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图形与精神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身处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书法创作
  书法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之中,已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和领域。从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演变、书法流变所折射出的问题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考虑,加之世人不断地察悟省思与试图廓清书法艺术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向的努力,书法艺术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维度都产生了新的展示空间和可能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邱振中以自身艺术语言谱系的生成与建构,在完成自我寻觅定位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在当代整个文化生态之中的定位得到重新解读和认识。就其具体方式与观念而言,他以传统为根基,以书法为起点和支点,以线与空间为桥梁,不断构建与生成新鲜的水墨世界,在其深厚的学养和诗性的智慧的调和下完成了书写、图形与精神的统一呈现,使书法成为了当代文化层之中的重要一极。
  在这样的整体认识基础之上,便不难理解邱振中的艺术所呈现出的不断更变的样式,以及他的创作在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纵观邱振中的大量作品,就身份认同这一角度来讲,邱振中不仅是书家,他更像是一位始终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时代文人”,亦或者说是一位极具浪漫情怀与理想主义、时代感与责任感的“学者大家”。
  二、文字作品对于传统书法的解构与重塑
  提及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样式,首要的问题便是,我们能否对于“传统”该词有一个确切的认知。现在一旦提到“传统”,人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归属于某种传统,或者会衡量自身与传统的距离。然而,对“传统”的这种狭义甚至是狭隘的理解,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文化生态的状况,并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理论和实践视野的不自觉的遮蔽。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传统”并不是某种仅仅属于已经过去的僵死的历史之物,而是仍然活在当下并积极有效地构筑着当下生活经验的东西,即所谓历史视野和现代视野的有机结合。因此,传统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早已内化的东西,并且它作为一种“前见”构成我们理解现实和艺术创作的出发点。邱振中正是依此为出发点,在创作之中将结构与题材紧密结合,以极具新锐性的“文字作品”诸系列来完成对于传统书法的解构与重塑。
  就具体作品而言,不妨先以《待考文字系列》(图1)为例,探析邱振中对于构成方式与文字自身眭质关系的思索。邱振中以其艺术家的独特敏感性,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字之中选定先秦古币作为创作的元素符号,将诸多待考文字的不可解读性、抽象性与图形性,通过看似随意的排布与书写,率意地呈现在生宣纸之上。在营造空间和协调层次方面,这样的做法脱胎于传统书法却又独树一帜。这种对于文字本体论的现代性探讨却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使放在当下,这也是一件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极具前瞻性与分量感的作品。不得不说,《待考文字系列》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迎合历史审美趣味并领先当时历史视野的。换句话来讲,《待考文字系列》具有不可逆性与不可复制性。
  不难发现,现代文字作品的形式构成和视觉效应与传统书法在题材与观念层面上的异端继承还体现在《南无阿弥陀佛》、《汉语词典以三角为词头的词》等作品之中。以《南无阿弥陀佛》为例(图2),文字题材本身便极具“禅定”境界与“东方精神”。在看似自动重复书写的过程之中,邱振中力求校正当代艺术的枯燥无趣。当然,作品创作的灵感核心显然又来源于邱振中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内化,在笔墨的浓淡、干湿及空间虚实布局等竭力体现之际,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文字与书法、内容与形式、观念与传统等一系列关系较为集中地通过作品这一载体得以呈现。启发性与趣味性兼具,文辞、图形及节奏并存。而邱振中对于此的思考伴随着“日记”书写与诗意书法一直持续到近年,以《阳台上的花布衫》(2008年)、《纪念碑》(2012年)等为其中典型代表。