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民间收藏陶瓷鉴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举办了一届民间收藏展。本次展览共征集到各类展品300余件,其中可分为玉器、字画、陶瓷器、金银铜器、钱币、杂项六个方面。展品中有不少为精品,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及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颇为引人注目,现择选若干件介绍与藏界朋友。
  
  一、马家浜文化时期红衣陶器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遗址位于浙江嘉兴市区7.5公里的南湖区城南街道马家浜村,于1959年春发现。此次展览展出的两件马家浜文化时期陶器保存非常完整,在器物表面和镂孔内发现了沙子干结成硬块状的遗迹,据了解是一村民在沙层中出土后出让给参展人的。
  1.夹砂黑胎红衣陶豆(图1)。夹砂黑胎红衣陶器。素面,直口,腹略斜内收,腹中部设一道弦纹,腹与足的联接处设一圈小镂孔纹饰。弧形高足至底外撇,足中部设7-8道弦纹。高14厘米,口径26厘米,足高7.3厘米,底径18厘米。此器胎黑但外表略呈褐红色,除腹部一圈弦纹、腹和圈足处设镂孔纹外其余均素面,器物体形硕大,保存基本完整。
  2.夹砂黑胎红衣陶盆(图2-1)。夹砂黑胎红衣陶器。素面,敞口,弧沿,折腹内斜收,小圜底,形如现代铁锅状。口沿一圈呈弧形状且略比器壁的胎厚,沿宽3厘米,口沿靠外侧处分设三个3毫米直径的镂孔,且设孔眼处略外凸,其中两个孔眼之间下端的沿内另见有两个同样大小的镂孔,整器共五个镂孔(图2-2)。此盆高9.5厘米,口径30厘米,口沿宽3厘米,(圜)底径9厘米。器物通体素面,表面处理如现代铁锅一般,其色呈褐红,打磨光滑,形制规整,保存完整。
  通过专家组鉴定,上述两件陶器均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真品。图1豆的口径达26厘米,呈浅盘宽沿高圈足状,器物看上去虽然比较粗糙,但表面则光滑无比,不吸水,保存良好。从其造型、质地、镂孔纹饰等观察,具有马家浜文化陶豆特征。通过对比,这件豆和2009年12月在浙江嘉兴市博物馆举办的“马家浜文化考古成果展”上展出的一件豆(图3)在形制上大致相同。资料显示,马家浜文化陶豆以器形硕大和制作工艺独特而著称。据悉,2009至2010年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堪称“豆王”的陶豆,其豆的口沿直径达到了34厘米,高20多厘米,是马家浜遗址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陶豆。
  通过对比,图2与1985年在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红衣陶盆(图4),从器物形制、风格、质地和外表着色等方面基本一致。“这件盆高10厘米、口径31.5厘米。泥质红衣陶,敞口,折腹,圜底,里外均施红色陶衣,口沿一侧有两个镂孔。器物形制规整,打磨光滑。”2009年12月浙江嘉兴市博物馆举办的“马家浜文化考古成果展”上展出了一件陶盆(图5),通过对比从质地和风格与造型等方面与图2也大致相同。在这件器物的口沿一侧也设有两个镂孔,表面处理和图2基本一致。上述三件陶盆,除了具有相同的风格以外,在器物的腹部以上、接近口沿处均设有大小一致的镂孔,只是镂孔的数量不一样,其中图2最多共有五个镂孔,图4和图5各为两个。通过推测认为,这些镂孔应是穿系绳子用于吊挂,或亦可安装木柄之类作为使用时的握手用。
  马家浜文化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最具特色,因此通常考古界称它为红衣陶。经推测应是采用了不同的烧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表明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资料显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盆和陶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用途和功能上可能不尽相同,钵的腹部往往较深。目前所知出土最早的陶钵“见于浙江河姆渡文化考古出土,其中腹部分别刻猪纹和稻穗纹的两件最具文化特色,是河姆渡文化陶器中的精品”(见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编《河姆渡文化精粹》2002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
  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为主要的陶器之一。考古资料显示,豆在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等文化考古中均有发现。资料和研究表明,豆的发展是经历了从陶豆到瓷豆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出现了质地为青铜的豆,除此还有木质豆、玉质豆、漆器豆等等。豆器形的演变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一般从豆把的形制和高低上可以分辨出豆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的早晚。在器形上,其腹部有深和浅,包括折腹和直腹等都能体现出时代和文化特色。有些豆通体素面,有些则镂空或有纹饰等等,体现了原始时期豆器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马家浜文化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通过历年来的文物普查,目前已发现了多处内涵丰富的遗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本县三合乡刘家山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典型器,其中“牛鼻式耳腰沿釜”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图6)。
  
