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三化一性”体系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ne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高等本科教学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立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三化一性”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所谓“三化一性”即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标准多样化,评估过程规范化、评估结果权威性。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质量保障;三化一性“体系”
  中图分类号:C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01—001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五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近乎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核心,倍受政府、高校、乃至社会民众的关注。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多数高教研究者看来。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积极意义应是主流:通过评估,大学端正了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学领导更为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推动了大学的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大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等等。与此同时,高教研究者们也从各自的研究立场和视角阐述了对本科教学评估存在问题的见解和看法。概而言之,不足之处主要有四点:第一,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用同一套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进行评估;一些评估指标过于绝对和机械,缺乏弹性,落后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二,评估主体的问题。政府是本科教学评估的唯一评价主体。而学校处于被动评价地位;遴选和委派的评估专家主要由大学领导、教务处长、教授和高等教育专家构成,基本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或其他社会机构专家的参与。第三,评估进程中的问题。部分院校的评估自律机制不完善,具有严重的功利主义心态;评估中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第四,评估结果的问题。许多学者指出,评估的等级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原理,缺失严谨性和权威性,并且随着评估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何回应上述高校本科水平评估中存在的不足,使评估在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是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以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三化一性”体系。所谓“三化一性”即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标准多样化、评估过程规范化、评估结果权威性。
  
  一、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还是以政府推行的教学评估为主导,政府实际上还是相对唯一的评估主体。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并不仅仅对政府负责,故而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所谓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从目前一元化的单一政府主体转变为包括学生、社会中介、院校自身乃至媒体等多元的评估主体。我国高等教育一元化评估主体的局限性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各个评估主体都从自己的角度共同参与对高校的评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高等教学质量的改正和提高。
  
  (一)政府作为评估的主体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教育指标与分析处专家Michael Davidson,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OECD教育决策与教育指标研讨会上谈到如何评估时明确表示:“政府投资办学。当然有权利有义务检查和评估高校。”从中国现实国情来看,政府作为评估的主体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政府的评估观念、方式、方法很多方面亟待改变。
  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要彻底破除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体制性障碍,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变“主持”为“主导”,变“评定与裁判”为“保障与监督”,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服务咨询功能。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遵循谨慎与适度的原则,审批评估机构的创办,通过资格审查与认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等符合国家的要求,规范和监督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的各项活动。一是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认证的基本条件,保证评估行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等。二是加强管理,政府依法组织或监督制订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行业规范;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进行年度审核,对在评估活动中严重失实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取缔,对评估机构的建设和运行进行规范管理。三是加强监督,对重大评估活动实施无评估。
  按照分类指导和逐步实施谁办学谁评估的原则,国家部(委)所属的学校由部(委)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国家教育部门派出督察员按一定比例予以抽查。当然,这要有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现在绝大部分学校是地方政府投入。地方高等教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转为教育部可以通过一定机制来监管。
  
  (二)高校自身作为评估的主体
  目前虽然强调学校自评为主,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程度的“被动”状态而有“他评”之嫌。因此,应由“他评”(专家评)真正过渡“自评”(学校评)为主。应该系统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把大量的状态数据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形成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以此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状态数据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真正体现以学校自评为主,专家组进校后主要抽查部分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即可。切实抓好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高校要强化教学评估主体意识,同时要完善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质量评价的主要的、直接的依据,包括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在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逐步形成由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等组成的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社会作为评估的主体
  社会各界应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为自己的“消费向导”。现代社会中,个人、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就要准确判断高等教育的质量,并恰当地做出选择。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就是可靠的向导。社会各界应很好地利用这个向导,并支持、关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开展活动,同时还要对它实施监督,以确保其科学、公正。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利于调动社会关心支持高等学校的积极性;有利于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走向社会化意味着要改行政府委托为高等学校自愿申请,变过程测评(内部评估)为主为结果测评(外部评估)为主。故而高等学校应建 化,而是为了更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估,因为学校的类型、层次是多样性的,学校的历史和基础是多样性的,学科门类是多样性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多样性的,只有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评估标准,才能使不同高校在各自的层次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真正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估客观准确的核心要件之一,也是和谐高效的评估机制和体系的核心内容,它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应当涵盖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绩效层面的各种指标。
  
