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种秘密的自我治疗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0岁前,我立志“成为作家”。到目前为止,我出版了十多本书,还在继续写作,在社交场合被介绍时,也被称为“作家”。但我知道,“称为作家”和“成为作家”之间不一定能够画上等号。
  好在,很多名称可以有限定语。“作家”这个称谓,可以和不同的限定语组成特定内涵的称谓,比如:“伟大的作家”“真正的作家”“老作家”“小作家”“正在努力的作家”等。我,大概就是排在“小作家”后面的“正在努力的作家”吧。
  尽管,“正在努力的作家”排在“小作家”后面,但在小作家面前,还是有“小作家”暂时没有的竞争力,那就是年长给人的阅历。这包括在人生里吃的苦头、犯的错误和出的洋相,以及一些幸福和幸运。所以,有时候,我也会写几句比较“装样子”的真话。
  比如,在我某书的后记里,我曾说过:“写作,是没有清泉时泪水泡的茶,是没有知己时独饮的酒,是没有爱人时爱情显的灵。这是一种秘密的自我治疗,是亏欠的偿还,多得的转馈,褫夺的回归,暗伤的慰籍,极乐的私享,恨晚的时光倒流,追悔的未曾发生。”
  这段话,的确暴露了我对写作的偏爱,以及对它不得已的依赖。
  2
  回想,从少年时代至今,我的生命乐趣和生存本领,我的幸运和幸福,都与读写有关。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我10岁前,父亲送我的一本小书。
  记得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学写作文。夏天的深夜,父亲从县城开会回来,我已经睡着。第二天一早醒来,父亲见到我,就拿给我一本软皮小书。小书的名字我忘了,大概是一本优秀作文选。软皮封面一半是浅蓝色,一半是灰色的方格子,和作文本的方格子一模一样。
  我是那样惊喜,向母亲提出申请,请她允许我那天早上不干家务,因为我想把那本书一口气读完。
  得到恩准,我飞也似的跑到雪坡山林里,跑到听不见母亲呼唤的地方,面对山脚下那座蓄满水的水库,在徐徐晨风中读完了那本书。
  读完那本书,我清晰地感到自己内心发生了变化。那种变化既简单又明了,仿佛把满地散乱的稻草扎成了高高的草垛,田野的模样发生了变化。
  我猜测,在那本我已经记不得具体内容的小书里,一定有人写到过“一生的理想”这样的话题。我就是在那天早上,读完那本书之后,走在回家的田埂上,望着那些碧绿的稻田和连绵青山之外看不见的世界,自言自语地说:“长大了,我要成为作家。”
  从此,那个小小的理想,就像一枚含在我嘴里的糖,在只有我自己知道的甜蜜里,默默陪伴着我成长。
  3
  要“成为作家”,当然要“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读写之间的联系有些神奇。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但是,多读对于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和多写几乎同等重要。这是我在温儒敏教授谈语文学习的著作中看到的一个研究结论。好像周围不少人和我自己,也可以自动为这个结论增加证据。
  对于我来说,所谓成为作家,并不是以写作为职业或志业,而是要过一种“读写生活”,让读写成为终身乐趣,让读写有益于人生,有助于成长和幸福。也许,正是父母从小让我养成的阅读习惯,成了我受用不尽的恩惠。
  朋友说,看见我,似乎就能看见我背后的书架,我并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比我厉害的书迷多的是。但我的确发现,我比身边很多人更离不开书。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工作,都和读书有关。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把人生建立在和书的亲密关系上,甚至依赖阅读的实用价值来谋生,这是最朴素也最不觉匮乏的生活,这里面充满自由和秘密的欢乐。
  4
  回顾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发现从父亲送我的那本蓝皮小书开始,我的人生,是脚踏两本书不断前行的。作为“人”的左脚,我是站在歌德的《浮士德》这本书上,作为“女人”的右脚,我是站在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这本书上。这两本书,都是我在高一高二时阅读的。它们从彼时进入我血液,和我的生命一同生长。前者让我知道,作为人,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对知识、爱情、功勋与美的追求,带来人生的豪情,这豪情能让生命之树长青;后者让我知道,女性的人生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智慧去选择独立,女性要超越女性的负面,懂得用力量去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
