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5月16日20时,四川省抗震救灾一线医务人员共计3.4万人,收治伤员116460人。
截至5月17日零时,四川省各灾区血站血液库存总量为316.84万毫升,未出现供血紧张状况。
一场特大地震,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流逝的分分秒秒,都是对生命最严峻的考验。
救人要紧!行动起来,奔赴一线!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也打响了与死神抗争的战斗。
医疗队奔赴灾区
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内的医疗队伍首先行动起来。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卫生厅火速派出首批28支、90余人的医疗、疾控队伍和28台救护车,紧急奔赴汶川、都江堰、什邡、绵竹、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同时,成都、德阳、绵阳等市迅速做好后续增援准备。四川省内所有医疗机构全部开放,建立“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从省内外抽调的521名医疗骨干组建了3个急救站,在安县、绵竹市和都江堰市就近就地及时救治伤员。
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的医疗救援队伍,从12日地震当天,从四面八方向四川驰来。
12日晚,由武警总医院22名医护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乘专机由北京启程赶往灾区。
13日上午,海军总医院47名专业医疗救护人员,也从北京飞赴四川。
13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组织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河北省红十字会、安徽省红十字会等救援队,起程赶赴灾区。
14日,同样经历过大地震之痛的唐山市首批医疗救护队共38名医护人员抵达成都。当天,湖南省组织了128名医疗救援队员和50辆救护车;江西省组织了5支应急医疗队;河南省组织了6支医疗队、108名医护人员……
15日、16日、17日,更多的白衣战士,源源不断地奔赴灾区。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16日20时,四川省内参加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治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共计3.4万人,出动急救车辆12867台次。四川省内各类医院已收治伤员116460人,其中重伤员15858人。
废墟就是手术台
早一秒抢救,就多一份生的希望;晚一秒抢救,就多一份死的危险。
地震发生15分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应急预案,6000名医护人员全部取消休息、休假;两小时后,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由该院外科、骨科等医疗人员组成的第一支医疗救护队,奔赴北川县,以“战斗”状态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國际护士节”。
5月14日17时,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一进入汶川县映秀镇,就昼夜不停地抢救伤员。满目疮痍的镇上,根本没有条件搭建手术台,医生们就在废墟上做手术,在数次强烈余震中,24小时内救治伤员超过300人。
5月14日21时,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急救队抢先乘上第二艘进入映秀镇的冲锋舟,他们的任务是到映秀镇铝厂抢救伤员。到达现场后,医生们立即投入抢救工作。不知不觉中,10个小时过去了,10位医生喝完了仅有的两瓶矿泉水。当时,映秀还是一座孤镇,没有及时的物资补给,铝厂幸存的人们用仅存的大米熬了一锅稀饭,哭着请求医生们喝上一口,但医生们谁也不肯喝。
5月15日上午,安县人民公园临时医疗点,安县中医院副院长向维民的声音完全嘶哑。地震以来,他和全院医护人员都住在这个医疗点。除了民政部门提供的4顶帐篷外,他们征用了公园里的露天茶座,搭起简易帐篷,当天晚上就做了30多台手术,救治了140名伤病员,还接生了一名新生儿。“医生的职责就是救人,累点没关系。”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红雨说出了医护人员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