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2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边疆教育作为培育边疆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措施,发挥了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重要作用。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学生赴内地求学作为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重要一环,得到中央政府和部分藏族人士的大力支持。为此,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边疆教育政策并开辟多种就学渠道,近百名西藏籍学生得以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北方军官学校、国立边疆学校、北平蒙藏学校、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附设补习学校等内地院校学习。这一举措不仅培养了新型"民族精英",也培育和强化了西藏籍学生的国家认同,他们在维护汉藏团结、搭建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维护国家统一
日语单词通常由汉字部分和注音假名部分组成,汉字的读音一般是固定的,按照辞典收录的方式来读。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歌词中,出现了不按辞典收录的读音来为汉字标注假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字训异读法",也有人称之为"义训"或"添义法"。字训异读现象自古有之,既可以用与汉字部分同义的外来语或和语词对其进行训读,也可以根据篇章需要用跟汉字部分意思完全不同的词对其进行训读,是使用者根据表达需要创造出的临时性、解释性、个性化的用法,对语境的依赖度很高。正因为其使用的自由性与临时性,而出现了同一个词具有多种不同读音
古藏文chos与gtsug lag是两个有关吐蕃政治文化的古老词语,大量出现在《琼结桥碑》《墀德松赞墓碑》《唐蕃会盟碑》以及P.t.16+IOL Tib J 751《岱噶玉园建寺愿文》、P.t.1286+P.t.1287《吐蕃王臣传记》等文献形容吐蕃赞普的段落中,其含义虽迭经麦克唐纳、石泰安等前辈学者讨论,仍无一定论。以P.t.988《太公家教》、中村不折旧藏《古太公教》和P. t.986《尚书》等藏译敦煌汉文文献为据进行考证,发现在一系列称扬吐蕃赞普及与礼仪行为相关的古藏文文献中,此二词可释作"礼"
金朝尚书省左右司作为尚书省的省务处理机构,于天眷元年(1138)设立,负责尚书六部、百官与尚书省宰执及皇帝之间的政务沟通,掌管尚书省文书出纳,参与朝政,在金朝中央政务运行程序中处于运转枢纽地位。左右司设立之初,权力较大,尤以在官员选任上拥有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世宗之后,随着政治体制成熟和皇帝、宰执理政方式的变化,左右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至金末,其地位明显下降,成为以处理尚书省省务为主的政务出纳机构。金朝以左右司为政务枢纽的单线性运作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西藏通史》是近年来中国藏学和地方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其中的《西藏通史·元代卷》以史志结合的方式,以中华民族整体历史发展为关照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交通、宗教等方面,详尽论述了自1260年至1368年西藏地方的发展全貌,以及西藏地方与中央、西藏与祖国内地、藏族与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息息相关的历史联系,具有很高的学术性、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创新性。
农具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作为一类物件,农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承载着人类文明历史的意涵。分析农具使用的社会场景,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定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社会内部结构的运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自古及今西南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糯稻收割工具——摘禾刀历史源流的追溯,分析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糯稻种植的演变,从而呈现出一项农业生产工具的社会生命史。
19世纪后期的西欧社会正处在"封建庄园-教会国家"向"自由市场-公民国家"转型的遽变与间隙期。为了摆脱彼时社会经济领域极度悲惨的状态,涂尔干尝试运用其"道德科学"的方法提出一套重建社会的系统方案以促进转型的进程,国家无疑是其系统重建方案的核心环节。涂尔干在《社会学教程》等著作中试以独特的社会学视角考察国家的演变历程,阐释国家作为社会持续在场物的道德本质,重新匡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指出国家-社会的沟通广度与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真正尺度,据此检讨了大革命以来"民主法国"长期紊乱的思想与社会根源,认为应
义补是东巴经中普遍运用的一种记录手段,其作用是提示、补充和强调语义。东巴文义补的语义类别有方位、动作、性状、数量、否定、领属、并列等;补义范围包括文中义补和文外义补,涉及语词义、语法义和语境义三类;补义的方式分为无字义补和有字义补,并通过字组和字序两种形式来实现。义补对于研究东巴文的性质及演变有重要价值。
道教的生命力在于它总是能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社会生活相融合、相适应,从而获得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净明道许逊信仰在丰城市浒山庙这方土壤遭遇太爷公(即都天大帝)崇拜,通过与地方血缘群体的结合而与地方信仰深度相融,不仅将净明道统深深植入民间社会,而且将地方崇拜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扩展了许真君祭祀圈。另一方面,民间性的浒山庙太爷公崇拜亦凭借这种"攀附"关系获得归属感以及更高层次上信仰身份的认同。江南地区道教的这种地方化过程,是理解道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根本入手点,亦是导致中国宗教具有弥散性、草根性
载瓦语的工具格标记有■^31和mai^31两个,二者分工明确,大多数情况下各司其职,■^31标记非容器类工具格,mai^31标记容器类工具格。本文分析了非容器类工具格标记■^31的句法语义功能,发现其除了表示非容器类工具格之外,还可以兼表施事、随同、并列、顺承等关系。根据■^31在共时平面的多功能性,并结合认知语言学及语法化理论的普遍规律,推断其功能扩展路径有两条。一是工具→施事。■^31由标记非容器类工具到标记施事,经历了在工具事件中,以工具的使用者(施事)直接转喻工具,或以工具隐喻身体部位,再以工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