  我之所以能够遇到这两本书,是因为清贫的父母,给了我足够用的零花钱,让我去买书。在买的很多书中,我才遇到了这两部重要的著作。我之所以能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用来买书,是因为,在我更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的人生播下了阅读的种子。
  5
  我的父亲只读过两年私塾,因他父亲去世就辍学了。我的母亲,要带陆续出生的三个弟弟,小学四年级就彻底辍学了。亲人的“死”影响了父亲的命运;亲人的“生”,则影响了母亲的命运。我父母一直坚持自学,都喜欢看书。他们常常在一天劳作之后,深夜点着油灯自己学习。
  小时候,雪坡的家里有《红旗》杂志、《好逑传》等通俗读物,有歌本。
  父亲看书的样子我十分喜欢,他总是舒服地坐在那里,左手握卷,表情祥和,昂首看书。他翻书的时候,偶尔舔一下右手食指。我猜测与他曾在银行工作过有关。
  母亲有点洁癖,总是深深地低着头看书,不会像父亲那样舔一下手指翻书。后来,我还注意到,母亲吃饭时,闲坐时,和看书时一样,也是低着头,双肩像弯曲的门扣,头像一把沉重的铁锁。我猜,母亲的姿势里藏着她最深的人生创伤。吃饭、休息、读书,都是母亲需要和喜欢的,但这几样都曾被粗暴地剥夺。被辍学、食物匮乏时,她喂养一家人饿坏了自己;食物丰富时,患了胃病的母亲,很多东西又吃不下。母亲大半生超负荷的劳作、忧心,仿佛通过一个“垂头丧气”的姿势,在无言哀诉。
  可惜的是,母亲一生从未获得过丰盛的文化筵席。她要劳作,家中订阅的杂志、父亲买来的书,也只是相当于她劳累间隙口渴喝的粗茶。但她,却把一种无条件充分满足的渴求,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让阅读的形象,在粗糙低劣的生活质地上,闪现其光晕,照亮我的眼睛。父亲对我最慈爱的赞美之一是说我是一个“书虫儿”。
  回顾我的童年、青少年时代,母亲的打骂令我惊恐。但阅读,成为我那个年代华贵温柔的天鹅绒,成为我灵魂中自爱自尊复苏的力量。后来的人生,一直是学习不辍,成长不停,所有的借助都是书的牵引。我所结交的师友,遇见的贵人,都与读写有关。社会是土壤,父母给的是种子。父母,尽早让我养成的阅读习惯,成了我的人生种子。
  不得不提一句的是,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才决定考研,后来有幸成为温儒敏先生的弟子。而我最初认识温儒敏先生,正是因为我多年一直阅读《名作欣赏》。在1993年第二期《名作欣赏》上又读到温儒敏先生的文章,内容与我考试的方向有关。我便以文末的通讯地址给温教授寄去一封投石问路的信。他百忙中回复了我,对我说“北大没有门户之见”,鼓励我打起自信投考北大。因此,我们才开始了一段师生缘分。我的人生也因此發生了更大的转折。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赵婕:本名赵文菊,著有《爱因斯坦传》《民国教育家小传》等人物传记,《纯棉婚姻》《纯棉母亲》《四周的亲爱》等“纯棉时代”系列情感散文,《女人的女朋友》《母亲的愿力》《女儿与父亲》等“玫瑰岁月”书系。
其他文献
公共危机专家给出的一项数据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楼宇商厦、地下空间等公共场所设置的紧急避险和安全逃生标志,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其发挥的作用与预期大相径庭。  如果冷静地去判断、推演这个结论,当火灾、水灾等事件发生时,人们极其紧张,的确会让绝大多数人不太关注逃生标志,在没有指挥者的情况下,主导他们的肯定是“从众心理”,即便这种集体性行动是极其错误的。  所以,不停地演练就显得相当重要。演练就是要让
期刊
和幾个朋友去饭店吃饭,巧遇萍姐一家,萍姐儿子的女朋友也在。女孩非常有礼貌,见到我们和萍姐打招呼,忙站起来笑着问好,嘴巴甜,礼数周,给人一种春风扑面的感觉。  和萍姐告别后,一个朋友说,女孩和萍姐儿子以前的女朋友相比,长相并不出众。  燕子和萍姐是邻居,她听萍姐说女孩工作没有她儿子好,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我也加入讨论:“那她肯定有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性格、人品、情商……”  我还没说完,燕子接过话茬说
期刊
众所周知,人体缺乏营养时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例如缺铁导致贫血、缺钙导致骨质疏松、缺乏维生素C引起牙龈出血等。那么,嘴馋也是如此吗?想吃东西,原因各不同  嘴馋是指个体在某一时期对某种食物的强烈渴望或想获得某种特定食物的强烈动机,有别于饥饿,食物渴求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想吃巧克力可能意味着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因为人体缺乏B族维生素时会感到疲劳、情绪低落,此时吃一块巧克力,可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
