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五次转型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春秋战国私学兴起,中国出现开放性高等教育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共经历了五次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尚显不足的今日,从史鉴的功用出发进行分期研究,无疑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发展史 变化格局
  
  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史大的脉动,以历史思考补益今日事业,一直是高教史研究的着力点。本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五次转型。概言之:一是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养士盛行的开放性高等教育滥觞;二是汉代太学的设立奠定了较长周期的儒学独尊文教格局;三是隋唐之后科举调节下的官学与书院二元并行的教育与选官模式形成;四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传统高等教育向近现代大学转型;五是1999年之后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状态,这将带来有别于20世纪百年大学的新格局。
  
   春秋战国揭开开放性高等教育大幕
  
  中国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据文献可知是五帝时的“成均”,不过那正如典籍中所谈的“三坟五典”,不可作论史之据。西周天子设有五学,分主各种科目,而辟雍居中,是周天子“承师问道”之处。据此,不少学者谈及中国传统大学时从辟雍说起,也就是从西周官学谈起。
  无论持西周封建说还是战国封建说,春秋战国都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空前发展,旧的经济体系被打破,上层建筑因之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西周王室学术开始下移至公室、渐次至民间,出现了孔子所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带来了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和养士盛行的教育格局。为什么要将这样的新格局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第一大变局呢?
  其一,“学术下移”带来了开放性教育。民间出现“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篇》)的现象,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仅孔子就有“三千弟子”之说;齐国稷下学宫规模宏大,学派众多,成为一个兼具官私性质的学术中心;“九流十家”大师的产生与私学和养士成为互相促进的元素,造就了与封闭的小规模的西周官学截然不同的文化教育格局。
  其二,春秋战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后世留下许多模式、理论和经验。比如孔子创立了不少影响至今的教育理论;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样文体兼备的教学内容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借鉴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齐国稷下学宫,以官办形式容纳各流派以私学进出,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值得后世学校借鉴。
  其三,诸子百家的形成有赖于当时的开放性教育风气和用士养士制度。先秦的教育形态必然为中华文化形成前期造就出学科众多、流派不一的根基性文化思想成就。回首当年,古老文化是诸子整理,新的思想也由他们提出,我们引为自豪的先秦文化,如果离开了这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变局,其成就无从谈起。
  
  汉代太学奠定儒学独尊文教格局
  
  汉初休养生息,国势日盛,至文景之时已有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基础,文教复兴的条件因之具备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思想并加诸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大变化出现了。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12年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标志着汉武帝开始建立以太学为核心的基于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这种服从于政治一统的文教范例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用,并从诸多方面显示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其一,以盛世为背景创立的更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建立起来了。太学因政府的支持而成为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太学生人数逐步增加,至东汉质帝时已达3万多人,这样的规模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中亦属罕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大都与选官相关,故而汉代以儒术取士,官学教育不能满足教育需求,私学也因之大为发展,这也是此后各代官学私学并进模式的示范。汉代重考试,“设科射策”形式因功利的原因颇具吸引力,这样的制度对后世科举制度等重要考试制度也有示范作用。
  其二,汉武帝尊崇儒术并设立以太学为主的教育系统,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这一形式成为中国政治中影响久远的统一思想意识的工具,是传统文化中“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语)的核心要素。以太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系统无疑成了长达2000余年儒学独尊文教格局的序曲。
  
  隋唐后的官学书院二元并进教育模式
  
  汉代的太学在隋唐以后或可对应国子监,曾经的私学系统也在宋初为书院所定型,考试制度在隋唐走到科举制阶段,三者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颇有创意的组合。隋炀帝大业三年创立进士科,为士人开辟了考试进身之路;唐承隋制,充实发展了科举制;宋元明清沿用科举,至清廷于1905年废科举,这一制度存在1300年。在科举制日益表现出其精良工具性的同时,唐代官学和宋代书院便有了发展的激情。唐代中央官学有“六学”、“二馆”,但最重要的仍是兼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大学双重性质的国子监。书院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机构,出现在唐末,兴起在宋代。南宋时书院鼎盛,明代书院因统治集团矛盾而多次遭禁毁,清代书院逐渐官学化。尽管如此,古代书院性质为私学,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流色彩是成立的。
  科举制、官学和书院这一组合系统的功效巨大。就科举制而言,一是科举以考试取士,较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取士科学,较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士进步;二是科举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机”和“验收器”,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运行起了很大的调控作用,当然科举考试的退化也最终导致其终结。就国子监为主的官学而言,其在漫长周期内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是传统高等教育的支撑。从学问角度看,儒学在宋明的最高成就——宋明理学也有书院的重大功劳。春秋以来的民办高等教育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至今都有借鉴的价值。
  
