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运动不当以及创伤等均会导致其损伤。关节软骨缺乏血供,一旦损伤,很难自我修复。若不行有效治疗,将发展成为累及全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作为一种简单、微创、经济的治疗方式,相比于常规关节清理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微骨折术对于患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软骨缺损面积(限制在4 cm2以下)都有要求,并且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较为严格且时间较长的康复训练。从短期修复结果看,微骨折术预后较为良好,但由于修复组织主要为纤维软骨成分,其力学性能及抗磨损能力等均劣于透明软骨,导致长期预后存在争议。总的来说,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于年轻、软骨缺损面积较小的患者来说,是较好的修复方式,但其确切的长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旨在对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的术式、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使用316L不锈钢粉末在Q235钢板上进行了不同工艺参数的激光熔覆,并对熔覆试样进行了激光重熔和热处理,利用盲孔法对熔覆层表层及基体应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层的残余应力约为230 MPa,主要为拉应力,基体离熔覆层位置越远,残余拉应力越小。在一定范围内,随激光功率的增大,扫描速度的减小,熔覆层数的增加,熔覆层残余应力呈逐渐上升趋势。激光重熔和热处理工艺都能有效减小熔覆层的残余应力,
目的研究敲除Rab4A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4种人胃癌细胞系MGC-803、SGC-790、MKN45和AGS中的Rab4A的表达。在表达水平最高的AGS细胞中敲除Rab4A,以未转染的胃癌细胞为对照组。分别用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利用Westernblot分析调查Rab4A敲除引起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下游通路蛋白AKT和β-catenin表达量的改变。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Rab4A和mi
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胰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性,为术后早期胰瘘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
目的对比不同内脏脂肪面积(VFA)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和影响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72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61.8±10.7)岁,其中高VFA组患者54例,低VFA组患者62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比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状况、术后30d内并发症和并发症Clavien-Di
目的探讨术前梗阻对结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普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574例,其中194例发生术前肠梗阻。首先对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临床特点描述,然后对1574例结直肠癌队列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术前梗阻是否为总生存期短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梗阻和非梗阻病例进行匹配,匹配可能同时影响梗阻和预后的混杂因素,然后分析总生存期差异。结果194例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和右半分别为6
目的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采用棘突间融合撑开固定系统联合有限减压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女性22例,男性10例,患者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2.0±2.0)岁。门诊复查随访24个月。在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及24个月随访进行临床效果评估及影像学测量。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4320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4320在4种胃癌细胞株(MGC803、HS-746T、SGC7901、BGC823)中的表达情况。将携带miR-4320干扰片段的重组慢病毒和空白慢病毒感染MGC803细胞,设为si-miR-4320组和NC组。噻唑蓝比色法和Transwell小盒实验分别检测下调miR-4320后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生物信息学软件RNAhybrid预测
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
结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FEZF1-AS1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此外,FEZF1-AS1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凋亡等过程,表明FEZF1-AS1可能是一种新的重要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结肠癌治疗靶点。现就FEZF1-AS1在结肠癌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尽管随着影像学水平的进步以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传统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早期、无症状的结肠癌诊断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从中获得结直肠癌的诊疗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为人所关注。本文旨在对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