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陶笛打开民族艺术之门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乐器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有着7000年的文化底蕴,被称为具有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平民乐器”;它的身材轻巧便于携带,又被誉为“行走的乐器”。它简单却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入门容易,没有音乐基础的三岁孩子也能吹奏动听的旋律,说它不简单是因为精通不易,将感情注入陶笛到达灵魂的共鸣,进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需要漫长的积淀。它就是陶笛,一种由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30日举行的全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兴民族精神”。陶笛艺术打开了孩子们接触民族传统乐器,认识、了解、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之门。
   冬天里的邂逅——相识
  2013年一次偶然的邂逅,我与陶笛结缘,陶笛用它空灵美妙的音色点燃了我对音乐的渴望,这粒希望的种子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在陶笛艺术委员会会长赖达富先生的引领下,我带着几位有共同愿景的老师对陶笛展开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陶笛文化——人和自然的互动、相通,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我园“自然天成”的教育观,即让每一个生命都遵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合乎自然规律地发展,在自然天成中成就最美的自己,十分契合。我们看到了陶笛艺术的巨大魅力,以及在我园建构陶笛课程的可能。接下来,我们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踏踏实实地先做师资培训。老师们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实实在在掌握好陶笛演奏的基本功,同时提升个人演奏能力,先后有11位老师考取了陶笛指导教师资格证,他们更是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组建了“荷欢”陶笛乐团。在一次大班毕业典礼上,陶笛乐团的老师们用一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诉说着对孩子们的不舍,笛声响起,原本有些嘈杂的会场瞬间变得静谧,小小的陶笛散发出巨大的魅力,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笛声悠扬,触动心灵,有的孩子竟开始啜泣,渐渐地,家长们也眼泛泪花。笛音落下,掌声响起,从此,陶笛走进了幼儿园每个人的心里。
   春天里的播种——相知
  走进幼儿园,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每个角落,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在早操时,在进餐中,在环节过渡间,在户外游戏时,或欢,如田间嬉戏,或静,似小桥流水,潜移默化的音乐熏陶让孩子们陶醉在陶笛学习之中。
  幼儿园的陶笛博物馆竣工后,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陶笛更是打开了孩子们新世界的大门,小动物陶笛生动有趣,孩子们爱不释手。老师们追随孩子的兴趣,让陶笛不仅仅是孩子们艺术欣赏的对象,而是真正成為孩子们的玩伴。小班的孩子们给陶笛涂色、彩绘,中大班的孩子们不仅设计了属于自己的陶笛,还在创意工坊中尝试用黄泥制作陶笛。孩子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反复尝试,终于烧制出了完好无损的陶笛,宛如漂亮的工艺品。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陶笛乐器,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陶笛结构的了解,提升了科学素养,收获了自信。
   夏天里的激情——相爱
  孩子们自制了属于自己的陶笛,经常跃跃欲试地想要吹奏,“咦,我们的陶笛怎么不出声”,孩子们对吹奏陶笛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我们开始尝试把吹奏陶笛带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知道,音乐学习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练习只会让孩子半途而废,最终失去最初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把枯燥的陶笛练习变得有趣,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问题。“荷欢”陶笛乐团的老师们成立了教研组,开展陶笛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和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做中学。老师和孩子们共同为陶笛赋予生命,创设了陶笛国王、王后、小王子淘淘、大胖等生动有趣的形象,还为它们编排了好玩的剧情,再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集结成册。
  在此基础上,结合孩子们对陶笛情景剧的喜爱,在赖会长的通力合作下,历经三年的努力,我们创编出一部幼儿陶笛绘本,孩子们还为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陶笛王国漫游记》。绘本中的每个音符、每个图画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手绘的,凝聚了绘本编写团队的心血和智慧。这也成为中国首本专门为4~6岁幼儿编写的陶笛绘本教材。
  在陶笛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优秀的幼儿陶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具有不断学习和探索、追求自我完善和提高的习惯,更需要具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懂得科学的教学方法。在陶笛活动的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唱比吹更重要、听比看更重要、找感觉比找音更重要。在此原则下,我们在每个班的表演区都投放了陶笛,孩子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曲目吹奏陶笛,随时进行“陶笛王国历险记”的情景剧表演,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陶笛的喜爱。在和陶笛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主动探索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高低,对陶笛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从视唱准确的乐曲开始,到把握正确的按孔,再到熟练的空指练习,最后能熟练地吹奏乐曲,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吹奏陶笛的学习中。在吹奏陶笛的过程中,哪怕是一首简单的小乐曲,都需要调动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吹奏的过程就是眼、手、耳等器官运动区与脑神经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2015年孩子们的“太阳花”陶笛乐团应运而生,吹奏陶笛让每个孩子多了一种言语之外的表达方式。
   秋天里的收获——相伴