  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百年高等教育
  
  由传统高等教育向近现代大学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的大变局,其标志性事件应是京师大学堂建立、《癸卯学制》颁布和科举制度废除这三件世纪之交的事情。此前有思想先驱和实践先驱的努力,此后有一系列理论建树和实践完善,这才有了20世纪中国百年近现代大学的格局。
  容闳致力于中国近代化教育,但当时的时代背景没有给他实现创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机会,组织出洋留学的工作也只能取得有限的成就。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也在近代学校制度上发表了许多观点,但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近代分科大学产生,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天津中西学堂,随后又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有了开端。
  促使高等教育演化的是政治层面的戊戌改良运动和时局的压力。百日维新留下的成果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903年颁行《癸卯学制》,书院多改造成普通学堂,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1905年清政府停 科举,传统教育制度结束;1906年学部建立,各级新式学校的兴办形成热潮。这些都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由初创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为近代高等教育理论的系统化提供了条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21世纪新格局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990年仅为3.7%,1998年为9.8%,2002年为15%,至2007年达到23%,学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自1999年扩招开始,8年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格局,中国进入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其一,只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二战以后世界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这使欧美各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扩张也成了世界性潮流。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未能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支持。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家进入稳定发展期,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二,1999-2007年8年的扩张,从规模和结构上彻底改变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百年精英教育的状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空前提高,办学结构日益多元,教育品种日趋丰富。除普通高校之外,还有独立学院、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等。这些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项目,适应了教育需求的复杂性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复杂性。
  其三,根据8年高速发展形成的格局,将21世纪前期定性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第五大变局,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这将给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第二,《2005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提供了一个国内前沿专家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预测,2020年毛入学率在30%~50%之间,这说明1999年~2007年形成的大众化规模会趋向稳定。据预测,在2000年~2050年之间,我国高教学龄人口有两个高峰、两个低谷。2000年~2008年,高教学龄人口为9800万-1.17亿;2009年~2022年,将降至9300万;2023年。2033年,又会升至1.01亿;而2034年~2050年,将再次减至9000万以下。这组数据说明,18岁~22岁的人口在50年中经预测虽会有以上增减,但因上文所述毛入学率的递增,在读生总量应该呈稳定甚至增加的趋势。总的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局已成现实,规模会一直在高位,结构也会很复杂。
其他文献
作为一支从2011年出道起就被看好的90后乐队,海朋森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旧。  主唱,同时也是主创的陈思江,常常梳着麻花辫出现在台上、人前。在他们最新推出的MV《我们的歌谣》里,乐队所有人索性都穿上了中山装,在拉着红色幕布的礼堂里,开始他们充满戏剧感的表演。  除了音乐,充满人文意味的歌词始终是海朋森被赞誉的部分,比如陈思江曾在歌里这样写道:“各自怀着各自的心事,各自握着各自的苹果,我根本说不出像你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给全球电影产业带来巨大影响。探讨金融危机环境下电影观众的特殊心理需求,创作满足观众需求的好电影,温暖人心,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激发生存和奋斗的勇气,可以为电影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发展带来契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 电影市场 需求心理    以往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萧条时期却往往是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过去几十年中,美国遭遇七次经济不景气,其中有五次让当年的电影票房飘红。这
【摘要】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在短短半个世纪内成为世界瞩目的高度发达国家。“新加坡经验”一词也随之成为政、学界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于从战略发展的视角分析新加坡的发展经验:经济发展面向世界,政治发展注重制度化建设,与住房政策紧密结合的政治基础建设,全面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的管理体系,依靠制度建设控制腐败、扩大政治参与等。中国的政府规模巨大,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各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因此,不
【摘要】决定大国在非洲关系走势及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演化的因素,除了各国政府的主观意愿、战略策略和实际举措之外,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仍将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国在非洲的实力对比仍将维系“西强我弱”格局,大国强化军事布局或将使中国在非战略空间受到挤压,中国在非洲活动的国际阻力存在着不降反升的风险。影响大国及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走势的因素中,大国战略关系的走势、特别是中美战略关系
摘要 长期执政政党是指在历史上通过赢得选举、暴力革命和军事政变等方式取得政权并曾连续执政20年及以上的政党。20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的曾长期执政政党数量大约为30个,本文将这些政党视为某种特定现象,在对其进行类型学划分的基础上,探究其长期执政的方式,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长期执政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对这些政党的发展与转型进行宏观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 长期
【摘要】在2009年重庆市打黑除恶行动中,重庆市一些民营企业涉案,表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通过对其原因的分析,探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为政府管理、企业建设过程提供决策帮助。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地方政府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 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与员工方面。企业应努力发展与员工的良好关系。员工是企业除
【作者简介】  陈厚义,贵州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  主要著作:《贵州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两大战略》、《遵义会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欠发达地区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等。  摘要 以活得更长、工作得更久为改革取向和核心内容的退休政策调整因其生产性、自然性、功能多重性和共担性特征,在发达国家开源节流两条腿走路的老龄化经济风险应对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
【摘要】“1914年德国独特道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是德国知识精英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冲突剧烈的背景下提出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这一模式核心内容的“政府干预型国家”,包括政府强有力的关税保护、支持垄断企业发展、主导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以及极具特色的全能银行制度等。德国工业现代化经验教训值得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中国借鉴和参考:既要发挥后发国家政府的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黄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原部长、研究员、博导,少将军衔。  研究方向:现代作战理论、军队信息化建设、国家安全战略。  主要著作:《战略学》、《从战略高度重视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论文)、《透视作战理论与实践发展新动向》(论文)等。  摘要 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综合实力和全球控制力显著下降。与帝国主义“老面孔”相比,智能帝国主义政策的根本
【摘要】创先争优是创先进、争优秀的争创过程,更是一个干实事、出实效的工作过程,创先争优活动最终必须体现于行动、落脚于实效。郑州科技学院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紧密联系实际,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以服务广大师生为根本,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论怎样争创,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