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古诗教学 情趣 智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3-02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传神的表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不少经典诗词,《池上》一诗便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生动画卷,勾勒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然而在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将凝练的古诗语言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怎样引领学生徜徉文字,体会古诗特有的节奏和神韵呢?在教学中,笔者着眼儿童的立场,努力营造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诵读、涵泳和品味中去体验诗句承载的情感、言语的魅力和丰富的意境,获得语言的滋养和情智的濡染。
一、巧设语境,让诵读字字入味
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吟诵就是理解、对话、以心契心,吟诵使诗人重新活在了我们的心上。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由诗歌呈现的表象世界逐步走进诗歌的意境、诗人的内心呢?笔者将诵读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去体味诗的节奏和味道。
课堂伊始,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读得正确通顺,字字落实;在学习生字之后,引导学生再读整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再通过师生的合作诵读,让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感训练。在赏析重点词句之后,笔者配乐范诵全诗,引导学生闭眼倾听和想象,并模仿诗人吟诵整首诗,在音乐的情境中,学生再次走进诗歌的意境;在课的末尾,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情吟诵。
师:多么可爱的小娃啊,偷偷采了莲蓬,却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诗人不禁轻声吟诵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荷塘飘香,小童无赖,此情此景,令人陶醉。诗人轻捻着胡须,笑吟吟地赞叹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在一遍遍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学生身临其境,心感其情,古诗那特有的节奏和音韵便沉淀在了他们的心间。
二、巧创意境,让意象丰满生动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古诗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这里的“形”指的就是诗的意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去捕捉和感悟诗中呈现的意象,并把这种意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一步步放大,学生就很容易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从而既得“意”又得“言”。
在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朗读诗歌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和概括脑海中勾勒的小娃形象。在引领学生斟字酌句地品味语言后,又创设了一个语境,让诗中的小娃形象在孩子们的想象与表达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灵动起来。
师: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把它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组内编一编,说一说,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生1: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这可把小胖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他蹑手蹑脚地出了家门,来到了荷花塘边。啊,一朵朵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片片荷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一个个莲蓬是那样鲜嫩诱人。他不由得舔了舔嘴唇。朝四周看了看,见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他悄悄地爬上小船,撑起竹篙向池塘中央驶去,顺手还扯了片荷叶戴在头顶上。不一会儿,他就摘下了七八个莲蓬,便心满意足地向家划去。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身后的浮萍被小船荡开,早已把他的行踪泄露了。
生2: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胖怎么也睡不着,便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门外。他看见自家的小船就停靠在荷塘边上,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便想:今天我要自己摘几个莲蓬解解馋。他跳下船,解开绳子,撑起竹篙向河中央驶去。那鲜嫩可口的莲蓬可真诱人啊!他忍不住停下船,摘下一个就剥了起来。太阳太晒了,他又随手摘下一片荷叶顶在头上。一连吃了好几个,他这才又摘了几个莲蓬慢悠悠地把船撑了回来,这是要带给好朋友小宝吃的呢。瞧他身后,小船经过的地方,浮萍正露出一条水路呢!
走进诗歌的情境,孩子们自由想象,众多的意象不断叠加和呈现,小娃丰满了,画面灵动了,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融入这种意境之后,便不知不觉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巧创情境,让诗眼启迪表达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把那些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叫作“诗眼”。抓住诗眼,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品味,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而这一两个词的解读也将成为“课眼”,串联整堂课的教学。
师: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这首诗,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觉得是“偷”。“偷”说明他是不想让家里人知道。
生2:我觉得这个“偷”和偷东西的“偷”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太小了,家里人肯定不让他一个人下河,所以他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去采白莲的。
师:真好,联系诗的情境,你把这个“偷”字理解得多么准确啊!
师:同学们,那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做过什么事呢?
生3: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巧克力,可妈妈说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不让我吃。我知道,妈妈把巧克力藏在厨房的柜子里。有一天,等妈妈睡午觉了,我就悄悄地溜出了房间,穿过客厅,来到厨房,从柜子里悄悄拿了几颗巧克力,妈妈到今天都不知道这件事呢!现在想起来,我还觉得心里又激动又紧张。
生4:有一回,妈妈出门买东西去了,表姐到我家来玩。我们就拿出了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化妆。我们把眉毛描得乌黑乌黑的,嘴唇涂得鲜红鲜红的,还试了试妈妈的裙子和皮鞋,在镜子前摆了几个造型。
生5:我还穿过爸爸的皮鞋,戴过他的眼镜儿!
