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偃师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目标,分析了偃师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并提出了开发土地潜力的途径。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偃师市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土地尤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许多郊区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这都将给城市土地供应以及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压力,仅靠新增用地发展城市建设难度很大。因此,需要改变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模式,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向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及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偃师市市区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这对于促进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潜和集约式扩张、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偃师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运行的效率和主要职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形象。
偃师市位于洛阳市东部,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34公里,2005年土地总面积为946.85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681.3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1.96%;建设用地137.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4.48%;未利用土地128.3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56%。在建设结构中,城乡建设用地12028.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7.71%,说明偃师市居住用地在城市土地中居主导地位;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415.4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8%;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97%。
1.2 土地利用评价
1.2.1用地结构不合理。山于城市土地的长期无偿使用,偃师市缺乏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的地租和地价机制,城市土地的利用没有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进行产业配置,各种功能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通常国外综合性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比例为工业15%-17%,商业、服务业15%-18%,住宅20-50%,交通18-20%,市政10%-12%。与国外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相比,偃师市商业服务业、交通、市政用地比例遍低,工业和市政用地比例偏高。且城市土地利用区位不合理,如住宅、工业用地混杂,工业、行政事业单位占据城市的黄金地段,工业用地占据城市中心,致使城市土地的区位效益降低,城市生态环境差,严重制约了城市的投资环境。
1.2.2土地利用粗放。偃师市城区还存在建筑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导致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土地潜在的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新城区由于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的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也较低。偃师市城市总平均容积率为0.53,初步测算,偃师市建成区尚有26%左右的容纳能力,说明该市的用地内涵潜力很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原有城市用地行政划拨形式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因土地的无偿性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意识不强,从而使许多土地征而未用或征而不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②由于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部分开发商购买土地后,由于对市场增值前景的期望增大,从而将土地储备起来待价而沽以获得较多的超值利润。
1.2.3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较快。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这一需求的政府行为。由于片面强调城市的集聚效益,结果误导城市发展靠单纯的土地规模扩大来实现。对我国大城市规模扩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相比,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速度较快。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称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据报道,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1.12较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均用地已超过100平方米,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36,31个特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达2.29。而偃师市2000 -2008年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达1.96,说明该市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人地资源矛盾加剧。
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2.1建设用地潜力分析
2005年,偃师市人均建设用地为633.37平方米,其中人均工矿用地为18.71 平方米,人均交通用地为13.02平方米,人均水利设施用地为455.05 平方米,城镇人均用地为132.4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用地为138.38平方米。从各类建设用地现状来看,偃师市的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果不是很好,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进行存量建设用地测算,其公式为:S=(s2-s1)p,其中S为建设用地的潜力存量面积; s2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s2为规人均建设用地而积;P为现状总人口。按照公式测算得到的偃师市建设用地潜力存量为555.39 平方公里。
2.2建设用地潜力预测
目前偃师市城镇人均用地为132.45平方米,根据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资兴市城镇发展现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数值偏高,调整后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根据公式对城镇用地潜力存量进行测算, 此时式中P为非农业人口,可得城镇用地潜力存量为286.46 平方公里。由于偃师市城镇居住用地面积偏高,而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面积偏低。因此,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还需作相应的调整,主要是增加公共设施、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的用地面积。
2.3未利用土地潜力分析
偃师市各类土地利用率较高。截至2005年底,新开发耕地754.05平方公里,待开发土地的潜力还有12835.36公顷。调查显示,偃师市土地后备资源以滩涂荒草地为主,待开发的土地以红壤为主,成土母质以板页岩和沙岩为主,土层比较深厚,大都在80厘米以上,质地为壤土、粘壤土,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多,肥力较高,适宜开发成耕地。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适宜性评价并确定相应的开发方式,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实行农林牧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林区域综合开发,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三、结语
通过对偃师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潜力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偃师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大约为2400平方公里。除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地面积外,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也同样重要。如将单纯追求耕地面积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偃师市土地集约利用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偃师市人民政府.偃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2009-08
[2]王永慧,严金明,张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和机制分析[J].观察与思考,2006(6)
