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旧教材实现新课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材,新课标,匹配,分封制,商鞅变法,新文化运动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03-05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但是与之配套的高中新教材最早要到2019年秋季才能启用。这意味着至少在一年内,高中历史将继续使用旧教材,却要用新课标来指导,围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教师如何用旧教材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新课标中“教学与评价建议”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概括和确定要探讨的关键问题;第二,根据关键问题创设历史情境;第三,向历史情境提问,运用证据解答问题;第四,通过比较深化对历史的理解;第五,在时空脉络中解释历史。下面用“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三个案例,①对这五个方面的要点加以说明。
  不论是2017年版课程标准还是实验版课程标准,每个专题的容量都很大,如果教学中不加取舍,面面俱到,在有限的课时内均不可能完成任务。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决这一问题的要领是抓重点,“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②这里所说的关键问题一般都不指向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是学习这些知识后要得出的认识。例如“西周的分封制”,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不是什么时间分封了谁、分封到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的事实性知识问题,而应该是了解这些事实后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通过学习分封制的具体内容,能够得出什么认识?这是要探讨的关键问题。相关的史实是探讨这个问题的基础,必须要了解。但是了解这些史实不是目的,不是让学生把这些史实背诵下来,而是要通过对史实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看法。据此确定的关键问题或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评价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地位。其他如“商鞅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等也类似。学习商鞅变法,不是为了让学生把变法内容背下来,而是要引导学生建立商鞅变法内容与变法前后各种事实的联系,对变法的作用和影响作出自己的评判。学习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求学生把新道德和旧道德等內容背下来,而是要学生探讨,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彻底否定旧道德。总之,要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单元、一节课、一个历史知识点要探讨的关键问题,然后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探究。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①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上具体的人和事,它呈现出某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面对各种情况人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如何让学生知道过去人们的情况或者他们的所思、所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引用已有研究成果,一是引用一手史料。在“西周分封制”教学中,教师呈现了这样一则材料:
  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这属于引用已有研究成果。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有三种情况,教师用前人著作中的成果作了概括描述。
  在另一教学环节,又引用了一则材料:
  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这是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克罍上的铭文译文,属于一手史料,反映了西周某次分封的具体情况。
  “商鞅变法”教学中,教师也出示了一手史料——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家信实物——云梦睡虎地秦简《黑夫木牍》,信中内容的大意是问家人尤其是问母亲的身体还好吗;夏天快到了,希望母亲送新衣服和钱过来;借的钱得赶紧还了;交代媳妇要好好侍奉公婆,等等。此家书反映了商鞅变法前战场上秦国士兵的所思所想,运用目的是和商鞅变法后秦国士兵的思想作对比,深化对商鞅变法影响的认识。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学习“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一手史料创设情境:
  人物:朱友云,孝感女子师范肄业。
  事件:未婚夫病,结婚冲喜后夫亡。
  “尔时朱女士,猛以首触地,乱撞弗已,血流被面,又吞金戒指,朱女士已殉其夫子地下矣。”
  朱烈女之死,非特个人交谊上之光荣也,亦非我孝感一邑之光荣也,亦非我全国女学界之光荣也,是我中华古国对于世界之光荣也,幸有记者以表彰之。
  ——《妇女时报》第19期
  用这个情境反映辛亥革命后到新文化运动前,中国女性的状况及当时人们对女性殉夫的看法,较为适宜。
  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是引出历史问题,并运用证据解答问题,完成对历史的解释。证据可以是可靠的史料,也可以是科学合理的已有认识成果;可以从情境中提取,也可以提供新材料。在“西周分封制”一课中,教师引用青铜器铭文后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周召公为周王做了什么?
  2.周王赐予克什么?
