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整合问题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宏观和微观的断裂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难题,社会学家们一直努力尝试将宏观层面分析和微观层面分析进行整合,柯林斯、吉登斯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位。本文通过对柯林斯“仪式互动链”、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有关宏观与微观整合的思想进行简单介绍及同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整合问题,尝试解读社会学中的这个世纪难题。
  关键词柯林斯 吉登斯 宏观 微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65-02
  
  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社会学家一般采用微观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行动,用宏观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等。然而,社会学理论中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断裂状态,微观理论学家批评宏观社会分析过分重视结构而忽视个人,宏观理论家则认为微观理论家一叶障目只重视个人而看不见社会结构。于是宏观与微观的整合成为社会学理论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很多社会学家努力尝试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进行整合,试图构架一座桥梁来连接社会学界的这个鸿沟。
  在这些伟大的社会学家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有: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瑞泽尔对社会学理论的整合、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等。上述社会学家以自己的理论为立足点来进行分析,其中柯林斯与吉登斯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这一核心概念以期望借此实现宏观社会结构的微观转译。吉登斯提出以结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以此来弥合宏观与微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分歧。柯林斯与吉登斯在宏观与微观整合上的努力,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实事求是而言,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依然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如何达致微观与宏观的整合方面,理论界至今也没能达成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整合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学家为之不断努力的理论方向之一。
  一、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述评
  (一)柯林斯的“仪式互动链”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思想灵感来自戈夫曼的“互动仪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概念。
  在柯林斯看来,无论是小到微观层次群体互动还是大到宏观层次科层组织的,社会结构都是由“仪式互动链”构成的。个人之间相互接触,社会就会出现微观的互动结构,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互动,不断扩展互动所发生的空间,社会则会出现宏观的结构倾向。微观与宏观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统,微观事件在时间上延长、空间上扩大、数量上重复从而形成宏观过程,宏观与微观两者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别,而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柯林斯的理論基本上是偏于微观的,但他并不赞同对宏观过程进行微观还原,而是提出了三种“纯粹的宏观变量”:(1)数量;(2)时间;(3)空间。互动的时间越长,重复次数越多,参与人数越多,所需空间越大,社会结构就越宏观。柯林斯通过这三个变量来连接宏观与微观间的鸿沟,当参与互动人数增加、互动在时间上延续和在空间上的扩展,那么微观行为就越来越转向于宏观社会结构,借此方式柯林斯将微观与宏观架通了。
  (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猛烈攻击社会学中二元论,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级,强调微观和宏观是相互包容的,并提出以结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以此来弥合宏观与微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分歧。
  吉登斯所谓的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动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同时又改变结构,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中。这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观念,不要把个体的行动与结构看成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现象,它们是相互包含的,而非所谓的某种二元论,其体现的是同一现实中的二重性。
  所有的社会行动中都包含着结构,而所有的结构中也都有社会行动。结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各种规则和资源。或者说,结构是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景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一方面,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另一方面,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吉登斯指出,结构既不是实存的东西,也不是所谓的模式或系统,它只是作为一种记忆痕迹、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础而存在,它具体体现在个体行动的实践中。结构的这种存在方式,使得时间和空间在社会系统中结合在一起。
  二、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比较
  (一)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共同点
  1.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都是以微观为起点进行宏微观整合的
