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绽放精彩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余年的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去弊趋利的新思潮,也使“文本细读”成为语文界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二十世纪末,钱理群和孙绍振是作为高校教授、学者、著名的理论家介入中学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是最为突出、最为执着、呼喊的声音最为响亮的,他们深入课堂第一线,为语文教学解读了大量的文本。文章从当前教师文本细读的不足之处出发,以《散步》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细读;有效策略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缺失
  当前教师对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过于依赖教学参考。教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大多来源于教参、教辅资料以及网络上的教案、单元学习指导,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过度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有助于教师进行情景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有些老师过度使用多媒体而出现一些极端化的课堂,完全丢失了文本。第三,低效且无意义的讨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往往过多地注重形式,导致课堂小组讨论过多、过滥。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闹,却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独特的感悟。
  钱理群先生基于中学和大学的实践经验,深切体会到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失误,而这种失误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的消遁和科学主义的泛滥上。这在对文本的分析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分析日趋精密化、准确化,用冷漠的知识性分析取代生动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抽筋剔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他还翻阅了一些教学提示、参考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存在“分析得过于绝对,过于‘死’,仿佛对作品(课文)只能有一种理解,一种阐释;教学就是要追求‘唯一正确’的‘定论’的弊端”。他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不要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而是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
  二、文本细读,滋养人文精神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写的《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中如是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思,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先生认为的文本细读“一定要从文本实际出发,紧扣文本的文字,紧扣上下文。离开文本,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不尊重和细读体会原文,而去‘细读’,去大胆发挥,那是很要不得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先生提倡根据体式和学情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他认为依据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而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认为经典文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可以一望而知的,是最为浅显的一层,第二层次是容易被忽视的,是较为深刻的,而第三个层次是具有更加隐秘的内涵的。这三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的过程。文本细读就是要挖掘文本的内在矛盾,揭示其隐秘的内涵。
  笔者认为,文本细读就是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思;一字字地读,一字字地扣;一句句地读,一句句地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进行“丰沛的阐释”,从而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王尧先生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以及海德格尔所说的“徜徉在语言之途”,就是这样的细读。近乎折磨人的细读才能读出教师自己的洞见,只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闻人所未闻,才能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老师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带进课堂,带着学生感悟语言精妙处,提高课堂效率,而且,细读文本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一课一得,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感受力,点燃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文本细读,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每一次细读,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促膝而谈,都是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心灵享受。每一次细读,进入的是一个‘你’,在进入中你出生入死,你脱胎换骨,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一个‘你’,另一个比从前更纯真、更良善、更高贵、更幸福、更有人生智慧和激情的‘你’!”(王崧舟)。从这方面来说,文本细读更能洗涤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文本细读,读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细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这里的“文本”作为教材,不只是课文本身,还包括编选课文的编者。学生和教师作为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或编者对话。因此,文本细读不仅要细读课文本身,还要细读作者或者编者。通过与作者或编者的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教学意图。
  莫怀戚写于1985年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的散文。他在谈及这篇文章写作的契机时,说:
  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散步》一文写了一家三代人在田野散步的情景,母亲、儿子、“我”和妻子在初春的时候去散步,可后来发生了分歧: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使分歧得以解决。这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贮满诗意。作者把家庭成员之间的欢愉、深沉的真挚感情传递给了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意境美。文章表现出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这篇文章,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四、文本细读,读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讲的这个方法,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的意蕴和味道。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教授《散步》时,笔者紧紧抓住“熬”字,品读“熬”字。笔者先抛出一个问题:“朗读第三段。哪个字最能表明了‘我’迫切希望母亲到春天的田野走走的原因?”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笔者适时点拨:“我们要抓住‘熬’,读出背后的内涵,从母亲的角度联想——挺过严冬十分艰难。母亲每活过一天,都很不容易。从‘我’的角度联想‘我’的恐惧和担心,熬的不仅仅是母亲的生命,更有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无比担忧和煎熬。‘熬’字体现了母亲生命的意志和坚强,体现了儿子的真情与孝心,有了生命自身的坚强与后辈的关爱,生命将能更好地持续与延续。我们把这个‘熬’字读一读,体会一下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再用心把这个‘熬’字摸一摸,你会摸到温度,这不是一个冷冰冰没有感情色彩的字。同学们,我们都说文字是生命的酒,都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熬’字,不知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关切,多少的真情,多少的恐惧,他也唯恐自己的母亲像其他老人一样离开他,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母親那份特别的关爱和孝心,而如今,他的母亲终于熬过了冬天,所以迫切地希望母亲能在春机四溢的田野上走走。”
  五、文本细读,读情感
  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作者却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表现了尊老爱幼、珍惜亲情,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但骨子里写出了对“生命”这一命题的感受与思考。正如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说:“写《散步》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
  第一,感受生命。文章有三处看似闲笔实则蕴意深刻的景物描写或叙述,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这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第二,善待生命。三代四口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连接成一条老、中、幼的生命之链。善待每一个生命,人人心中有他人,细腻的体察与理解使亲情更加醇厚而深挚,每一棵生命之树都更加郁郁葱葱。第三,生命的责任。全文仅580字,而“我”字就出现24次之多,可见责任的沉重。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我”和妻子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前后相续的一环,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又是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我们要背负起生命的重担,这就是生命的责任。最后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第4小节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为了读懂作者的这个情感,笔者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分歧”,读懂“选择”。思考:发生分歧时,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而为什么“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你是否能理解这些决定?
