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学规划美术工作室,激发幼儿创作潜能。
首先,美术工作室一定要很大,没有条件的可考虑将两三间教室合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现有的矮柜、展示板等将之分割成几大块封闭、半封闭或开放的空间,设置成几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坊,如绘画坊、泥塑坊、版画坊、色彩坊、剪纸坊、线描坊、写生坊、立体造型坊等,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美术坊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活动。在各个美术坊中,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如材料如何置放?孩子在哪里操作?作品如何展示?也即是说每个美术坊都应有展示区、操作区和材料置放区。应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间,如桌面、墙壁、橱窗、门、天花板、地板等,可利用大师的作品、教师的作品及孩子的作品,精心装饰。在布置中要充分利用三维空间,采用张贴、摆放、垂吊等方式,营造浓浓的艺术氛围,此外,在美术工作室的入门处,还可开辟小小阅读角,里面置放简易书架、地垫,为师生们提供美术创作的各类欣赏资料书,为孩子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次,是定做工作室的家具。美术室的家具无需高档、亮丽,只需利用三合板原材料加工就行,可保持原本色,这些家具需要是独立的、可移动的。制作这些家具应注意:工作室的桌子应大一点,可同时供十几人同时“工作”,可简易、朴素、平稳、不加任何修饰,孩子可以大胆操作,不怕因弄脏了家具而不敢在上面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提供的三层矮柜一米高左右,便于置放材料或陈列孩子们的立体手工作品:展示板应是可以双面使用的,可随时张贴孩子的美术作品等(当然仅有展示板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墙壁做展示):此外再添置一些立地画架、画板等。
二、设置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幼儿的创作个性。
在材料及工具的投放上,注意体现三个方面:
1.探索性。为满足幼儿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不同性质的工具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2.层次性。要考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及考虑材料投放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递增。如泥塑坊,刚开始可提供泥土、围兜、袖套,让孩子通过操作了解泥土的性能。接着可提供泥塑工具,让孩子通过操作学会泥工的基本技能、塑造规律,最后逐步增加各种辅助材料(豆子、各色颜料、毛线、瓶盖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创作。
3.安全性。美术工作室的材料不少来源于废旧材料及自然物,如碎布、蛋壳、可乐瓶、快餐盒、枇杷籽等,选用时应注意安全,并经过清洗消毒干净再投放。在教幼儿使用剪刀、刻刀、钉子、锤子等工作时,要强调安全,还应在工作室里准备医药箱。
三、制定明确的规则要求,保证幼儿“工作”的顺利进行。
幼儿美术工作室的活动是充分自由的,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必须建立在规则的基石上。在制定规则时必须注意,规则应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不是消极的限制。
1.制定公约。可让各班教师组织孩子讨论,制定《美术工作室公约》,内容包括:持卡入区、轻声说话、轻拿轻放、互相谦让、协商合作、保持整洁、归位收拾等等,并制作各个美术坊的标记及图文并茂的提示卡张贴在相关位置,如色彩坊的标记是五彩苹果,提示卡上画有一个水粉笔娃娃,笑眯眯地说:“我要回家!”提醒孩子们从哪里拿的笔放回哪里去。
2.两卡制度。即工作卡和入坊卡制度。每次入工作室,孩子必须佩带工作卡,上面贴有孩子的照片,标有姓名、班级、学号,便于工作室中的教师管理。在美术工作室中,可同时配备几位专业的美术老师,他们分布于不同的美术坊,协助当班老师随时观察指导幼儿,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卡记录幼儿的每次工作情况,如幼儿到过的美术坊、选择什么主题、操作了哪些材料、完成情况等,以便下次继续追踪指导该幼儿。入坊卡是为了幼儿选择美术坊而设置的,如:可把它们设计成不同颜色的苹果卡,布置在工作室的前面,每次工作之前孩子们必须选择与美术坊标记颜色相符的苹果入坊卡,对号入座进入自己喜欢的美术坊工作。它能使幼儿有序进入美术坊并限制一定人数,便于幼儿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这些规则是幼儿乐于理解、执行的一种内部自我控制,体现了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规则逐步演化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内部需要。
