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几个组就可以的,有时我们会陷入一个误区,即只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但不注意学生在合作时讨论的是什么,交流的是什么,甚至有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借机聊天,这样并不能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对于合作教学我的理解是:
一、不能以偏概全,要注意均衡性
1.要保证分组的均衡
分好学习小组,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我班数学课的学习小组的成员为4—5人为一组,在分组时尽量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而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同或相近。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
2.学习要均衡
别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为防止基础好的同学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排挤,我要求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不能形式主义,要注意有效性
我认为,要做到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恰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为什么呢?一位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呢?由此可见,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习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合作学习,才有合作的激情。我认为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其优势。如七年级数学中“规律的探索及推导”,我就是将其放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去的。同学们热情洋溢,积极参与,都争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然后让他们派组内代表上讲台展示,同学们兴趣盎然,争相举手,一堂较难的数学课被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裕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又要确保讨论的时间,又要保证教学内容按进度完成,这就对我的课前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认真钻研并吃透新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水平,冥思苦想并设计能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过程,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时间。
3、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例如,在“多边形的镶嵌”的教学中,我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环节:①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寻找此题的切入点(无重叠,不留缝隙,同一顶点角度之和是360度)。②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③小组交流。④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由于每位同学在讨论前都认真思考过,有自己的想法,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不要只重整体,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又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为此,我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我行间指导时,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四、重视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的领导。②引导学生学会修正意见,使其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③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④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如这一次合作,我们找到了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赞同这个观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哪些有创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健康向上、和谐的合作精神,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共同学习的快乐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7)
[2]王福海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1,(28)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而且将“合作”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对于合作教学我的理解是:
一、不能以偏概全,要注意均衡性
1.要保证分组的均衡
分好学习小组,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我班数学课的学习小组的成员为4—5人为一组,在分组时尽量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而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同或相近。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
2.学习要均衡
别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为防止基础好的同学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排挤,我要求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不能形式主义,要注意有效性
我认为,要做到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恰当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为什么呢?一位学生道破了天机:老师,这些问题我们不用讨论也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讨论呢?由此可见,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习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合作学习,才有合作的激情。我认为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小组合作学习最能体现其优势。如七年级数学中“规律的探索及推导”,我就是将其放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去的。同学们热情洋溢,积极参与,都争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然后让他们派组内代表上讲台展示,同学们兴趣盎然,争相举手,一堂较难的数学课被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裕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又要确保讨论的时间,又要保证教学内容按进度完成,这就对我的课前备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认真钻研并吃透新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实际水平,冥思苦想并设计能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过程,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时间。
3、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例如,在“多边形的镶嵌”的教学中,我依次出示了以下几个环节:①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寻找此题的切入点(无重叠,不留缝隙,同一顶点角度之和是360度)。②请每位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汇报。③小组交流。④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全班汇报。由于每位同学在讨论前都认真思考过,有自己的想法,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汇报时的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这样有步骤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三、不要只重整体,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又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为此,我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我行间指导时,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四、重视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培养小组成员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服从小组的领导。②引导学生学会修正意见,使其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见解。③要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④引导每个小组进行反思。如这一次合作,我们找到了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赞同这个观点;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提出了哪些有创意的问题……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健康向上、和谐的合作精神,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共同学习的快乐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娟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7)
[2]王福海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