  (一)基本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它体现在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服务上、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质量标准上。也就是说。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必须有一个最低的标准,各级各类高校必须满足这个最低层次的要求,达到国家统一要求的学校是合格学校,但不一定是优秀学校,达不到国家统一要求的学校肯定不合格,这是确保高等教育基本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不同层次、类型的评估标准
  “质量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从办学层次上进行纵向分层。在各层次、类别的高校找准定位的基础上,设置配套的评估指标体系,分层、分类评估。高校之间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这些相似部分具有可比性,可以从达标的数量上或程度上进行有效区分,而差异性更显示出办学特色,往往就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可以尝试根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不同层次的大学分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于研究型大学,要体现这类学校的特色、个性和国家对他们某些方面的更高要求。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新建或升格后只有3届毕业生(一般为6年)的各类本科院校。这类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起点较低,条件相对差一些。经验相对少一些,应通过合格评估促进其加强办学条件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确保这些院校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和合格质量标准。可在现有评估方案合格等级上进行修订和调整。对于介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高校,即除研究型高校和新建院校的其他高校,涉及到部属高校、地方高校,面广量大,确保这批学校本科教育的质量是第二轮评估工立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办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契合社会的各种各类评估。在行政性评估向社会化评估的转型时期尚应做到:克服依令而行的被动局面。把目光从向上转变为向下,从面向政府等上级机构转为面向评估机构。转变对评估机构的认识,与评估机构主动交往,通过评估机构了解政府和社会的真实需求。评估机构不仅是为政府的决策和社会公证服务,更主要是帮助高等学校改进工作。它通过衡量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评估机构经过科学认证制订的标准,从而发现高等学校的不足及指明改进的途径,使高等学校能更主动适应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在行动上要主动与评估机构相配合,在评估过程中积极配合,提供真实、详尽的资料。评估后接受评估机构的正确建议,积极改进工作。
  
  (四)高校学生作为评估的主体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评估主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这方面有很好的先例。教学评估,在美国语境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指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的全面评价。这种学生对老师的评估方法提供了最直接和实用的统计材料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教学评估体系有其消极影响,但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估可以在高等教育系统里激发民主与平等精神,这一价值观应该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得到推广。
  从国际的通行惯例来说,评估的主体的多元化是个趋势,所以,怎样让社会评估机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参与到评估中来,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中介机构的资格、信用度、可靠性等也需要认真考虑、严格把关。
  
  二、评估标准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多样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多样化。1998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不应该是单一的,恰恰相反而应该是多样化的。
  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并不等于质量标准任意作的重点。对某些特殊科类高校,如对艺术类、体育类、医药类院校的评估,在执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时。对少数指标应作特殊要求。此外,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工作,都赞成仍以独立的评估方案单独进行评估。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评估方案中有的指标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要作不同的要求。
  
  (三)不同学科的评估标准
  从学科门类上进行横向比较。学科的规划与建设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这在分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门类的不同,设定与之相适应的观测点和量化指标,让相同专业、但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科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评估指标在达标数字或程度上进行等级区分。办学层次纵向分层基础上的学科门类横向比较,让评估更具科学性、目的性、指导性和建设性。
  
  (四)价值取向的评估标准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教学评估的成败。关注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为了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理性化、制度化、正规化,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对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更多地关注教育在社会稳定、个人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达到教育价值的手段状态和目的状态的统一,而不是偏于一个极端。
  
  (五)定量与定性评估标准
  虽然运用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处理评估信息更客观、科学,但是要对高等教育评估信息全部做到量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运用定性的方法仍然很有必要。有些评估信息要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才能使评估结果科学、有效。尤其关于学科的评估,它本质上是对建设高深学问的评估,因此,定量方法在这里可能并不见优势。 当下应该构建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面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要从强调量化评估转变为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评估。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交锋过程,优劣的评判结论并不容易作出。所以。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有利于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结论。
  
  三、评估过程的规范化
  
  高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进程中出现的一些诸如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甚至违反纪律搞腐败等现象颇受社会的诟病,也影响了评估的质量,因此,加强评估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十分需要和迫切。
  
  (一)规范评估专家的评估行为
  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违反评估纪律的工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07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规范(试行)》,对评估专家组的考察评估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教育部公布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专家名单后至专家组进校考察前,专家不得接受参评学校的拜访,也不得到参评学校访问、讲学、作辅导评估工作的报告等。专家组进校一律住校属招待所(宾馆),在校内就餐。专家应遵守“两不”、“两请辞”的规定(不接受参评学校宴请、不收受参评学校赠品;请辞上级领导接见,请辞参加学校举办的文艺演出等与考察评估无关的活动),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集中精力做好评估工作。教育部设立评估专项经费,用于支付专家评审费和交通费。专家不得接受学校发放的任何形式的补贴和赠送的礼品。专家有违纪行为的。将取消评估专家的资格。
  
