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鉴赏诗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凝炼传神,含蓄深婉,意境高远,其丰富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与诗作中的形象融为一体。中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阅历,对经典的诗作有一定的感怀,但要独自领悟诗作的意境,进而理解诗作的主旨,并对诗作正确评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正确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就很有必要。
一、依照诗歌体裁特征,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凝炼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诗人写诗是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真情加以提
炼,用最富有特征的形象来表现全体,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言近旨远,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比喻、象征是诗的华丽外衣,没有它,诗便会黯然失色。找准主体形象后,便要补出“像外之像”,这便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中学生而言,并不缺乏联想和想象能力,但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被传统的教学抑制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激发。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沿着诗歌感情的发展线索,把减少的成分添加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连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如《致橡树》一诗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了男性的阳刚美和女性的阴柔美。“铜枝铁干”与“红硕的花朵”只是橡树和木棉最体现其象征意义的特征,而非其整体形象,这就必须运用联想与想象,将它们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出现一幅画面:两棵并肩而立的大树,橡树伟岸而不傲慢,木棉略小,但潇洒自在,风姿绰约,枝头缀满火红的花朵;两棵树并肩立于山头,天气晴朗,上面是蓝天白云,整个画面背景深远而开阔。另一幅画面:攀援的凌霄花,一棵傲慢的大树,凌霄花纤弱的茎缠着大树的主干,攀援而上。通过这两幅画面的对比,主体形象便鲜活于眼前,作者清新深邃的立意便能了然了。
二、联系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赋予的深刻内涵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的经历遭遇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诗联系作者的生活有助于理解。孟子主张读书应“知人论世”,读诗亦然。比如《醉花阴》与《声声慢》虽同出自李清照之手,但由于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不同,形象所赋予的内涵也迥异。《醉花阴》是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新婚不久,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诗词唱和,生活无忧,丈夫公差在外,李清照抑郁不乐,思夫情浓,又恰逢重阳节,登高游玩时,形单影只,夜风萧瑟,秋气袭人,夜不能寐,一气呵成。主体形象“瘦黄花”便传达出了凄清无奈的相思之情,且“黄花”象征高洁,其喻人更显出人品的高洁,而一个“瘦”字既传达出“黄花”的风韵,又显现词人的精神,情与景合,产生特殊氛围,意象便在我们的心中生成。《声声慢》却是作者中年丧夫,又经受战乱折磨,流言四散,加上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愁无尽,悲难穷。春尽秋来,对景堪哀。触目所见,无处不是愁,无处不含悲。往日如“黄花”,却有知音赏识,如今花已憔悴,愁闷无寄。真如在落魄诗人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高清正苦”。写尽了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生活历程与精神风韵。这样一个身世飘泊,孀居寂寞,晚景凄凉,愁深如海,哀歌如泣的人物形象便有了深刻的内涵。可见,联系作者作品的方方面面才有利于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
三、掌握诗歌表达技法,推断意境中蕴藏的主旨
阅读诗歌要熟悉诗人常用的表达技巧。实践证明,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帮学生把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梳理,更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正确推断诗作的主旨。比如《诗经·小雅·采薇》写守边兵士的劳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美好的春风中飘荡来反衬士兵的痛苦,倍显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雪中赶路是苦,用苦景来反衬愉快心情,倍显愉快,是衬托;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再现洞庭湖的浩渺无边,正含着自己漂泊无归的感受情感在内,情藏景物中,是情景相生;再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蝉饮露水,在高树上叫,所以声音传得远。作者的思想没有说出,只是从咏蝉中透露出来。“居高”的“高”有两方面,一方面跟“饮清露”联系,一方面跟疏桐联系。露是清的,桐是高洁的,古代本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所以这个“高”不光是地位高,还要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丑陋,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声音的影响才大。此诗为托物言志。除此之外,表达技巧还有勾勒、比兴寄托、白描、用事、点染、铺叙等,在教学中若能使学生熟悉常见的技法,阅读鉴赏诗歌就更容易“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了。
四、品读诗歌妙语佳句,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少诗句脍炙人口,千年流传而不衰,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诗句用词精当,意境优美,上口好记,便于传诵,可谓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背诵默写,还要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咀嚼领会其魅力何在。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写春景,杏花早春开放,可谓选材典型,一个“闹”字,把静态写活了,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显得生动,唤起人们许多联想,风和日丽,杏花含苞争放,清香四溢,万物萌发,生机盎然,可目可鼻可心,作者欣喜情感也自然流露。赏析诗语妙句,从诵读到意会言传,只要勤思善做,诗歌鉴赏就会有所收获。
