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级下册《习作1》,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我的建议”。结合我们班四年级上学期开展的特色学习研究活动——“世界旅游”,大家讨论之后,产生了具有班级特色的《习作1》拓展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期来了,建议大家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旅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建议写出来。看谁的理由最充分。”
  全班47个同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各自的旅游建议。我用文件夹单独插页保管的方式,结集成册,安排家长轮流阅读全班同学的旅游建议。家长阅读之后,综合家庭成员的读后感,还在《阅读留言本》上推荐各自认为的“十大最佳旅游建议”。跨时空的济济一堂,就这么顺利实现了。
  回归到关于“建议类”文章的写法,我以假期旅游建议为例,这样提示学生:(1)先归纳理由,再对应理由记述具体内容,总分结构是参考;(2)不求面面俱到,适当留下悬念,激发别人去看一看的冲动;(3)可以图文并茂,题目自定,创设文章的新意。
  我以自己带着妈妈在暑假期间去土耳其旅游为例,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巩固在习作前列提纲的方法。提纲如下:
  暑假,推荐去土耳其——美丽的海岸线(爱琴海、地中海、马尔马拉海)——多样的地貌(卡帕多齐亚岩溶地貌、棉花堡喀斯特地貌)——古老的历史(拜占庭、奥斯曼历史遗迹)——亚欧大桥(悬念)
  我还设计了一个土耳其旅游的广告语:“既能领略亚洲和欧洲的风情,又能饱览风景和历史的神韵。”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习作1》的拓展练习获得成功之后,我总结了以下收获:
  一、 话题的拓展,给了学生最真实的发挥空间
  相比较《习作1》原本的春游建议,假期旅游的建议,显得更有话可说。
  假期选择多样化,带来的话题空间很大。“假期,可以是暑假,也可以是寒假,还可以是 。”这是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一个思考题。结合家长的休假日程,或长或短的假期选择,就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路途远近。
  早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们在全班花名册各自姓名的后面,写上自己对假期旅游地点的推荐,只需要一个相对准确的旅游目的地就可以。为了避免推荐的雷同,我建议每四人小组不要出现重复的目的地。这样一来,大家的视野,被巧妙地扩大:从国内的桂林、北京、海南等,到国外的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全班47人,推荐了33个完全不一样的旅游目的地。后来的习作证明,即使选择了同一旅游目的地的学生,也抓住了各自不同的理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旅游推荐。杨皓凝最与众不同,她的父亲是船长,她以《中国沿海自驾游》的标题,介绍了自己和父亲随轮船旅游的特殊经历,绝对新鲜的体验,给了很多家庭启发。并不是说人人都找轮船“自驾游”,而是如《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样,换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设计旅游计划。
  二、 问题的生成,给了学生最直接的思考机会
  设计关于假期旅游的建议时,我就预想到了可能会发生的“攀比”现象,国外游的,会比国内游的更有优越感;旅游花钱多的,会比旅游花钱少的更有自豪感……
  学生胡冲的妈妈在QQ群对我说:“儿子回来跟我抱怨了,班级好多同学去过很多地方,甚至国外,就我去的地方最少。条件不好跟不上大部队了。”
  我开导这个妈妈,说:“各种旅游,各种收获……”
  “我说回老家不是旅游吗?老家的风景也很美呀……”胡冲妈妈的这番回答,证明她已经自行解开了疙瘩。
  我把QQ群的这段对话,放在了习作教学的PPT里。课堂上,我适时以“旅游不是攀比,而是一种人生经历”为标题,和学生们聊开了。恰巧那天区教研员和学校的教研主任随堂听课,教研主任曾经在朋友圈里发过自己儿子回老家,在麦田里快乐打滚的照片。我举了这个例子,还现场采访了胡冲同学的感受。这个鲜活的例子,给了同学们深刻的印象:旅游,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个人感受。就好比在灯红酒绿中生活的人,渴望去生活简单的地方;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也着实被吸引了一下。
  三、 阅读留言本,给了学生练习评价的最好范本
  以往的习作评价,学生对老师的眉批和总批,最多是扫视一眼之后,就置之不理了。這次以家庭为单位,轮流阅读全班的旅游建议合集,不仅是一种海量的信息聚集,更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对比各个建议,博采众长的同时,归纳出比较明显的不足。
  对学生们旅游建议合集的赞美,不再枚举,不外乎内容翔实、语句生动等等。以学生李心诣的妈妈作为家庭代表的留言为例,我和学生们分析了旅游建议美中不足之处。李心诣妈妈的留言如下:
  有些孩子的文章偏重于景点的介绍,缺少了自己的感悟;有些孩子的文章又偏重于自己的游玩经历,少了“建议”的内涵。如何将两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是值得大家静心探讨的问题。
  这段经过家庭成员讨论的留言,是在认真阅读了全班习作之后整理出来的,极具评价的意义。学会评价别人的习作,也是学习习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既不是泛泛赞美,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实事求是,甚至需要一针见血。总而言之,会实实在在评价的学生,无形中提升的是自己的习作水平。