而创作于2013年的《借景:六个梦与一首诗》(图3)以信笔书写之姿及连绵不断之势再次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某种新的参照。其不但在视觉冲击力和观念表达等方面获得好评,而且在当代整个文化生态的背景之下,通过巧妙地“借景”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了对于书法意义与书写机制讨论的空间的重塑。而在对于质感的不断追求与材料媒介的取舍方面,《日全食》、《状态》(图4)系列等也无不反映了邱振中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以及在文字作品对于传统书法的解构与重塑这一方面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三、以线与空间为桥梁构建的水墨新世界
  毫无疑问,书法是邱振中所有创作的起点。日积月累,笔耕不辍,使得邱振中对于笔性、线质和空间的把握早已炉火纯青。依仁游艺式的创作状态也使得邱振中极擅于抽取传统中核心的元素构建当代精神生活的家园。(图5)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邱振中书法创作的目标领教其中三昧。“在线质上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在空间上让笔触划分的每一空间都成为新颖的、富有表现力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仅是单字内部空间,亦包括单字之间和各行之间的空间。”显然,在对线质、空间构成的可能性的探索方面,邱振中敏锐地意识到书法作品整体构成的重要性和潜在生发方式。而这种潜在的生发方式又被其通过线与空间,构建成为属于其自身的水墨新世界。这种水墨新世界就突出反映在《渡》(2000年)、《状态》(2003)(图6)、《西厢记组画》(2012年)(图7)、《马蒂斯组画》(2012年)(图8)等一系列绘画作品之中。
  在邱振中的这些绘画作品之中不难看出,他将毛笔线条的节奏和内部运动以及空间的营造有机的统一于画面,以书入画、直抒胸臆,构建了不可预知,且极具生命力的图形。从西厢记到马蒂斯,从笔墨发挥到意境生成,在试图沟通中西文化以及传统当代之际,邱振中无不得益于其对线与空间的精彩掌控。显而易见,作为书法家,他对现代绘画实验具有独特的见解。正如曹意强在《论邱振中的“实验书法”》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他把书法语言提取出来,线条凝聚成了团块,而书法中的浓淡千湿也成了自由而独立的创造性元素。他的‘现代绘画’堪称其‘哲学游戏’。从这个意义来看,邱振中的艺术实践具有最直接的当代意义,它不受材料媒介、中西价值观念和艺术门类的局限而进行开放性自由实验,这是一种以心灵的再发现、传统的再发现、现实的再发现为宗旨的创造性力量。”
  四、自身语言谱系所承载的精神取向
  邱振中的创作流变过程具有独特的、充满创造力的精神氛围。其自身语言谱系的建构过程时刻折射着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和取向——在整个当代文化生态之中显得尤其难能可贵。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一定是尊重文字的,应与文字形成和谐美。同时,书法本身具有精神“内在性”,它和人的内在的情感息息相关。邱振中的作品则正是其内在精神和文化学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对于整个社会、自然以及生命的体悟与省思。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代表着对深一层的生命形象的构思,从而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邱振中以自身厚实的理论修养与对文字、语言的敏感把握能力使其在理论的写作方面文字亦别具一格,加之对于诗歌的钟爱、对于书画核心命题的不断追问和思辨,为其自身内在的沉潜与转换做了坚实的铺垫。而这,显然与他在书法中乃至整个艺术语言谱系中的理想相应合,即是对整个艺术领域的书写与观照。在邱振中自身语言谱系之中,精神取向并非是被动存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生成,线条、空间、自然和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紧密相关,他总在不断否定与创新之中寻求一种更高的艺术标准和精神取向。至此,通过对邱振中艺术多重维度的探析,或许我们并不难理解将书法作为一种“生命艺术”的真义。
  简言之,邱振中的作品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却造就了其作品的一次次蜕变;其笔下不仅包含了西方艺术观念的广泛浸润,和对之作出的反应与应对策略,折射了当代社会文化的现实,而且在书写与图形之间、传统与当代之间以及中西之间找到了更为鲜明的生成起点。
其他文献
2010年1月27日 周三 晨  坐下来,信笔由缰,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随心而行,随意而止,是心语,却不费神,一切均是真实的生活与真情实意,倾述而已。  所以清晨哪怕是凌晨的三更,时间就这样奢侈地用在了心灵的流淌中——做一回现代的乡绅逍遥,做一回中国文人的自持。  因为白天更多的是无奈。  2010年1月29日 周五 凌晨  昨日拟成“2010年个人展览筹划草案(香港展)”。这是一个梳理个人作品
