与作者对话着。这些文章为什么能获奖呢?是选题好、构思巧、立意高吗?是文字功底好吗?
  是,但不全是。我以为,这些探航水手写作的灵感来自于教学实践,文章的切入点在于一种“意义”的追寻——或是课题研究的成果梳理,或是教学主张的深度挖掘,或是热点问题的叩问思辨……他们的教学思想在其中得以沉淀、发酵、浓缩,最终凝结在字里行间。他们的智慧与坚韧的行走姿态,让我为之叹服。他们的成长故事,给了我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认真地付出,终有回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西塞罗说:“活着就意味着思考。”一个人只有深深“活着”的时候,生命才能全然敞开,进入内在的澄明之境,深深体认到生命的“在场”。书写,就是另一种深深地“活着”。教师,理应做个思想者。阅读此书,是一个由此及彼、由“他”到“我”的学习交流过程,也是由外到内的反思追问过程。让我们怀揣着教育的梦想和激情,跟随这些“领舞者”一起出发,大声喊出:“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毒品本来好像和我们很远,本来应该跟我们的生活圈子没什么交集。可是最近那么多演艺明星被抓,又感觉吸毒离我们很近。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远离毒品呢?”  是呀,尤其是一些叫作“新型毒品”的家伙,善于伪装甚至“卖萌”,常常和流行文化纠缠在一起,说不定它们曾经与你咫尺相近而你还不自知呢。这决不是在吓唬你哦!  提问:以前一直觉得社会上吸毒的人应该是极少的“一小撮”,可是最近爆出那么多明星吸毒的新闻,忽然觉得
为何办学、如何办学、靠谁办学是每一位高中校长应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基础教育若要更好地完成为整个教育体系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这双重历史使命就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不懈地推进素质教育,坚韧不拔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校长在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讲良心,负责任,有本领。    一、规范如学行为是校长的良心
【校长档案】    庞荣瑞,1952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校长。任校长十多年来,他积极“引导教育进入变革状态”、“引导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他本人身先士卒,投身教育科研,教育随笔《龙山夜话》第二册、个人专著《走向智慧管理》即将出版。他倡导的“自主一创造型”管理独具特色,首创了本地区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的多项改革,并取得卓著成效。从1994年起,他带
当博客遭遇封杀令    寒假时,我注册了一个博客,开始向它诉说自己的秘密。见到的、想到的,都无一例外地被记录下来,渐渐地,这里成了一个供我发泄的地方。我一直偷偷喜欢班上的一个男生,他就成了我博客中时常会出现的主角。有时我也会写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不满。我的博客日渐丰硕。我很有成就感,就把地址告诉了朋友,其实班上很多同学都记博客,大家在私下相互交流着。可不幸的是,班主任从其他同学博客的链接中看到了我的
【摘 要】课程的实施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学科课程生本化是广大教师践行课程理念的自觉追求。多向度统整,可以在课程规划与设计中拓展儿童发展的空间;多维度编织,可以在课程实施和创生中唤起儿童沉睡的潜能。唯有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的培养,重建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把儿童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的“可能生活”的主体。  【关键词】学科课程;统整;编织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主持人语·  生长就是“向着一个后来的结果,逐渐向前发展的运动”。儿童,始终处于这样的生长中。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儿童的生长,也即促进每个儿童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生长。教育是否获得成功,重点看它是满足还是扼杀了儿童持续成长的欲望和需求,是拓展还是缩减了儿童的人生可能性和选择性。  一百个儿童,一百种样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的影响,儿童有了不一样的表情、不一样的动
为了迎接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们每位老师可谓是煞费苦心,到处搜集复习材料印发给学生,期待学生通过复习得到巩固,取得好成绩。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复习时间集中,导致一些学生往往草草了事以应付检查,到头来,复习归复习,考起来照错不误。针对词句的考试,学生失分的原因不外乎是写错字或者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不知灵活运用。针对这些原因,有的老师就会布置抄抄写写,把一个单元甚至几个单元的词放在一
关于师幼关系,有人说老师要努力和孩子成为朋友,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要经常抱抱孩子……这些都很好,可是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我还是觉得,我和孩子之间并没有那么亲密,似乎总有一道不可跨越的“年龄墙”。无论我多么主动、放低姿态,孩子们对我还是有着一份“礼貌的疏远”。  这天晨间活动,我带着女孩子们“钻木桶”,孩子们在两个长长的木桶间钻来钻去,特别快乐。与此同时,我的胃一阵阵反酸,很难受,我实在忍不住了,不禁抱
编者按:  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一封读者来信吸引了我——这是17岁女孩小米(化名)的信。她说,就在即将升入高三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没劲透了。梦和理想在密不透风的学习生活中缺少养料,她有些迷失自我。而这种纠结的状态不只是小米独有的,它属于所有的17岁。就在大家迷惘的同时,外界关于“90后是丧失理想的一代”的种种议论纷至沓来。同学们却反驳:我们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一代,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的学
百岁对于人,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意味着他(她)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但是,百岁对于同济。只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生命的开始。  人类对于“百年”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人们以百年为荣。以百年为傲。更以百年来寄托自己无尽的祝福:长命百岁、百年好合,这等等的字眼中无不蕴涵着一份深深的期待与愿望。  是啊,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间犹如沧海一粟,却也如昙花一现般美妙。每一个人注定要从年轻到年长继而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