  一次“春游建议”的习作,变成了一次“假期旅游的建议”,内容变了,训练的重难点依旧存在。假期旅游建议的巨大信息量,给了学生们呈现丰富生活的机会,也挑战了他们驾驭更多文字内容的能力。假期旅游建议合集的家庭式传阅,拉近了家庭与学校、家长和孩子、个体和班级之间的距离。我尝试了,学生们尝试了,家长们也尝试了,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笔者十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认为作文是一项苦差事的现象。他们作文里的事件是虚构的、模糊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描写是粗糙的,情感是空洞的,甚至是虚假的;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是东拼西凑,缺乏与生活的血肉联系,更别谈能有发自内心的呼喊。  其实,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朝气蓬勃,心潮澎湃,他们渴望
期刊
一、 自由支配写作时间  人们在博客上写文章一般没有时间规定,没有数量限制,有时间了就写,有交流需要了就写,博客型习作也有这样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本习作一个星期交给教师批阅一次,具体哪一天写没有规定,只要学生觉得有话要写了,就可以随时动笔。此举措在时间上,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避免了搜肠刮肚也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同时,在保证一学期有一定底线习作数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篇幅亦不做具体规定,写多写少取决
期刊
课堂  【板块一】听记词串 概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听写两组词语:煮、烤、剖;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生听写并校对)  师:谁能用黑板上的两组词语概述一下故事?  生:从前,有两个兄弟想射大雁充饥,因为煮和烤而争论不休。一位路过的老人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剖开大雁,煮一半,烤一半。但是,他们两个一抬头,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师:说“两个兄弟”,不太准确,可以说“兄弟两个”或者就
期刊
一、 口语交际的特点  1. 口语交际是双向的活动。口语交际与以往的听话、说话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或单纯地“听”,或单纯地“说”,而前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交际双方要不断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同时,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转换。  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口语交际以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既为交际,那么,交际双方是主动的、积极
期刊
一、 关于“主线解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  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所以关键,是因
期刊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积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仿照句式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 指导朗读,增加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自主涵泳、读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
期刊
镜头一: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此时窗外的秋阳正明媚,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迅即跑动起来了,教室里的同学们可是躁动不安了,部分同学的屁股早已从板凳上挪起来,就等老师那一声“下课”。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继续着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课堂全面总结,作业布置“一、二、三”。而那座位上的一个个小屁股急得扭呀扭的,心早已在窗外。  性急胆大的同学朝着老师说:“老师,下课了!”胆小内敛的同学直在心里熬着每一个钟
期刊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一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学生虽有所闻,但未必了解;对于写毛笔字,大家不熟悉;至于写得好的字就画个圈,平常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没啥新鲜感可言。如若按部就班教课文,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能否把看似平淡的课文教出深意?能否把所谓“无趣”的课文教得生趣盎然?这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类看似平淡“无趣”的课文,也可凭
期刊
一、 古今版本,对比阅读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
期刊
A  两个月了,同学们诵读了大量儿童诗和现代诗。教师的职业敏感越来越强烈地提醒我:班级已经形成了儿童诗创作的氛围,已经具备了儿童诗创作的条件了,可以试着启动了。  2012年4月的一个放学前,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将进行首次‘儿童诗创作大赛’,主题是‘真善美’。今晚就回去思考思考,准备准备吧。”“啊?——”底下一片哗然,“老师,我们哪会写诗啊?”我也注意到,很多同学脸庞是兴奋的笑容。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