  二、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及其窑址是德清地区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本次民间收藏展征集到的原始瓷展品共四件,其中罐和鼎各两件。这些展品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器形独特,规格之高为以往不多见,因此引起了专家组的重视。据了解,这些原始瓷器是分别由参展人在浙北和浙南地区购得。
  1.Ⅰ式原始瓷龙头柄罐(图7-1)。原始瓷器。黄褐色胎,通体内外均施酱褐色釉。子口微内敛,肩窄平,斜腹至底略鼓,圈足。腹部饰有由三至四条细线为一组的五组弦纹,弦纹间饰有由五条细线为一组的水波纹。S状龙头形宽柄置于器物的肩下至腹下部,柄头形似兽面状。柄身正面上下饰一式的斜线形方格纹,并间饰小圆圈纹,中间一式饰斜线方格纹。圈足底内凹。器物肩部处见有积釉状,圈足底内釉面呈凝釉(图7-2)。通高19.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7厘米,圈足高1.5厘米,底径14厘米。器物制作比较规矩,保存完整。
  2.Ⅱ式原始瓷龙头柄罐(图8)。原始瓷器。淡黄褐胎,淡黄褐色薄釉。小口微敛,宽肩直腹,腹中下部设垂直线条状纹一圈,肩至腹中下部置S形龙头形柄,龙头正面饰一对圆圈为兽目,柄身除中段处饰三道横线纹外余均素面。平底,底面置三个圆形支钉为足。器表通体施釉,器物口沿内处也见有施釉。通高14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11.5厘米。釉面略有剥落,制作规矩,保存完整。
  3.Ⅰ式原始瓷兽面鼎(图9)。原始瓷器。淡黄褐胎,淡黄褐色薄釉。口沿一端平口,另一端凸起呈大八字形,八字形顶端有一高耸的装饰形似兽尾状,正面贴塑一兽首装饰。沿下对称附S状仿青铜器式的双耳。直弧腹,上腹饰两圈为一组的云纹一周,下腹饰一周凸起的刻有斜线纹的宽带。腹下斜收成圜底,下置三个兽形足。通体内外均施釉。通高12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2厘米,足高4厘米。器物制作规矩,釉面有所剥落,保存完整。
  4.Ⅱ式原始瓷兽面鼎(图10)。原始瓷器。褐灰色胎,褐灰色釉。造型与图9相似,但口沿凸起部分小于图9,仅占六分之一,且直接刻划成八字形兽面。长方形板耳微向外撇,贴附于口沿外侧。直弧腹饰两道略凸出表面的粗弦纹。下斜收成圜底,底面置三个兽形足。通体内外均施灰褐色釉,并见有凝釉状。通高9.5厘米,兽面高3.5厘米,口径8.5厘米,足高2.8厘米。釉面未见脱落,制作规矩,保存完整。
  通过专家组鉴定认为,上述原始瓷产器均为商周时期的真品。图7和图8两件原始瓷龙头柄罐,从它们的造型、制作风格、工艺以及釉色等方面观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胎质方面,前者比后者略显粗糙,且胎色也略显深。在施釉方面,前者可为酱褐色厚釉,后者为淡黄褐色薄釉。从图7施酱褐色釉和腹部的细弦纹间水波纹,器柄正面的斜线形方格纹相间斜方格纹并中间饰小圆圈纹和圈足底内凹等特征分析,并通过与当地独仓山土墩墓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尊(图11,见《德清独仓山与南王山土墩墓发掘报告》,2007年6月文物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博物馆编著)、西周中晚期的罐(图12,同上),以及德清火烧山窑址出土的鼎(图13,见《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2008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馆院、德清博物馆编著)相比较,其釉色一致,据此推断,图7的时代应和德清火烧山窑址的第一期相当,即西周晚期至春秋期间左右。
  图8原始瓷龙柄罐本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特征明显。观察器形、胎质、釉色、工艺等,并通过与德清战国亭子桥窑址出土标本相比较完全一致,同时又与中国余杭江南水乡博物馆收藏的战国原始瓷带柄罐(图14)一致,因此,图8的时代应定在战国。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原始瓷罐柄的兽面上饰有一对圆形兽目为同类型器物中的首次发现,体现了明显的特殊性。通过这件原始瓷S形柄罐的装饰工艺,找到了S形柄是设计者根据对龙(兽)形的想像设计的证据。虽然图7的S形柄兽头部分的设计也颇为生动,而且柄身纹饰也比前者较繁琐,但是相比于图8由于缺少了兽目,因此还是稍有逊色。
  图9和图10两件均为原始瓷鼎,但通过对它们的胎、釉以及制作工艺和手法等方面观察,两者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因此应存在制作工艺、胎料、施釉以及产地等方面的不同。图9与图8据说是出自同一个墓葬,根据观察和分析当没有问题,时代也应相同。由于图10原始瓷鼎在制作风格、工艺和用料等方面与图9存在区别,因此专家组对其进行再三仔细的观察和鉴别后,首先认为它是一件真品,再结合这件器物上的特点,认为其年代应晚于图9,但是应属于先秦时期的产品。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上述原始瓷器产品制作精良,保存完整,时代特色和特征明显,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先秦时期原始瓷的制作工艺、胎和釉及其产地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