  (二)评估不搞形式主义,禁止铺张浪费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启动以来,促进了各个高校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也伴随着一些非议,其中,议论最多的就是形式主义。2007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出《关于严肃评估纪律进一步提高评建工作实效的通知》,对高校的评估行为进一步予以规范,要求避免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绝大多数的高校评建工作是规范、健康和有序的,但也有个别高校没有很好理解评估的意义,热衷于在形式上做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禁止铺张浪费就要做到接待工作一律从简,不搞繁文缛节,接站、送站及在校内不得举行诸如献花等形式的隆重欢迎活动;不搞迎评演练等有可能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活动;不举行评估开幕式,简化评估汇报会程序;不邀请省部级领导专门会见评估专家组成员、出席评估汇报会;不为评估准备专场文艺演出,在专家考察评估期间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艺术节、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不得为迎接评估,花重金买名贵树木重新装扮校园。
  
  (三)实施“阳光评估”,杜绝弄虚作假
  评估弄虚作假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也时有反映。评估内容的真实性是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估结论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坚决杜绝评估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要想避免弄虚作假的发生,就需要进一步完善“阳光评估”政策,将可以公开的内容尽可能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评估中,学校要敢于发布真实信息,向社会公开,比如真实就业率、学校财务运行情况的,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以防止社会对教育的继续伤害。这样还可以对社会上其他的不良评估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要坚持实事求是,高校要保证教学数据与教学文件的原始性与真实性,不虚构、不编造,不得修改即补做以往的毕业(设计)论文和试卷。目前,“阳光评估”政策的实施,已经将学校自评报告、整改方案、整改报告、学校评估结论等在网上进行了公示,将来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也应该对外公布,这样能更好地保证评估内容的真实性。对各种署名举报要建立起规范的调查反馈机制,认真对待各种举报,一旦发现学校在数据和材料上有弄虚作假的,采取一票否决制,评估结论作为不合格处理。
  
  (四)建立和实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公布制度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的年度采集公布制度是周期性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基本办学情况的动态监控。也是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后续考察评估的重要基础。之所以在本轮评估中,社会反映高校在评估数据和材料上弄虚作假,也与我们尚未建立起相应完备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公布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的建立是高校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年度采集公布制度。不断提高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在确定评估结论中的权重,使之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监控高校教学工作的又一重要手段。
  
  (五)简化评估程序,减轻学校负担
  对于迎评工作。大部分迎评高校都是非常看重的。全力以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应付检查,平时的教学_T作很容易受到干扰。因此,今后应以评估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简化评估程序,减轻学校负担。现在评估中已经取消了基础理论的闭卷考试,并改以往抽查近三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试卷为只抽查最近一年的,明确要求学校不举行评估开幕式和文艺演出等。这些都有效地减轻了学校的工作负担。减轻学校负担,注意评估的弹性(专家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简化评估程序,同时,推行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相结合、中央评估与地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评估应摆脱粗放型状态,向专业化、深入化发展,可以借鉴国外高校评估的做法,搞认证式评估。
  
  (六)提高评估专业化水平
  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评估专家的专业化趋势和要求也越来越明显,评估专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掌握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加强对评估专家的业务培训,探索专家工作的考评办法,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专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从总体上来看。通过多年的培训和评估实践,绝大多数评估专家水平是高的或比较高的。但不可否认,随着评估学校大面积铺开和专家队伍的迅速扩大,专家水平参差不齐,亟待不断提高专家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在安排专家组时要注意新老搭配,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评估专家队伍,以确保评估在更高层次上的公正、公平和质量。
  
  四、评估结果的权威性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主要表现在评估的结果要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充分发挥评估结论对高校将来发展积极的作用以及建立一种学校整改和评估者回访、复查的机制等三个方面。
  
  (一)提高评估结论的公众认可度
  事实表明,高校都很重视评建过程,但同样也很重视甚至更为重视评估结果,目前开展的水平评估将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水平评估相对于认证评估而言更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 性,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评估促建、促改和促管的作用,但也容易使高校竞相争优。在已经确定评估结论的304所高校中,2003年至2006年参评高校分年度优秀率分别为47.6%、55.6%、57.3%、75.2%,这一比率逐年递增且不符合正态分布,对此社会也有不少反映,认为有虚假的成分。这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结果是建立在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基础之上的,有客观依据。且这只是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而非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评估。同时,评估也不是随机的,学校参加评估的时间,在本周期内原则上尊重了学校的选择,一些高校感觉自己的评建工作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就会主动申请推迟评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优秀率的偏高。但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社会对评估工作的支持,应该努力实现评估结果与社会公众基本判断相契合,避免出现过大反差。今后专家组确定学校评估结论时,一方面,应按照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科学打分;另一方面,应考虑不同高校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尽量降低评估误差。同时,不同评估专家组在评估指标的把握上应该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软件指标上,要有更利于给出准确结论的考察评价方法。
  
