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真实自然地采用合作交流不但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加强。
一、激发内在的需求,孕育合作的意识
1.从无到有,建构学生对合作的心理认同
现实数学课堂中通常见到,大量采用操作活动以及小组讨论式的学习,但是却很少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需要。需求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自己有了强烈的合作愿望,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的学习潜能。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内心深处产生合作的冲动。
2.平等介入,催生合作的热情
研究表明:心情愉悦,思维便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心情郁闷,思维往往停滞。新课程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统治者,而是扮演学生合作学习的大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氛围中产生讨论的热情。
如在认识长方体后,组织一次长方体产品的包装设计,要求将长方体当做产品,合作完成产品包装设计。这涉及到量、剪、算、贴以及产品介绍,个人力量显然不行,便催生出合作愿望。这时我也以一个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到薄弱小组的交流中,并提出小组之间比赛,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开心合作,为了誓与老师的合作小组一绝高下,内心充满了合作热情。
二、合理调控,夯实合作学习的基础
1.组建合适的学习小组
学生的知识经验、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不同,必须组建适合于合作的学习小组。要充分考虑合作学习对象的组合,一般原则上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给予充分的合作时间
合作学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各尽所能,为此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才能使小组成员畅所欲言。而在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往往拘泥于教学预设,生怕时间超过。曾听过“圆锥体体积”一课,在推导中,由于学生的学材不同,有的等底等高,有的没有特制,不同组别学生间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而争论,然而教师却由于预设的时间到了,两手一拍,嘎然而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见到的,有了争论才会交流得深刻,何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进度慢一拍与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验知识孰轻孰重?
三、注重方法,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没有方法的忙乱合作,这样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对于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1.独立思考,才有交流的基础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有了思考,看问题的角度才会不同,才有助于讨论深刻。一味的合作,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思维缺乏深刻性、创造性,在交流时极容易造成优等生独唱,学困生脑中空空,使合作交流成为优生的表演,学困生的苦闷之源。因此,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不可或缺,独立思考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合作交流时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多种思维的碰撞。
2.认真倾听,才有思维的碰撞
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与自我的分析加以碰撞,从而产生辩论的欲望,在辩论中思维互补,不断优化自我的见解,从而使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境地。
比如在“轴对称图形”认识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产生两种意见:正方认为沿对角线对折不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反方认为如果剪下是能重合的,所以是轴对称图形。正反两方一面认真倾听对方观点,一面合力所能,寻找有利证据批驳。在倾听后辩论,思维得以不断发展,最终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使双方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把握时机,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引导等。只有当个人力量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把握时机运用合作学习,从而体验1+1>2的合作价值。
1.在操作中交流
在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一般有操作、计算、思考、疑问,个人力量难以全面解决,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圆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分组通过操作、测量、计量,成员相互协作,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公式推导水到渠成,他们一起经历学习的挑战,享受合作的成功。
2.在疑问中讨论
有了疑惑必然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自我面临无法解决的困惑时就会期待着与同伴的交流。比如在得出圆的基本面积公式S=π×C/2,却对于它的变形公式S=πr2产生疑惑,通过与合作伙伴的讨论,思维互补,释然开怀。
3.在复习时合作
复习是对旧知的回忆,个人的发展水平不一,掌握的层次也不相同,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回忆,实现知识点的优势互补。如六年级总复习,一个知识点常常分割成几个小块分散在几个年级教学,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补缺补漏,使复习知识提纲化、系统化,形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一、激发内在的需求,孕育合作的意识
1.从无到有,建构学生对合作的心理认同
现实数学课堂中通常见到,大量采用操作活动以及小组讨论式的学习,但是却很少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需要。需求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自己有了强烈的合作愿望,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的学习潜能。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内心深处产生合作的冲动。
2.平等介入,催生合作的热情
研究表明:心情愉悦,思维便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心情郁闷,思维往往停滞。新课程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统治者,而是扮演学生合作学习的大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氛围中产生讨论的热情。
如在认识长方体后,组织一次长方体产品的包装设计,要求将长方体当做产品,合作完成产品包装设计。这涉及到量、剪、算、贴以及产品介绍,个人力量显然不行,便催生出合作愿望。这时我也以一个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到薄弱小组的交流中,并提出小组之间比赛,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氛围中开心合作,为了誓与老师的合作小组一绝高下,内心充满了合作热情。
二、合理调控,夯实合作学习的基础
1.组建合适的学习小组
学生的知识经验、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不同,必须组建适合于合作的学习小组。要充分考虑合作学习对象的组合,一般原则上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给予充分的合作时间
合作学习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各尽所能,为此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才能使小组成员畅所欲言。而在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往往拘泥于教学预设,生怕时间超过。曾听过“圆锥体体积”一课,在推导中,由于学生的学材不同,有的等底等高,有的没有特制,不同组别学生间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而争论,然而教师却由于预设的时间到了,两手一拍,嘎然而止。其实这正是我们所想要见到的,有了争论才会交流得深刻,何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进度慢一拍与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验知识孰轻孰重?
三、注重方法,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
没有方法的忙乱合作,这样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教会学生一定的方法,对于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1.独立思考,才有交流的基础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有了思考,看问题的角度才会不同,才有助于讨论深刻。一味的合作,不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思维缺乏深刻性、创造性,在交流时极容易造成优等生独唱,学困生脑中空空,使合作交流成为优生的表演,学困生的苦闷之源。因此,合作前的独立思考不可或缺,独立思考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合作交流时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有多种思维的碰撞。
2.认真倾听,才有思维的碰撞
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与自我的分析加以碰撞,从而产生辩论的欲望,在辩论中思维互补,不断优化自我的见解,从而使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境地。
比如在“轴对称图形”认识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产生两种意见:正方认为沿对角线对折不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反方认为如果剪下是能重合的,所以是轴对称图形。正反两方一面认真倾听对方观点,一面合力所能,寻找有利证据批驳。在倾听后辩论,思维得以不断发展,最终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使双方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把握时机,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讲解、引导等。只有当个人力量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把握时机运用合作学习,从而体验1+1>2的合作价值。
1.在操作中交流
在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一般有操作、计算、思考、疑问,个人力量难以全面解决,运用合作学习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圆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分组通过操作、测量、计量,成员相互协作,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公式推导水到渠成,他们一起经历学习的挑战,享受合作的成功。
2.在疑问中讨论
有了疑惑必然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自我面临无法解决的困惑时就会期待着与同伴的交流。比如在得出圆的基本面积公式S=π×C/2,却对于它的变形公式S=πr2产生疑惑,通过与合作伙伴的讨论,思维互补,释然开怀。
3.在复习时合作
复习是对旧知的回忆,个人的发展水平不一,掌握的层次也不相同,这时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回忆,实现知识点的优势互补。如六年级总复习,一个知识点常常分割成几个小块分散在几个年级教学,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补缺补漏,使复习知识提纲化、系统化,形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