  这是针对材料内容设问,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中提取信息,概括提炼,从个案认识分封的具体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周召公向周王盟誓,供奉清酒;周王给克授民授疆土。从一手史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出答案后,再由具体到一般,扩展到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分封是周王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使诸侯享有设置官职、拥有武装、征收贡赋等权利;同时诸侯向周王尽义务,要服从命令,向周王纳贡,为周王镇守疆土。这样形成一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的控制体系。对西周分封制的认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从对克的分封到整个分封制,完成对西周分封制的历史解释。   在“商鞅变法”一课中,教师将两次变法的内容分别罗列出来:
  第一次变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燔诗书而明法令。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第二次变法: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然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类。按领域分类:政治、经济、文化……按性质分:破旧、立新。这项任务可以直接从历史情境中提取信息完成。学生从历史情境中提取信息并分类,认识商鞅变法涵盖的领域、性质。本课的特色在于,老师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提供新材料,帮助学生深化对商鞅变法本质的认识。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从这段材料中可概括出商鞅的强国公式:“弱民强国”。然后教师让学生对变法措施进一步分类,属于强国的有: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小家庭,郡县制。属于弱民的有:连坐法,燔诗书,小家庭。为后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作铺垫。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创设民国初期知识女性殉夫的历史情境后,设问:“杀死朱女士的凶手是谁?”引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千年的旧王朝,但是旧道德依然在杀人。
  比较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比较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与延续,也可以比较同类史实的异同,还可以比较对同一史实的不同看法。①在“西周分封制”一课中,教师讲西周分封制前,先简要介绍商朝的分封属于三种分封类型的第一种:慑服他部,责令服从。并提供材料进一步说明:
  (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被赐予侯、伯等称号,但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通过材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商朝时期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然后教师再提供新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提问:西周的分封与商朝的分封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商朝是赐予臣服的部落首领封号,而西周则是把自己的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形成对天下有效的控制。
  在“商鞅变法”一课中,老师用云梦秦简《黑夫木牍》(见前文,此略)与《封诊式》中的案例进行比较:
  云梦秦简《封诊式》中两个争夺首级的案例
  时间: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
  战事:秦魏邢丘之役
  其一:男子丁在战斗中获一首级,男子丙故意砍伤丁,夺取首级。某里士伍甲发现此事,遂绑缚丙告官。
  其二:某里士伍甲和郑县某里丙共获一首级,两人互不相让,遂送首级至官所断。
  通过比较认识商鞅变法对人心的影响,变法之前重亲情,之后重功利。当然,用家书和案例作比较,比较的内容不对等。如果能有变法前后的家书或案例做同类比较,得出的结论会更贴切一些。
  “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也多次用到比较。在出示陈独秀、李大钊批判孔教的材料后,紧接着出示不同的言论:
  北京高等师范预科生常乃惪:
  “(批判孔子与帝制)未审所谓孔教云者,汉宋儒者以及今之号为孔道诸会所傍之孔教云乎,抑指真正孔子之教云乎?如指其后者,则窃以为过矣……然则苟非世界大同,人尽圣哲,民权未易言也。孔子之言又何可非哉。”
  ——《新青年》第二卷第4号
  社会青年“佩剑青年”:
  “若夫挟持今日欧西之思想文化,而痛抵數千年前之孔教,宜若今世界当务之急必先去孔教,某不敏,诚不知用以安在……取长去短可也,一笔抹杀不可也。窃以为孔教不必排斥,为人心陷落,道德堕落,是真当哭也。”
  ——《新青年》第三卷第1号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另一种景象:《新青年》并不是只发表批孔的言论,为孔子辩护的声音也可以发表。不是只发表权威的言论,普通青年的言论也可以发表。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可以平等对话。
  陈独秀:孔子之言未可非,由足下之言,更明白孔子主张君主专制……盖以共和民政为自动的自治的政制,导吾人于主人地位……王者仁政为他动的被治的政治,导吾人于奴隶地位……
  常乃惪:谓孔学为纯然专制之学,则由未敢以为信也……共和之乱与王政之治相较,吾宁取其治而苟安旦夕耳。
  陈独秀:读来书不厌详求,好学精思,至佩至佩!……共和之治,乃永久的而非一时的,若共和之乱,乃过渡时代一时之现象,且为专制余波所酿成,决非真正共和自身之罪也。
  老师创设这样的历史情境后设问:
  对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时代气象?
  通过比较,学生可深化认识:不同观点的争论体现新青年的新道德: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批判质疑、包容开放……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拓展认识:
  大师们为什么要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故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
  ——陈独秀
  结合近代历史发展历程,思考新文化拥护者为什么要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反对旧文化?