  (二)积极发挥评估结论的作用
  有一些学校机械地割裂了评估工作是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和评估整改在内的一个完整过程的概念,仅仅重视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而忽视评估后的整改。评估获得优秀或良好、合格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随之松动,投入减少,管理松散,这对教学评估效益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一旦为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所困,参评院校就难以认真进行自评自建,也不可能很好地整改提高,教学评估也就难以产生“促建”、“促改”、“促管”的效果,效益也就难以保障,和谐、高效等目标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评估结果是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专家组根据指标体系,经过实地考察评估,对学校做出的结论性意见,经过国家认可并发布的评估结果,也体现了国家对某一所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价意见,具有权威性,不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对评估结论都十分关注,因此如何发挥好评估结论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目前,获得理想结论的高校,评估结论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也在学校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就国家层面而言,我们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评估结论利用机制。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将评估结论与专业审批、财政拨款、奖学金资助、政策支持等建立起了联系。另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逐步加强,评估正逐步成为国际间推介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
  教学评估结果具有总结性、综合性、规范性,能使评估对象了解自己达到评估目标的程度,能使评估主体和客体及时了解评估工作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能使举办者、管理者、高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强调要利用好教学评估结果。一是要把《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评估规范》和《普通高校教学评估专家组工作规范》落到实处,严肃评估工作纪律。加强评估工作的管理,切实解决好评估结果的失真问题。二是对被评学校来说,要充分利用好评估专家组得出的评估结论,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上下功夫。从管理上必须防止在评估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发生,切实把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认真抓紧抓好。
  
  (三)建立学校整改和评估者回访、复查的机制
  为了促进高校更加重视评估整改,将评估整改落到实处,教育部已经决定建立评估整改的回访机制,并将评估整改的情况作为下一轮评估的重要内容,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高校评估整改工作的落实。要解决好学校举办者对评估结果的重视问题。学校有整改的任务,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更要重视整改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评估政策看,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仍显不足。这就要处理好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学校与主管部门的关系,从评估政策上要体现出学校要重视投入、重视建设、重视提高的长效机制,而且要体现出政府及主管部门也要重视学校的投入、重视学校的建设、重视学校的发展和提高的长效机制。为此,探索和建建立学校整改和评估者回访、复查的机制非常关键且十分必要。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参照Ervin-Tdpp(1976)对英语中常用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英汉的请求行为在句法、语篇以及策略选择三方面的差异。笔者想借此跨文化对比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维度;请求策略;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16—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
期刊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弹唱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53-02    弹唱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之一。它包含了钢琴即兴配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所谓钢琴即兴配奏,是指用钢琴为歌曲(或乐曲)快速并有效地伴奏,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而钢琴即兴配奏技能则是在眼看旋律的同时,在脑中形成和声的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互为熔铸。为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异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在提高教师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创设氛围,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Abstract: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is very famous and influential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is novel, this the- sis reveals the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 between mothers and da
期刊
摘要:中职教育采用模块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但相应的模块教材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基于国内外职教课改经验的分析总结,近几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组织教师编写符合我校特点的模块化校本教材。现就中职学校模块化校本教材的编写谈谈自已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模块;教材;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50-02    1现状分析    1.
期刊
摘要:电视的日益普及,导致了具有中介化、仪式化、被动化、世俗化特征的电视文化的形成。面对受众对电视的过分依赖,文章就关注人的生命如何生成和更有意义的美学视角,回答了美学在电视文化的时代挑战面前应具有的使命:强化生命意义的体验性、创造性、批判性和终极性。  关键词:中餐菜名;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48—
期刊
Abstract: Wang Guo-wal was a famous Chinese modem scholar, he had some comments on educational purpose, which were concrete and systematical educational ideologies about morality,intelligence, physi
期刊
摘要:杨必翻译的《名利场》一直被视作翻译文学的典范,许多学者曾撰文从不同角度予以褒奖。本文拟从修辞手段的角度,选取部分译例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杨译在忠实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讲究形式上的整齐和美感,音韵上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译文如临画一般,达到神似的境界。  关键词:杨必;名利场;修辞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36—009  
期刊
摘要: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核心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本文试图从“目的论”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对文化负载中餐菜名的英译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餐菜名;翻译日的论;翻译目的;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0045—0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
期刊
摘要:翻译和文化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从产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过来也无时不在地影响着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任务便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容,尤其是对出现了文化缺省的情况进行翻译补偿。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9)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