  柯林斯与吉登斯都是以微观为起点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柯林斯的理论从现实中的微观层面出发来审视个人在面对面互动中的行为,人们通过谈话这种互动方式产生一种共同现实来实现群体的整合,在这种由微观向宏观整合的过程中,仪式互动链通过个人的重复行动在时间上得以延伸。吉登斯的理论源于常人方法论,其整合的思路同样从微观层面开始的,吉登斯着重分析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动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吉登斯眼中的行动者是有知识的,这些知识使得行动者在行动的同时还能反身监视自身的行动表现、他人的反应态度,周围的结构内容,而且这种知识是内在于实践之中行动者具有的相互知识。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把行动和秩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化理论。
  2.柯林斯与吉登斯的理论都较成功地引入了新的变量或因素
  柯林斯成功地提出了“互动仪式链”概念,用来表明互动不只是工具性的,而是既生产又消费代表群体成员关系符号的程序。在柯林斯看来,无论是在小群体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规模科层组织的宏观层次上,社会结构都是由互动仪式链构成的,并且提出“数量”、“时间”、“空间”三种变量,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互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吉登斯通过对“结构”概念重新进行定义,运用“二重性”这一概念代替“二元性”来消除微观与宏观的断裂问题。行动与结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不是人们一般观念上所认为的两种现象,恰恰是同一现象的两重性质。
  3.两人在完全解决宏观与微观这一问题上的努力都是不彻底的
  尽管两人在整合宏观与微观理论中都做出了贡献,但是遗憾的是,两者同样都面临着这一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性。
  柯林斯抓住了“互动链”,为宏观社会学中的量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加深了我们对互动与结构之间关系的了解,在填补微观与宏观鸿沟的努力上更富有成果。但柯林斯只看到宏观结构与微观行为之间量的差别,而忽视了根本的质的差别,仅在时间、空间和互动链条的延伸和互动能量的增加上进行简单的累加推导,是不能完全让人信服的。另外,在柯林斯的众多命题中,概念的界定非常的模糊,资源、际遇、仪式等等都是非常模糊的,使人无法深入地了解到“互动仪式链的真正内涵。
  吉登斯的理论也很难称得上十全十美,首先,吉登斯对下述的问题很难没能给出完善的解答:结构如何突生问题、结构与行动权重分配问题、微观行动和结构的作用机制,变迁速度,层次结构上的差异问题,这三个问题关系到微观与宏观转换的机制,吉登斯并没有很好解答。其次,吉登斯关于行动与结构的论证中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嫌疑:行动体现结构并再生结构,结构卷入行动使行动结构化。如此反复,使得其论证的逻辑变得模糊不清。
  (二)柯林斯與吉登斯的理论不同点
  1.两人的理论都从微观出发,但是其整合宏微观的思路是不同的
  在达致宏观与微观的整合之中,柯林斯力图对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结,通过“互动仪式链”的中介将宏微观联系起来,微观事件在时间、空间、数量上延长、扩大、重复从而形成宏观过程。
  吉登斯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力图建立将两者进行整合的理论,否定宏观与微观是两种独立的现象,而是指出宏观与微观实际是存在的同一种现实,它们的不同仅来自于这一现实所具有的两重性质,而非两种现实。用个比喻来说明,柯林斯是用一根线串起来的宏微观的两颗珍珠,而吉登斯是融化了两颗珍珠铸成一颗更美丽的珍珠。
  2.柯林斯比吉登斯从更低的抽象层次出发来消解宏微观之间的分歧
  柯林斯企图建构在经验性微观基础之上的宏观社会学,也就是对宏观社会学进行微观转译,在其理论中,微观性绝对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即便没有丢弃对宏观的分析,但是对宏观分析采取的一种微观的策略,造成了分析中宏微观的失衡。相比之下,虽然吉登斯也是从微观出发,但是吉登斯并不主张从“微观情景”的集合入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样既不能解释宏观制度,也不能对这些基本的微观情景进行充分的叙述。吉登斯提出了把行动与秩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化理论,强调人们在互动中使用规则和资源,在互为背景下,这些规则和资源形成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社会结构。因此,不难发现柯林斯的论证相比吉登斯而言,是从更低的抽象层次开始的,这也成为柯林斯在进行理论论证时一个显著的特点。
  三、结语
  无论是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还是吉登斯提出的“结构二重性”,这两位学者在整合宏观层面分析和微观层面分析的努力都是引人注目的。坦诚地说,他们的理论虽不完善,也招致了各种批评,但是他们两人所做出的成就还是举世瞩目的,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盛宴。本文只列举出柯林斯与吉登斯两位关于宏微观整合的理论,但是依然不能忽视其他社会学家做出的贡献: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从微观层次入手延伸到宏观结构;瑞泽尔提出“图谱”的范式,对宏观与微观的状况进行了澄清并指出了研究方向;亚历山大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探索,努力尝试接近微观的一端;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以个体行动理论为基础解释系统行动,在对宏微观的整合中加入了数学解释,增加了解释的精确性。以上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论为解释起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他们对社会学理论中宏微观的整合问题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社会学家们努力构架一座桥梁来连接多年以来在社会学界一直存在的这个鸿沟,为未来社会学理论的微宏观结合提供了基础,更值得我们结合社会学发展的现状再度解读,取长补短,去粗取精,从而促进社会学理论的长足发展。
  
  注释:
  RandallCollins.Onthemicrofoundationofmacrosociolog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1.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志君,刘欣.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
  徐连明.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的变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
  顾金土.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之关系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4).