[3]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4]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大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5)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偃师市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土地尤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许多郊区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这都将给城市土地供应以及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压力,仅靠新增用地发展城市建设难度很大。因此,需要改变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模式,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由外延扩展向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我国建设用地需求旺盛及土地供应不足之间矛盾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偃师市市区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这对于促进城市土地的内涵挖潜和集约式扩张、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偃师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运行的效率和主要职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形象。
偃师市位于洛阳市东部,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34公里,2005年土地总面积为946.85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681.3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1.96%;建设用地137.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4.48%;未利用土地128.3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56%。在建设结构中,城乡建设用地12028.2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7.71%,说明偃师市居住用地在城市土地中居主导地位;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415.46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8%;其他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仅占1.97%。
1.2 土地利用评价
1.2.1用地结构不合理。山于城市土地的长期无偿使用,偃师市缺乏促进城市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的地租和地价机制,城市土地的利用没有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进行产业配置,各种功能用地布局混乱,结构不合理。通常国外综合性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比例为工业15%-17%,商业、服务业15%-18%,住宅20-50%,交通18-20%,市政10%-12%。与国外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相比,偃师市商业服务业、交通、市政用地比例遍低,工业和市政用地比例偏高。且城市土地利用区位不合理,如住宅、工业用地混杂,工业、行政事业单位占据城市的黄金地段,工业用地占据城市中心,致使城市土地的区位效益降低,城市生态环境差,严重制约了城市的投资环境。
1.2.2土地利用粗放。偃师市城区还存在建筑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导致土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土地潜在的闲置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而新城区由于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的经济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也较低。偃师市城市总平均容积率为0.53,初步测算,偃师市建成区尚有26%左右的容纳能力,说明该市的用地内涵潜力很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①原有城市用地行政划拨形式的存在,行政事业单位因土地的无偿性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意识不强,从而使许多土地征而未用或征而不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②由于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一部分开发商购买土地后,由于对市场增值前景的期望增大,从而将土地储备起来待价而沽以获得较多的超值利润。
1.2.3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较快。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这一需求的政府行为。由于片面强调城市的集聚效益,结果误导城市发展靠单纯的土地规模扩大来实现。对我国大城市规模扩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相比,我国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速度较快。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称为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据报道,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1.12较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人均用地已超过100平方米,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1.36,31个特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达2.29。而偃师市2000 -2008年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达1.96,说明该市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人地资源矛盾加剧。
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2.1建设用地潜力分析
2005年,偃师市人均建设用地为633.37平方米,其中人均工矿用地为18.71 平方米,人均交通用地为13.02平方米,人均水利设施用地为455.05 平方米,城镇人均用地为132.4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用地为138.38平方米。从各类建设用地现状来看,偃师市的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果不是很好,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50平方米进行存量建设用地测算,其公式为:S=(s2-s1)p,其中S为建设用地的潜力存量面积; s2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s2为规人均建设用地而积;P为现状总人口。按照公式测算得到的偃师市建设用地潜力存量为555.39 平方公里。
2.2建设用地潜力预测
目前偃师市城镇人均用地为132.45平方米,根据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资兴市城镇发展现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数值偏高,调整后的城镇人均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根据公式对城镇用地潜力存量进行测算, 此时式中P为非农业人口,可得城镇用地潜力存量为286.46 平方公里。由于偃师市城镇居住用地面积偏高,而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面积偏低。因此,城镇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还需作相应的调整,主要是增加公共设施、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的用地面积。
2.3未利用土地潜力分析
偃师市各类土地利用率较高。截至2005年底,新开发耕地754.05平方公里,待开发土地的潜力还有12835.36公顷。调查显示,偃师市土地后备资源以滩涂荒草地为主,待开发的土地以红壤为主,成土母质以板页岩和沙岩为主,土层比较深厚,大都在80厘米以上,质地为壤土、粘壤土,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多,肥力较高,适宜开发成耕地。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适宜性评价并确定相应的开发方式,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特点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实行农林牧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林区域综合开发,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三、结语
通过对偃师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潜力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偃师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大约为2400平方公里。除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地面积外,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也同样重要。如将单纯追求耕地面积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偃师市土地集约利用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偃师市人民政府.偃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Z].2009-08
[2]王永慧,严金明,张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和机制分析[J].观察与思考,2006(6)
[3]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4]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大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