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业质量水平,落实时空观念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F308440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明确了五个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当中,时空观念素养作为历史学科基础素养引起广泛讨论。
  一、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与学业质量水平
  作为中学教学一线教师,笔者时刻关注时空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地。培养时空观念,首要任务是认清时空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的学业质量水平规定。
  根据徐蓝教授的阐释,时空观念的内涵是指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据此,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一书中,编者提出了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等级要点包括:
  水平一要点:理解按时序划分时期;知道史事与历史地理的联系;识别地图信息,知道古今地名区别。
  水平二要点:能够将史事时空定位;能够运用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描述史事;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水平三要点:能够把握史事时空联系;运用时空术语对长时段、较大范围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水平四要点:在独立探究中将问题置于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时空尺度做出合理的论述;能够独立绘制相关图表。[2]
  四个等级的要求逐步递增,体现不同的教学层次与要求。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
  二、培养时空观念,构建多层次课堂——以《辛亥革命》为例
  当明确了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四个学业质量水平要点后,笔者尝试运用四个等级要求设计课程。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和情境,渗透时空观念。
  (一)学业质量水平第一、二等级
  第一、二水平两个等级难度相对较小,能够在讲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体现。于是,笔者用时间轴梳理革命的基本进程,用历史地图把握辛亥革命发生的空间。
  1.时间轴形式呈现。
  1911.10.10
其他文献
一、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的关系  自从2014年开始修订各科的课程标准开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热门词汇。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三个大方面18个关键词。在这18个关键词中,“批判质疑”成为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人们一般认为批判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显在特质。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经典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
历史课堂中的“人”——包括历史舞台的人,学习主体的人,[1]即历史之“人”,和课堂之“人”。然而教学中历史之“人”选角往往被禁锢或者脸谱化。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抱残守缺,往往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堂之“人”成为没有思想的傀儡,谈笑间对答如流实则精神世界游离于课堂之外,空有流水线式的价值灌输。如何让历史之“人”活起来,让课堂之“人”动起来,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朱海蓉老师在2019年“苏州市课改展示活动”中所
2019年高考虽早已落下帷幕,但全國Ⅲ卷35题却给笔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时刻浮现于脑海。在不少师生眼中,该题难度较大,有些无所适从,难以下笔。而在笔者看来,本题蕴含着命题人的巧妙构思,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或许向一线教师暗示着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本文拟对该题作一粗浅剖析,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常量”与“变量”释义  所谓“常量”是指长期以来高考试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命题立意、风格与特点等。着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人文积淀”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点。由此我们认为,人文思想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存在于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之中,如何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真正贯通人文认识方法,从而整体把握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和政治教师一起做了初步探索,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人在历史上如何发挥作用?“人”既以个体方式存在,也以社会方式存在。因此,这里的“人”,既包括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也包括被抽象出来的各种社会群体。群体是在个人基础之上形成的;个人相对于群体而言,是作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的单个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与他人、群体的联系,进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本文尝试从个体与群体有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内涵在教学设计者中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唯物史观是教学设计的基石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就是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客观基础的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研究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2020年的天津历史高考在试题形式与能力考查上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不同,其中第18题作为本套试卷的最后一道压轴大题,因其命题形式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成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本文拟从这一试题的试题内容和答题要求出发,结合历史叙述的相关问题来谈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能力,从而为新高三的历史复习提出一点拙见。  一、2020年高考(天津卷)历史第18题在考什么  2020年高考(天津卷)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城市生活逐渐趋于常态,不少市民出行选择了共享单车。尤其是早晚高峰期间,在部分出行需求较大的地区,甚至一车难求。疏解交通压力的共享单车,眼下正受到市场热捧。  哈啰出行数据显示,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共享单车使用量迎来爆发式增长,部分商圈、地铁站较前两日增幅达70%。武汉市整体骑行量较1月23日封城当天增加超10倍。  业内人士指出,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基于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欧洲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科学界的巨人不断出现,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成长的根基。  新的科学方法要求用系统的逻辑方法寻求真理,要求人们探究事物时信赖推理、求知欲和正常的怀疑。十七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1年)和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年)奠定了这种新的科学方法,不过他们的观念差异较大。培根的观念是搜集材料
综合考虑之后,陈皖肖和爱人最终决定留在工作地苏州过春节。  “留在苏州过年,除了厂里给每个人发5000元奖金,听说政府还要给我们发生活补贴。不能回老家过春节,虽然有遗憾,但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陈皖肖说。  陈皖肖工作的苏州印发《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稳岗惠企送温暖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出台了包括发放1万份新年礼包、2000份“冬日暖心包”、免费参观国有景区等措施在内的“稳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