  
  参考文献:
  [1]柯林斯著.林聚仁,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商务印书馆.2009.
  [2]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89.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资本论·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中,马克思充分运用了他的哲学思维来阐述了分配关系,运用了肇始于他的新唯物主义来说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联。本文立足于此,探究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新唯物主义对他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唯物史观产生的影响。生产方式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而其内含的生产关系又是分配关系的决定因素,通过对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联系的分析,我们分析出未来社会分配形式的最终样态是
摘要本文以A县法院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发现,现行法院队伍建设存在五大问题,接着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简要地阐述了法院队伍建设的“前世今生”,以激励论为分析工具反思了当前队伍建设失灵的四大具体根源。最后就如何完善我国法院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法院管理 实证研究 激励机制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随着“李庄案”二审判决以“辩护人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判处李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李庄案”的基本案情对其法律适应进行分析,浅析该条款引发的争议及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探究该条款的立法价值及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李庄案 第306条 行为犯 结果犯  中图分类号:D924.
摘要治安承包是一种新型的治安治理方式,是社会公众参与治安治理的重要体现,其本质是治安官僚模式和治安动员模式的结合,其背后蕴含的是对治安职能在政府、警察和社区三者之间做出合理的重组与划分。治安承包主要有治安管理承包和治安防范承包两种形式。治安管理承包和治安防范承包均有其合理面,但重要的是解決好制度设计、承包人的资格和条件、承包费的筹集、公安机关在治安承包中的地位、具体的承包方式等问题。  关键词治安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恢复性司法成为了刑事法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恢复性司法是刑事一体化思想的实体展开,由于恢复性司法的积极意义,在司法实务界进行了广泛的积极实践。本文以刑事一体化为导向进一步探讨了恢复性司法。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 刑事一体化 犯罪本质 刑罚目的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009-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是1984年制定的,1998年进行了一次修改。《森林法》施行以来,对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和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林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森林法》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主要表现在没有体现当前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完全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客观需要,以及缺乏一些當前林业改
摘要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伤害,严重的家庭暴力构成违法犯罪行为。由于制度保障的缺失,家庭暴力总是游离于法律之外。家庭暴力需要综合的预防、制止、处理等相关制度的配套保障。防治家庭暴力,需要我们理念和措施的更新:预防为先,兼并制止,着重处理,事后回访。  关键词家庭暴力 预防 处理 回访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044-02    家
摘要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迥异于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地区,这便使得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互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对忻城土县的改土归流探讨了这一过程及其特点。  关键词改土归流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互动忻城县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05-02    一、忻城县概况    宋庆历三年(1
摘要信托业是金融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下,信托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基于我国特殊的信托监管现状,本文提出应该制定《信托业法》来统一信托业的规范,促进信托业的蓬勃生长。  关键词信托业监管 监管冲突 监管空白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100-02    一、信托业监管的内涵  信托——受人之托,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