  同学们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提供新材料,看胡适是如何去解释这一问题的:
  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经过比较和探讨,学生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彻底否定旧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时空脉络中理解和解释历史,是指将某个时段的人、事、制度、思想等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其与各种史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其作用、意义。
  西周分封制的意义,如果就事论事,仅从西周本身来看,主要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从夏、商、周、秦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则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多少含有统一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对于这一认识,教师变换了教学方式,先给出一种观点:
  有人说:“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多少含有统一天下于一尊的意义。”
  请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此评价的理由。
  学生可以联系夏商时期的情况,与周朝作比较,概括出天下一统的趋势,对上述评价做出解释。
  “商鞅变法”一课,教师梳理出商鞅变法之后十年到一百五十年的几件关键史事: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曰: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秦俗日败。……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二十年:
  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
  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前260年)
  灭周,迁九鼎于咸阳。(前256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百五十年:
  (刘邦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前206年)
  教师组织学生们根据这些史事,从商鞅、秦民、秦国、天下四个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学生们讨论后认为,商鞅变法有得有失。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秦的迅速崛起、一统天下与秦的迅速崩溃同样值得我们注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本质和影响做更加深入的反思。
  此案例呈现出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关史事,然后让学生对商鞅变法做出评价。学生凭借较充分的史实依据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空谈,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在时空脉络中通过具体史事看商鞅变法的影响,对商鞅变法做出价值评判。这一教学过程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较好地融合在一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①事实上,历史教学是一个整体,不可能拆分成五个部分,分别培養学生的五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应该以关键问题为核心,综合运用五个核心素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几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都自然得到培养。
  【作者简介】郑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30岁的女友最近一心扑在了钢琴、奥数上。五线谱忘了没关系,重新捡起来;数学思维那根弦断了也不怕,重新接上去。小时候都没弄懂的东西,这次却发了狠一定要吃透。那种上刀山下火海的架势,不为别的,就为女儿在家里也能有个“良师”。  60岁的父亲最近开始钻研视频、微博。老人发现,女儿可以1个月不打电话,却每天泡在微博上;女儿1年没回老家,却跟亲戚们熟得像刚见过面。一问才知道,原来人家没事儿就微博、就视频。这
关键词:辛亥革命,问题生成,日常生活史,方法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9-07  中学历史教材叙事,往往以宏大为主,有些问题若不厘清逻辑、呈现细节,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一直以来,笔者对日常生活史颇为关注,认为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结合,有助于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写作源于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等问题的质疑,以日常生活史
最近与亲友闲聊中谈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现代人怎一个 “忙”字了得!那么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呢?经过一番争执后,意见趋于一致:“是3个屏幕偷走了我们的时间!”第一个是电脑屏幕,办公、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游戏都在这块电脑屏幕上;第二个是手机屏幕,成天不断通话、发短信,“拇指族”忙得不亦乐乎;第三个是电视屏幕,“沙发土豆”们手捧零食罐整晚埋在沙发里,在韩剧及相亲节目中消磨岁月。我们的共同感慨
她做了他的情人。  她从不承认自己和那些被称作“小三”的人同属一类。她觉得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彼此之间有爱。而爱是神圣的,怎么能与那些所谓的“狐狸精”相提并论呢?  的确,他似乎真的很爱她。他记得与她相识的时刻,记得她的生日,记得与她经历过的每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在这样的日子里总会制造一些惊喜,有时是夹着钻戒的巧克力,有时是红酒杯中的铂金项链,有时是藏在枕头中的名贵手表。她知道他不缺钱,她心安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荒政问题,在政府层面,建立了从边区政府到基层社会的灾荒救助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救助灾民与难民政策,在社会层面,利用与嫁接传统社会的备荒机制,动员民间力量进行灾荒救助。通过赈济灾荒,一方面使灾民、难民度过困难,一方面巩固了边区的基层政权,也提高了边区政府的执政能力。但由于边区处于战时状态,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边区赈灾亦存在着一些不足。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民
中午,她又去学校的门口卖盒饭。  隔老远,蔡小美就听到她在大声吆喝:“美味养颜,活色生香,营养搭配,保证干净卫生,都来买啊!”她的声音很有穿透力,在嘈杂如潮的学生中,仍然能独树一帜。  蔡小美不屑地想,说破大天,不就一个破盒饭嘛,难不成因为绘声绘色的描述,就变成了满汉全席?  居然有同学很买她的账,别人卖盒饭,都是门庭冷落,唯有她那儿被围得水泄不通。蔡小美远远地看着,并不走过去,心中愤愤然。早晨还
关键词 关键问题,内涵界定,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5-0061-05   徐蓝教授于2019年12月29日在“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努力使歷史教育成为涵养学生生命的过程”主题演讲,指出:使历史教育过程成为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使
“看,那个正笑着的就是我孩子龙龙。”指着教室里一个穿黄衣服、拿“六一奖状”、正和同学嬉闹的二年级学生,39岁的要女士告诉记者。  单从外表,完全看不出8岁的龙龙患有先天性染色体变异导致的智力障碍。为此,他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普通小学愿意接收。要女士几经周转才把龙龙送到了太原市迎泽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一开始,龙龙没有现在这么开朗,社会上的歧视他早早就感觉到了。到了特教学校后,心情才慢慢开放。
关键词 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细节,贴进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63-04  目前,在高中二战史的教学中,教学思路通常是从宏观处着眼,向学生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形成对二战的整体认识。但教学之余,学生们总会追问战争中的人与事,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各种好奇。于是,笔者尝试从细微处切入,选择以阿拉曼战役为例深入探讨二战史教学的
刚开始住在一起的一个月里,我们几乎用行动只验证了一句话:距离产生美。因为没有了以往一周只见一次的距离美之后,是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分居两地时,他每周像个客人一样,周末回小城,我早早在家茶饭恭候在外辛苦挣银两的良人归来。  他吃饭时,我一旁喋喋不休地说些幸福的小闲话伴他下饭,也有“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的欢喜。  那时,我俩去家门口的超市都要手牵手,接女儿上培训课也是双去双归。同事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