……
师:是呀,这些都是咱们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表现啊!此时,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斟酌与品味中,学生品出了一个“偷”字,采莲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诗人对儿童情有独钟的喜爱也便浸润在了字里行间。至此,学生对诗中的用字之“神”也已心领神会。一个“偷”字还勾起了学生无限的回忆,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再现了“偷”的场景,分享了“偷”的乐趣,迁移了“偷”的体验,升华了“偷”的感悟。积淀在心中的“意”化作学生口头上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其实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与情景契合的意境时刻都在创造之中。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的视角,创设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韵,在揣摩中感悟语言的精准,在交流中锤炼表达的技能,实现语言、情感与智慧的共同发展。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23-02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韵律、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传神的表达。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不少经典诗词,《池上》一诗便是其中的一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用凝练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生动画卷,勾勒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然而在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将凝练的古诗语言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怎样引领学生徜徉文字,体会古诗特有的节奏和神韵呢?在教学中,笔者着眼儿童的立场,努力营造充满儿童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诵读、涵泳和品味中去体验诗句承载的情感、言语的魅力和丰富的意境,获得语言的滋养和情智的濡染。
一、巧设语境,让诵读字字入味
诵读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吟诵就是理解、对话、以心契心,吟诵使诗人重新活在了我们的心上。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由诗歌呈现的表象世界逐步走进诗歌的意境、诗人的内心呢?笔者将诵读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去体味诗的节奏和味道。
课堂伊始,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读得正确通顺,字字落实;在学习生字之后,引导学生再读整首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再通过师生的合作诵读,让学生在倾听与模仿中调整语调、语速、轻重、延音,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感训练。在赏析重点词句之后,笔者配乐范诵全诗,引导学生闭眼倾听和想象,并模仿诗人吟诵整首诗,在音乐的情境中,学生再次走进诗歌的意境;在课的末尾,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情吟诵。
师:多么可爱的小娃啊,偷偷采了莲蓬,却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踪迹,诗人不禁轻声吟诵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荷塘飘香,小童无赖,此情此景,令人陶醉。诗人轻捻着胡须,笑吟吟地赞叹道——
(生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在一遍遍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学生身临其境,心感其情,古诗那特有的节奏和音韵便沉淀在了他们的心间。
二、巧创意境,让意象丰满生动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古诗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这里的“形”指的就是诗的意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去捕捉和感悟诗中呈现的意象,并把这种意象在具体的情境中一步步放大,学生就很容易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身的语言,从而既得“意”又得“言”。
在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朗读诗歌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提炼和概括脑海中勾勒的小娃形象。在引领学生斟字酌句地品味语言后,又创设了一个语境,让诗中的小娃形象在孩子们的想象与表达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灵动起来。
师: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又生动的画面,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诗句和插图中描绘的内容,把它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组内编一编,说一说,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生1: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这可把小胖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他蹑手蹑脚地出了家门,来到了荷花塘边。啊,一朵朵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片片荷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一个个莲蓬是那样鲜嫩诱人。他不由得舔了舔嘴唇。朝四周看了看,见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他悄悄地爬上小船,撑起竹篙向池塘中央驶去,顺手还扯了片荷叶戴在头顶上。不一会儿,他就摘下了七八个莲蓬,便心满意足地向家划去。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道,身后的浮萍被小船荡开,早已把他的行踪泄露了。
生2:一个夏日的午后,大人们都午睡了,荷塘里飘来阵阵清香。小胖怎么也睡不着,便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门外。他看见自家的小船就停靠在荷塘边上,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便想:今天我要自己摘几个莲蓬解解馋。他跳下船,解开绳子,撑起竹篙向河中央驶去。那鲜嫩可口的莲蓬可真诱人啊!他忍不住停下船,摘下一个就剥了起来。太阳太晒了,他又随手摘下一片荷叶顶在头上。一连吃了好几个,他这才又摘了几个莲蓬慢悠悠地把船撑了回来,这是要带给好朋友小宝吃的呢。瞧他身后,小船经过的地方,浮萍正露出一条水路呢!
走进诗歌的情境,孩子们自由想象,众多的意象不断叠加和呈现,小娃丰满了,画面灵动了,诗人凝练的语言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这样既填补了诗中的空白,又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孩子们融入这种意境之后,便不知不觉与诗人心心相印。
三、巧创情境,让诗眼启迪表达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把那些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叫作“诗眼”。抓住诗眼,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品味,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成鲜活的形象,获得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而这一两个词的解读也将成为“课眼”,串联整堂课的教学。
师: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几乎是所有儿童共同的特征。那诗人又是怎样为我们勾勒和描摹儿童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这首诗,用笔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小娃顽皮可爱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1:我觉得是“偷”。“偷”说明他是不想让家里人知道。
生2:我觉得这个“偷”和偷东西的“偷”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太小了,家里人肯定不让他一个人下河,所以他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去采白莲的。
师:真好,联系诗的情境,你把这个“偷”字理解得多么准确啊!
师:同学们,那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瞒着大人做过什么事呢?
生3: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喜欢吃巧克力,可妈妈说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不让我吃。我知道,妈妈把巧克力藏在厨房的柜子里。有一天,等妈妈睡午觉了,我就悄悄地溜出了房间,穿过客厅,来到厨房,从柜子里悄悄拿了几颗巧克力,妈妈到今天都不知道这件事呢!现在想起来,我还觉得心里又激动又紧张。
生4:有一回,妈妈出门买东西去了,表姐到我家来玩。我们就拿出了妈妈的化妆品给自己化妆。我们把眉毛描得乌黑乌黑的,嘴唇涂得鲜红鲜红的,还试了试妈妈的裙子和皮鞋,在镜子前摆了几个造型。
生5:我还穿过爸爸的皮鞋,戴过他的眼镜儿!
……
师:是呀,这些都是咱们童年时期天真无邪的表现啊!此时,若你就是那个偷采白莲的小娃,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斟酌与品味中,学生品出了一个“偷”字,采莲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诗人对儿童情有独钟的喜爱也便浸润在了字里行间。至此,学生对诗中的用字之“神”也已心领神会。一个“偷”字还勾起了学生无限的回忆,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再现了“偷”的场景,分享了“偷”的乐趣,迁移了“偷”的体验,升华了“偷”的感悟。积淀在心中的“意”化作学生口头上生动而准确的表达。其实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与情景契合的意境时刻都在创造之中。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的视角,创设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韵,在揣摩中感悟语言的精准,在交流中锤炼表达的技能,实现语言、情感与智慧的共同发展。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