一、依照诗歌体裁特征,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凝炼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诗人写诗是把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真情加以提
炼,用最富有特征的形象来表现全体,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言近旨远,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比喻、象征是诗的华丽外衣,没有它,诗便会黯然失色。找准主体形象后,便要补出“像外之像”,这便需要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
对中学生而言,并不缺乏联想和想象能力,但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被传统的教学抑制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激发。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沿着诗歌感情的发展线索,把减少的成分添加起来,把隐含的意义揭示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连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如《致橡树》一诗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了男性的阳刚美和女性的阴柔美。“铜枝铁干”与“红硕的花朵”只是橡树和木棉最体现其象征意义的特征,而非其整体形象,这就必须运用联想与想象,将它们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出现一幅画面:两棵并肩而立的大树,橡树伟岸而不傲慢,木棉略小,但潇洒自在,风姿绰约,枝头缀满火红的花朵;两棵树并肩立于山头,天气晴朗,上面是蓝天白云,整个画面背景深远而开阔。另一幅画面:攀援的凌霄花,一棵傲慢的大树,凌霄花纤弱的茎缠着大树的主干,攀援而上。通过这两幅画面的对比,主体形象便鲜活于眼前,作者清新深邃的立意便能了然了。
二、联系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赋予的深刻内涵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的经历遭遇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诗联系作者的生活有助于理解。孟子主张读书应“知人论世”,读诗亦然。比如《醉花阴》与《声声慢》虽同出自李清照之手,但由于作者创作时的背景不同,形象所赋予的内涵也迥异。《醉花阴》是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新婚不久,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诗词唱和,生活无忧,丈夫公差在外,李清照抑郁不乐,思夫情浓,又恰逢重阳节,登高游玩时,形单影只,夜风萧瑟,秋气袭人,夜不能寐,一气呵成。主体形象“瘦黄花”便传达出了凄清无奈的相思之情,且“黄花”象征高洁,其喻人更显出人品的高洁,而一个“瘦”字既传达出“黄花”的风韵,又显现词人的精神,情与景合,产生特殊氛围,意象便在我们的心中生成。《声声慢》却是作者中年丧夫,又经受战乱折磨,流言四散,加上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愁无尽,悲难穷。春尽秋来,对景堪哀。触目所见,无处不是愁,无处不含悲。往日如“黄花”,却有知音赏识,如今花已憔悴,愁闷无寄。真如在落魄诗人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高清正苦”。写尽了一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生活历程与精神风韵。这样一个身世飘泊,孀居寂寞,晚景凄凉,愁深如海,哀歌如泣的人物形象便有了深刻的内涵。可见,联系作者作品的方方面面才有利于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
三、掌握诗歌表达技法,推断意境中蕴藏的主旨
阅读诗歌要熟悉诗人常用的表达技巧。实践证明,在阅读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帮学生把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梳理,更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正确推断诗作的主旨。比如《诗经·小雅·采薇》写守边兵士的劳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在美好的春风中飘荡来反衬士兵的痛苦,倍显愁苦;“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雪中赶路是苦,用苦景来反衬愉快心情,倍显愉快,是衬托;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再现洞庭湖的浩渺无边,正含着自己漂泊无归的感受情感在内,情藏景物中,是情景相生;再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蝉饮露水,在高树上叫,所以声音传得远。作者的思想没有说出,只是从咏蝉中透露出来。“居高”的“高”有两方面,一方面跟“饮清露”联系,一方面跟疏桐联系。露是清的,桐是高洁的,古代本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所以这个“高”不光是地位高,还要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丑陋,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声音的影响才大。此诗为托物言志。除此之外,表达技巧还有勾勒、比兴寄托、白描、用事、点染、铺叙等,在教学中若能使学生熟悉常见的技法,阅读鉴赏诗歌就更容易“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了。
四、品读诗歌妙语佳句,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少诗句脍炙人口,千年流传而不衰,是学习语言的范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诗句用词精当,意境优美,上口好记,便于传诵,可谓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背诵默写,还要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咀嚼领会其魅力何在。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写春景,杏花早春开放,可谓选材典型,一个“闹”字,把静态写活了,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显得生动,唤起人们许多联想,风和日丽,杏花含苞争放,清香四溢,万物萌发,生机盎然,可目可鼻可心,作者欣喜情感也自然流露。赏析诗语妙句,从诵读到意会言传,只要勤思善做,诗歌鉴赏就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