  资料显示,和陶器相比,原始瓷胎的用料和陶器不同,用瓷土作为原料和烧成温度的提高,使原始瓷器物达到生活用品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的要求。大部分原始瓷器往往器物内外均施釉。早期原始瓷在胎土的淘洗方面由于不够精细,有些尚有杂质,因此一些器物烧成后尚有气泡,胎釉结合也不够紧密,有脱釉现象。在制作上,由于早期以泥条盘筑法为主,使器物的成型不够规整,春秋至战国期间出现了轮制工艺,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进,器型也有了增加。原始瓷器釉色颇丰,目前发现主要有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茶黄等。在德清西周晚期至春秋的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地层中发现了施褐黑釉、近似黑釉的产品标本(图15)。原始瓷的常见纹饰主要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云雷纹、绳纹等。在德清西周晚期至春秋的火烧山窑址中发现了变体勾连纹、变体云纹、锥刺纹等其他地方不多见的纹饰。原始瓷器型主要有豆、鼎、尊、罐、盘、豆、盂、碗、、甬钟等。在德清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原始瓷窑址中发现了筒形 、鼓座、鉴、烤炉、镦于、镇等器形(图16、17),因此极大地丰富了原始瓷的产品和内涵。图18、19、20、21、22、23、24、25、26均为德清地区土墩墓出土的部分原始瓷器。
  近年来对浙江省北部以德清为中心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了从商代至战国的原始瓷窑址共达60多处,从制胎、釉料、器型、窑炉技术等方面均有了新的发现。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探索我国瓷器的起源、原始瓷的发展和演变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由于以上这些民间收藏品缺失了考古中重要的出土资料,因此会造成其在研究价值方面有所降低,但是这些器物具备了保存完整、制作工艺和手法高超、器形独特、时代和文化特征明显的特点,蕴含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信息,因此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作用。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让它们和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一样发挥出各自应有的作用,值得社会各界研究探讨。(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PEP第五册上第五单元Part A的话题是介绍自己的房间。围绕这一话题,教材提供了如下的单词:mirror,curtain,closet,end table,trash bin,airconditioner。学生们能够用There i
在清代众多的制砚高手中,有一位引人瞩目的女雕砚家,她就是康熙年间的顾二娘。据高凤翰《砚史》所载,顾二娘又名顾青娘,本姓邹,江苏吴县人。她嫁给了当时制砚名手顾德麟之子
随着杜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变轨,按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推进企业“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企业效益逐步走上质量效益型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AA·HPA,AA·AES,MA·AA及PAA四种聚电解质在不同浓度、pH值、Ca(2+)浓度、PO4(3-)浓度、温度及恒温时间对聚电解质阻垢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A·HPA和AA·AES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阻磷酸钙垢性能,增
推荐词:黄明辉,台湾玉器收藏家。曾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山水堂藏玉特展》,共展出225件唐代至清代玉器精品,尤其辽金时期玉器的收藏享誉极高。 Recommended words: Huang Ming
3月25日,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农村工作守则》(以下简称《守则》,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切实遵守,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全国第一个有关农村工作的干
北京诚轩拍卖2010年春季邮品钱币的拍卖于5月11日结束,四个专场总成交额人民币5276万元。5月8日,古钱、银锭、机制币专题率先开场,现场买家竞买踊跃,买气强盛,全场总成交价11
项目地址日本东京项目面积119m~2设计单位SUPPOSE DESIGN OFFICE辅助设计Ohno JAPAN日本SUPPOSE设计工作室去年在东京国分寺完成了一座家庭住宅的设计。房屋主人为一对夫妇及
教师对新授内容巧妙地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
一天晚上,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曹老师,我是小A的妈妈,今天放学回家,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了,说他变得越来越棒了。我又鼓励了几句,孩子好像 One n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