期刊
大约在1983年的一天,当时正在北京筹备第一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初展在南昌)进京展出的张鑫先生对我说:“我给你看一件书法作品。”说完,他拿出一张很小的照片(约5×10厘米)。虽说当时的摄影、出版印刷条件都远不及今天,但是,照片上的书法作品却让我震动:字是行楷,朴厚是其基调,流动的点画中,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正是气息和格调,让它和时风拉开了距离。作者就是章祖安先生。张鑫接着介绍,章先生是陆维钊
期刊
董其昌在论述绘画“士气”时曾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体现“士气”不仅仅是以书入画,其书则要以“草隶、奇字”为之。“草隶”无需赘言,此处董其昌所言“奇字”即传抄古文在明代的一个常见名称。董氏崇尚“奇字”之法,可见其对传抄古文有一定的研究。但在他流传的作品中以楷、行、草居多,篆、隶十分罕見,更何况古文这种稀见的书体,因此“奇字之法”是如何体
期刊
杨涛  1970年出生于安徽宣城,祖籍舒城。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
期刊
以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每次来北京都是12月中,冷得很厉害,有种萧索的感觉。这几年来的比较少。上次来798跟这次非常不一样,好像比较荒芜,跟现在的人来人往很不一样。中国现代化的进度真的是让人感觉很复杂,在这边能看到这样的影展也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想可能每件事都是哀乐相生的。  看张爱玲的电影可以从一个角度进入,就是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关系。我们谈香港电影真的很难也不可能和中国电影分开来讲,因为两者有着
期刊
总是可以感到,在杨频的写作深处那股运行着的诗的力量。  这里的“写作”不仅仅包括书法,它还包括文章、谈吐,乃至那顾盼的姿势和眼神,而所有这些,在我和杨频之间那不算太长时间的交往中也早已了然于心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心主宰我们整个人,同时这颗心又因为寄身于不断喷涌、永无止息的意志当中,因此当它泄露自己的秘密时,它总以诗的方式现身。诗是没有办法欺骗的,在心与言、志
期刊
就文化史而言,若举文风最盛之时代,非宋莫属。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可见野史所云北宋初文星陨雨的典故并非子虚乌有。而谈及北宋文坛,最不可绕者是江西。江右文盛,首盛于庐陵。自宋至清,这里出过十七位状元,三千名进士!欧阳修、杨万里、周必大、文天祥、解缙等皆籍此地,岂非中华之大观而庐陵之大幸耶?!  “斯人千载后,犹自有遗馨。”砚溪王渐鸣兄,好芭蕉,斋壁挂白蕉先生书画一轴,因以自号“邻蕉馆主人”,世居庐陵,
期刊
借由与古人相同之工具媒材,书写着熟悉的诗文佳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下,书法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现代人通往古人思想与心灵世界的终南捷径。在繁荣文化的当下,上及达官贵胄,下至市井小民,以至于垂髻总角,习书者可谓蔚为壮观。然书法之为艺,非苦心孤诣,难臻于至善。  刘洪镇、林喜中、王客、卿三彬、徐强、龙友诸贤朋,是当代书坛中出类的青年书法家。他们的作品深具个性风貌,在书写个性与主流模式之间保持着平衡与距离
期刊
吳善贞  2005年硕士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方向,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方向,师从邱振中教授。现为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南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明庆  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山水写生创作课题班,济南市青年书画院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章丘市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
期刊
197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中国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五位学员,从各地会聚西湖之畔的浙江美院,开始了他们的研学生涯,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书法高等教育新的一页。五人的艺术个性十分不同,后来的经历和发展也各相殊异,但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涉深履远,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为中国书法创作和教育背负使命,作出贡献。作为五人中思想最活跃的一员,邱振中的道路早已超出一般的书法而步入当代艺术诸多实验的领域。在他众多的艺术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