期刊
拒绝加班被调岗,女工离职获补偿  2019年8月,23岁的苏婧入职广东省佛山市某电子公司,在流水线上做装配工。公司的订单非常多,几乎每个班次工作时长十小时。  2020年1月7日,苏婧上白班,工作时间是上午9时到晚上20时,中午休息一个小时。由于连日劳累,她显得很疲惫,硬撑着把当天的活干完。临到下班时,班组长突然口头通知,厂里急着要发货,延长一小时下班,苏婧只好服从。当晚21时,班组长又说接到厂部
期刊
起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名《斑马流浪者》。怀揣对神秘南非大陆的敬意和对神奇动物的好奇,翻开书才发现,这本书里的斑马其实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她出生于战乱年代的伊朗,本名叫毕毕·阿巴斯·阿巴斯·侯赛尼。  侯赛尼家族才华横溢且天赋异禀,斑马更是被父亲亲自教导,学习多国语言,背诵伟大作家的作品,慢慢成长为一座活的“移动图书馆”。  因为战乱,斑马很小就随父母背井离乡踏上流亡之路。母亲离她而去后,父亲教会
期刊
两地分居,感情转淡  2013年,家住广西柳州的麻桂生与陈柳菊经过数年恋爱结为连理。第二年,两人的儿子出生。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两人发现他与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目光呆滯、动作刻板,逗他无反应,只顾自己玩,或是默默地望着墙壁……两人带儿子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这种病的人表现为不合群,不与人交流,眼神也不互动,喜欢独处,并伴有智力低、社交困难等,即使接受特殊教育、训练,效果也甚微。
期刊
《千年至美莫如诗》  李元洛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书中所选诗词为各朝代耳熟能详的名篇,涉及自然、抒怀、历史等主题,由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元洛作解读,不仅详尽解释了诗词的含义,而且深入联系实际,串联广博的文学知识,让读者读一首诗而知更多诗,读一首中国古诗而知世界文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美】洛莉·戈特利布 著 张含笑 译  上海文化出版社  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
期刊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最著名的影片之一。影片一开始就打动了我:一棵嫩芽,缓缓的钢琴声,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母亲,在打电话给三十年未归的儿子托托,告诉他小镇上的放映师阿尔弗雷多去世了。当托托得知这一消息时,所有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涌现,彻夜难眠。  童年的托托很喜欢看电影,他宁愿用买牛奶的钱买电影票,换来妈妈的一顿揍也在所不惜。后来,在阿尔弗雷多的帮助下,他经常到电影院看免费电影。
期刊
“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航海没有罗盘……前进中有逆转,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然而我们的信念,像光一样坚强……”在盐城市阜宁县妇联“诵读红色家书,赓续红色血脉”的活动现场,代表们通过诵读红色家书,与革命先烈展开了一次深度的心灵对话。  今年以来,阜宁县妇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发挥妇联优势,把强化引领、有效服务、广泛联系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凝巾帼之心,聚巾帼之力,以“服务妇女
期刊
童萌亲子园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常州市武进区妇联立足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需求,深化妇联工作方法改革,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层分类分众问需基层,进一步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妇女儿童“急难愁盼”转为“拍手称赞”。问需调研,绘制“娃娃地图”  每个社区有多少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庭有怎样的需求?妇联如何做好精准服务?武进区妇联干部带着这些课题开展了走访调研。一方面,精准收集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