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原为生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学校里,语言作为文化知识的学习对象,受到了考试、升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语言学习变成了纯粹的升学任务。这种现状导致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脱离生活。学习盲目、机械,缺乏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一旦回到生活,便不知所措,无法进行交际。
  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已成了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是信息的载体,思维的工具,人际交往的桥梁。外语学习应当恢复它本来的面貌,应当还原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
  那么,外语课堂上应当如何进行改革呢?基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将课堂还原为生活。
  
  一、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句型是机械的模板,对话是毫无情趣的书面文字,文章是词法和句法规则的解码,语法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课堂知识好比空中楼阁,学生可以在考场上驾驭自如,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如在云雾中,无法进行交际,我们不能不感叹应试教育极大地禁锢了语言学习。
  语言既然与生活密切相关,就应当让生活来到课堂上。熟悉的生活能使知识变得生动、自然,冰冷的文字符号变成悦耳动听的篇章,压力可以变成动力。生活来到课堂,学生更能明确语言是工具而不是一门考试科目。
  现行的英语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与生活有关的主题编写的。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善于挖掘教材,教学设计得法,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笔者在上“Sightseeing in London”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头上网查阅伦敦的有关景点,并汇总成文。课堂上,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各自收集到的相关景点的信息。同学们争相发言。有些同学描述得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有些信息视角独到,颇具吸引力。大家在交流、倾听、提问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课外知识,扩大了视野。
  走出课本的狭窄视野,虽然没有老师的解说,学生凭借集体的智慧,灵活利用课外知识,表达出的信息远远超出一篇课文所能叙述的知识,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有限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认识到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广泛阅读的重要性。“生活的回归”能使学生明白语言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东西,所学知识生活中随处可用。
  
  二、 生活是感性认识的源泉,是促使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和谐统一的因素
  
   英语与汉语归属于不同的语系,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语言的外壳——语音,还是语言的实质——词汇、逻辑思维、词序的结构都千差万别。因此,外语课堂上,长期以来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和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既没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导致学生缺失了理性认识的基础,以致学生理解歧义,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语言,语言与生活之间失去了内在的联系,学生学外语仅是应付考试,不能实际有效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考虑如何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何把知识活化成具体的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如何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思考,使知识的掌握更富于意义。
  让我们看看虚拟语气的教学吧。虽然虚拟语气的句型结构不同于汉语,但是在汉语生活中虚拟现象处处可见,如果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操练,语言的掌握就会比较自然。
  我在教虚拟语气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生活中的“如果——”搬到课堂上来。
   有一位同学说到:“when Ifirst camehere,Ididn’tknowwhereourschoolwas,I didn’t evennoticeit’ssoclosetothebusstation.whenmyfatherandIarrived atthestation , wechoseanoppositedirectioninstead ofaskingsomeoneforhelp.it tookusawholedaytofindourschool ifwehadhadaskedforthedirection,wewouldhavefound ourschoolinontime.”同学们听了都忍俊不止,引发了自己的许多回忆与联想,课堂气氛欢快、活跃.同学们不是在研究语法,而是在回忆、畅想,感性与理性和谐地统一起来,知识既得到了操练,又与生活贴切,交际能力自然形成。
  
  三、 生活能促使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认为只要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就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运用。事实上,语言知识并不等同于交际。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一语道破其中原因:“语言的背后有东西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只学语言知识,就只掌握了语言的表象,没有真正学到语言;不了解语言背后的东西,就不能处理好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该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
  外语教师应当把国外的文化生活引到课堂上,让学生透过文化真正地领悟语言的内涵,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够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情达意。
  教师除了可以做相关的介绍,推荐有关书籍,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富有浓郁外语文化色彩的活动。也可以把英美人请进课堂,鼓励学生与外国人交朋友,使语言文化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异国风土人情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使学生能真正领悟语言是交际工具,是打破不同国度之间障碍的工具,建立交流思想与感情的桥梁,能与外国人交流思想,学生滋生出成就感,产生更强烈的说的欲望,还能鞭策与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形成很强的学习动力。
  (三亚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大多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方法,多数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当今时代要求培养知识经济的创新人才,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模式就应从传统知识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  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思想和做法要给予肯定和支持。    一、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