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旨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灌输—接受”以及“题海战”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更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人格塑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此理念下,物理教学应是物理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的意识与能力。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
讨论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讨论方式主要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个案实践 牛顿第一定律
1、结合实际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实例:用力推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运动起来。我们的直觉认为小车用力越大,它的速度就越大。这是否正确呢?提出讨论话题: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速度的原因?
2、设计讨论的结构,分组讨论,注意组员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讨论者的参与程度。开始时让学生们充分畅所欲言,相互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跑题”时,教师通过提醒、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话题上来。在一番辩论后,教师再提出新问题:人推小车,突然停止推小车,小车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为什么呢?怎样才能增加这一段距离呢?学生相互交流后提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在车轮上涂油,把路修得更平滑等等。教师归纳:摩擦力的影响减小了。假设路光滑,车轮也毫无摩擦,学生们会马上意识到小车就会一直运动下去。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错误的观点也就被学生抛弃。
3、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解题的规律方法,进行综合性地学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力的作用在物体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呢?让学生设想小车的多种运动情况:小车受到的推力比阻力大时,会加速(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突然有另一小车从侧面撞来,小车会被撞得变向(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在学生已有初步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说明。于是在课堂上又掀起一个讨论高潮。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积极开动脑筋,相互交流讨论。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
比如,对于《研究电磁铁》的设计教材提供了实验器材和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出怎样连入电路,怎样使用等问题后,进行了如下安排:1、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猜想。3、设计实验,写出办法。针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所用到的研究方法。4、进行实验,交流结果。从以上教材对同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新教材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把合作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去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发挥这一方法的优势和长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作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大多数教师只把这一方法作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必要的补充,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来使用,致使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发生冲突。
其次,教师角色摆不正。作为教者,面对新课改,大多数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是合作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所以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不掌控、不指导、不启发,只做旁观者,看着学生学习。其实,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
再次,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我认为,合作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而不是用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思维来对待,绝不能墨守成规,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对待。
在实际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模式要根据知识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来确定。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可行性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出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扬中市第一中学)
一、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
讨论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讨论方式主要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
个案实践 牛顿第一定律
1、结合实际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实例:用力推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运动起来。我们的直觉认为小车用力越大,它的速度就越大。这是否正确呢?提出讨论话题: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速度的原因?
2、设计讨论的结构,分组讨论,注意组员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讨论者的参与程度。开始时让学生们充分畅所欲言,相互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跑题”时,教师通过提醒、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话题上来。在一番辩论后,教师再提出新问题:人推小车,突然停止推小车,小车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为什么呢?怎样才能增加这一段距离呢?学生相互交流后提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在车轮上涂油,把路修得更平滑等等。教师归纳:摩擦力的影响减小了。假设路光滑,车轮也毫无摩擦,学生们会马上意识到小车就会一直运动下去。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错误的观点也就被学生抛弃。
3、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解题的规律方法,进行综合性地学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力的作用在物体的运动中起什么作用呢?让学生设想小车的多种运动情况:小车受到的推力比阻力大时,会加速(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突然有另一小车从侧面撞来,小车会被撞得变向(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在学生已有初步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如何运动?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说明。于是在课堂上又掀起一个讨论高潮。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积极开动脑筋,相互交流讨论。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
比如,对于《研究电磁铁》的设计教材提供了实验器材和制作电磁铁的方法,提出怎样连入电路,怎样使用等问题后,进行了如下安排:1、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猜想。3、设计实验,写出办法。针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所用到的研究方法。4、进行实验,交流结果。从以上教材对同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新教材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把合作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去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发挥这一方法的优势和长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合作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大多数教师只把这一方法作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必要的补充,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来使用,致使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发生冲突。
其次,教师角色摆不正。作为教者,面对新课改,大多数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既然是合作学习,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所以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不掌控、不指导、不启发,只做旁观者,看着学生学习。其实,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方式。
再次,合作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我认为,合作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教师的任务是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而不是用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思维来对待,绝不能墨守成规,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对待。
在实际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模式要根据知识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来确定。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可行性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出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扬中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