首先,美术工作室一定要很大,没有条件的可考虑将两三间教室合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利用现有的矮柜、展示板等将之分割成几大块封闭、半封闭或开放的空间,设置成几个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坊,如绘画坊、泥塑坊、版画坊、色彩坊、剪纸坊、线描坊、写生坊、立体造型坊等,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美术坊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活动。在各个美术坊中,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如材料如何置放?孩子在哪里操作?作品如何展示?也即是说每个美术坊都应有展示区、操作区和材料置放区。应充分利用所有的空间,如桌面、墙壁、橱窗、门、天花板、地板等,可利用大师的作品、教师的作品及孩子的作品,精心装饰。在布置中要充分利用三维空间,采用张贴、摆放、垂吊等方式,营造浓浓的艺术氛围,此外,在美术工作室的入门处,还可开辟小小阅读角,里面置放简易书架、地垫,为师生们提供美术创作的各类欣赏资料书,为孩子们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其次,是定做工作室的家具。美术室的家具无需高档、亮丽,只需利用三合板原材料加工就行,可保持原本色,这些家具需要是独立的、可移动的。制作这些家具应注意:工作室的桌子应大一点,可同时供十几人同时“工作”,可简易、朴素、平稳、不加任何修饰,孩子可以大胆操作,不怕因弄脏了家具而不敢在上面进行各种美术创作;提供的三层矮柜一米高左右,便于置放材料或陈列孩子们的立体手工作品:展示板应是可以双面使用的,可随时张贴孩子的美术作品等(当然仅有展示板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墙壁做展示):此外再添置一些立地画架、画板等。
二、设置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幼儿的创作个性。
在材料及工具的投放上,注意体现三个方面:
1.探索性。为满足幼儿不断探索发现的需要,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不同性质的工具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2.层次性。要考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及考虑材料投放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递增。如泥塑坊,刚开始可提供泥土、围兜、袖套,让孩子通过操作了解泥土的性能。接着可提供泥塑工具,让孩子通过操作学会泥工的基本技能、塑造规律,最后逐步增加各种辅助材料(豆子、各色颜料、毛线、瓶盖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创作。
3.安全性。美术工作室的材料不少来源于废旧材料及自然物,如碎布、蛋壳、可乐瓶、快餐盒、枇杷籽等,选用时应注意安全,并经过清洗消毒干净再投放。在教幼儿使用剪刀、刻刀、钉子、锤子等工作时,要强调安全,还应在工作室里准备医药箱。
三、制定明确的规则要求,保证幼儿“工作”的顺利进行。
幼儿美术工作室的活动是充分自由的,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必须建立在规则的基石上。在制定规则时必须注意,规则应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不是消极的限制。
1.制定公约。可让各班教师组织孩子讨论,制定《美术工作室公约》,内容包括:持卡入区、轻声说话、轻拿轻放、互相谦让、协商合作、保持整洁、归位收拾等等,并制作各个美术坊的标记及图文并茂的提示卡张贴在相关位置,如色彩坊的标记是五彩苹果,提示卡上画有一个水粉笔娃娃,笑眯眯地说:“我要回家!”提醒孩子们从哪里拿的笔放回哪里去。
2.两卡制度。即工作卡和入坊卡制度。每次入工作室,孩子必须佩带工作卡,上面贴有孩子的照片,标有姓名、班级、学号,便于工作室中的教师管理。在美术工作室中,可同时配备几位专业的美术老师,他们分布于不同的美术坊,协助当班老师随时观察指导幼儿,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卡记录幼儿的每次工作情况,如幼儿到过的美术坊、选择什么主题、操作了哪些材料、完成情况等,以便下次继续追踪指导该幼儿。入坊卡是为了幼儿选择美术坊而设置的,如:可把它们设计成不同颜色的苹果卡,布置在工作室的前面,每次工作之前孩子们必须选择与美术坊标记颜色相符的苹果入坊卡,对号入座进入自己喜欢的美术坊工作。它能使幼儿有序进入美术坊并限制一定人数,便于幼儿教师关注每一位幼儿。这些规则是幼儿乐于理解、执行的一种内部自我控制,体现了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规则逐步演化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内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