  在选择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决定委屈儿子而听从母亲,其理由是:“我”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而侍奉母亲的日子不多了。这与其说是孝敬母亲,毋宁说是对衰老生命的加倍珍重与小心呵护。这次,母亲提出要“走大路”,能不能把这个愿望留到明年春天兑现?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笔者出示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并说:“同学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要及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一个小小的心愿。母亲那么艰难地熬过冬天,迎来春天,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做出决定——走大路。作者决定委屈儿子,因为陪他的时日还长,而陪母亲的时日太短,太短了。”当笔者说完这一番话时,班里静悄悄的,如一池静谧的湖水,好几个同学眼睛湿润了,一颗颗孝心的种子正在他们柔软的心田生根发芽。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们深入品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个句子,并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时将“慢慢”读得慢一些,让年迈的老母亲多看一些春天的美景,让幼小的孩子多呼吸些春天的空气;将“稳稳”读得稳一些,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啊;将“整个世界”读得深沉庄严些,这里饱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文本细读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不少大家认为还应该读结构,读细节,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的,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披文入情,由情悟文,使学生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等等。是的,越是细读文本,越会发现文本有无穷的魅力。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文本细读的方法,做积极进取和智慧创新型教师,让课堂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金戈,李文忠.文本解读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自然课程是一种回归自然本真的教育,STEM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们对构建幼儿园课程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园本自然课程建设的需要以及幼儿园STEM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分析二者在幼儿学习中心、问题解决导向、真实情境构建、学科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具有共性。在实践中,通过创设良好自然环境、聚焦问题情境、有效运用学科知识,来实现自然课程与STEM教育的有效融合。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去发现问题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在理论上从文本的选择、议题的确定到教学结构、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偏好、阅读能力,学生的性格、能力差异,课堂的有限教学时间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条件使群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只能是有限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群文阅读;开放性  于泽元教授认为,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开放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摘要:通过对EXCEL图表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阐述该模式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EXCEL图表教学 数、学、做、考合一模式 设计目标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9)02-0078-02
【摘要】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是朗读教学。但实际教学中,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老师很努力去教了,却常常收不到想要的效果。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低年级学生认字不多、朗读兴趣不高、朗读效果不佳等方面。朗读点石成金的对应策略是要扫除学生的朗读障碍,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正确的朗读示范。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点石成金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朗读教学。在新课标理念推动
【摘要】教学中运用前置性探究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置性探究,从已有经验出发,利用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思想,达到新课程标准中“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前置性探究  前置性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摸索。其本质是“翻转”传统教学模式。
假期来临,经过了疫情居家学习的洗礼,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假期亲子相处,是更加期待还是焦虑满怀呢?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亲子矛盾层出不穷的情况,已经让我们的亲子关系面临着危机。寒假到来,家长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呢?  一、理解接纳以释怀  在疫情期间,我们陆续接到了不少学生的求助案例。有不少学生提到居家学习时父母给自己带来的困扰。高三的小欣留言说:“最近妈妈知道我的学习很紧张,她想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关键的学习阶段,更是进行知识学习与记忆的黄金时期。基于这种情况,在实际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六年级教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就成为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点教学课题。  
[摘 要] 随着中石油勘探与生产技术数据管理系统(A1)的深化应用,为确保加载到PetroBank系统的地震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新疆油田数据公司依据地震数据特征建立了一套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即在数据收集、数据接收、数据整理、全面质控数据体的EBCDIC带头、二进制带头、数据道头信息,规范化整理导航数据文件,按照PetroBank地震数据命名标准和数据加载流程进行加载,多方式的下载验证。在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小学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对此也投入了大量的教师资源以及教育设施设备。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育目标逐渐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但是,还是有一些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也遇到了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术科教学,如美术课程。对此,本文结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
【摘要】“三课一体”,就是把每周的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起来。即思想品德课教给学生一个“理”,接着,围绕“理”召开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从内心去认同“理”;最后,根据“理”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全面的实践活动,加深个人体验,养成行为习惯。“三课一体”生动形象、学用结合、知行结合,使学生道德教育迅速内化,自身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