  有了一定的陶笛基础后,孩子们发现陶笛和鼓、钢琴、三角铁等很多乐器在一起合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受自制陶笛的启发,孩子们想要自制各种各样属于自己的乐器,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老师们联合家长为孩子们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孩子们自愿分组、画设计图、寻找材料、反复调音,最后制作出了葫芦沙锤、雨声筒、箱鼓等乐器。各种自制乐器有机组合,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一场真正属于孩子们的音乐会如期而至,音乐会在孩子们喜欢的“自然小镇”举行,孩子们将它命名为“小镇音乐会”。每个孩子都是这场音乐会的主角,陶笛伴着孩子们的自制乐器更加美妙动听。
  音乐会结束了,但这场音乐会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感动是无限的。如果说陶笛点燃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那么舞台就是让梦想开花的地方。我园师生在北京市少儿民俗乐器独奏比赛、全国陶笛邀请赛、全国“陶笛之星”展演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6年6月,我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专家组评估,成为全国第一个幼儿陶笛教学实验基地。同年,昌平区陶笛艺术研究会成立,我任会长。自研究会成立,我园承办了昌平区三届陶笛大赛,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我园教师、幼儿和家长陶笛乐团的足迹遍布昌平区乃至北京,登上了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亚洲陶笛艺术节的舞台,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和央视大篷车的舞台。
  几年来,在北京市昌平区教委、致公党北京市昌平区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陶笛的种子在幼儿园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在冬天里邂逅的陶笛,正在为民族教育事业铺满春色,未来,与陶笛相伴的日子,将如夏花般绚烂。
其他文献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读绘本《我妈妈》,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描述着自己的妈妈,并且还给妈妈画了肖像。只有亚康坐着不动。老师问他:“小朋友都画好了,你怎么没有画?”没想到他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但他什么都没有说。  亚康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老师知道他是想妈妈了。于是轻轻地抱住他,对他说:“虽然妈妈不在身边,可是她依然爱你呀!我们一起看《魔法亲亲》吧,看绘本里的小獾熊,怎么感受妈妈不在身边的爱!”亚康的情绪渐
2004年毕业至今,摸爬滚打在幼教工作已11年。记得当时“研究生”进幼儿园还很稀有,所以领导当时直接就叫我“研究生”,完全不记得我的本名。当时的自己身在幼儿园确实感觉自己很另类,对自己的处境感觉很尴尬,不懂得如何走进这个群体,不懂得如何与教师融为一体,更不懂得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在幼儿园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走进走进教师,与教师在一起  刚上班的时候,由于家在外地,所以我很“荣幸”地住进幼
幼兒园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尽可能地围绕主题关键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但是仔细梳理分析后发现,有时候同个主题活动下的不同活动内容之间,名称听上去有关联,但却无幼儿发展目标的联系,不同主题活动之间的经验连接更是相当匮乏;有些活动“热闹且有趣”,却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经验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我们将发现的这一问题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与交流,让老师们意识到不仅要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活动内
编者按:  去年6月初,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抽调了浙江省第一批“安吉游戏”实践园的330份有效问卷,将浙江省第一批实践园提出的关于“真游戏”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与浙江省第一、二批实践园的3666位园长和教师进行在线教研,探讨了“什么是‘真游戏’”及“如何实践‘真游戏’”。持续3个半小时的在线直播,吸引了省内外的幼教从业人员,观看人次达到7.8万。  本次教研聚焦排在前三位的典型性问题:有逼真的场
记得冬季传染病高发时,幼儿园成为重灾区,而应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开窗通风,于是保健医依据上级要求和园内工作实际,对各班提出每日开窗通风三次的要求。  某一日,户外活动时间,我去各班查看开窗通风情况,发现各班开窗程度不同,通风效果各异,有的只开了几个小缝,有的只开了一扇窗户,还有的班根本没有开。当我跟保健医沟通时,保健医皱着眉头说:“要求都提过,她们都知道,可就是不做,我们也没有办法了。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2020年,恰逢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年也是非常之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如果能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活动中,站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并进行高效的科学管理,我认为应该不会出现保健老师所担忧的状况。“自主” 的目标是改善和避免消极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从而学会自我管理,所以最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自主”回归儿童的“需要”。具体该如何实施呢?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   合理利用“时间差”,   自主加餐巧安排  一日活动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在
保教管理者非常重视支持教师的自主探究学习,但如何才能实现呢?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经验。这些理念不仅能帮助幼儿实现主动学习,也能帮助保教管理者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缺乏对自己作为观察者、支持者这一角色的敏感性,忙碌穿梭于幼儿的活动空间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越来越关注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能力。我们跟随大班孩子的兴趣需要,先后在班级开展了饲养春蚕、观察小蜗牛、蚂蚁工坊等一系列自然探究活动,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幼儿在自然观察活动中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洞是怎么来的”  ——追随兴趣,给予探究空间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和发现,追随着孩子的视角,我们总能发现更有意思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
马老师:  你好!  看到你的教育案例后,我对案例中的几个幼儿很感兴趣。可以说,生活中这样的幼儿还不少,老师也常为如何教育这类幼儿感到很棘手。我们不妨一起分析一下这类幼儿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行为,然后找出教育策略,培养好幼儿,提高教育质量。  “玻璃心”幼儿的群像特征  前边说过,生活中像雯雯、宁宁这样的幼儿还不少,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行为特点,让我们首先为这些“玻璃心”的幼儿描绘一幅群像:认为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