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呼唤着中国公民社会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大地震,也在国内的微博上引发“地震”,在热议中我欣然看到中国公民社会的觉醒。下面是被疯转的帖子,转的次数都在几万次,甚至十万次以上。
  “潇湘晨报曹凌曦正在东京学习,他记录下了亲身经历,地震强度变大后,老师命令我们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我们正中问。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
  “朋友在日本发的‘围脖’: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些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他妈的,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还有博友赞叹日本灾民避难时有秩序地坐在楼梯两侧,留下中间走道,不妨碍别人上下。
  网友们最大的感慨是:为什么没有政府出面指挥,日本民众可以自组织,自管理,如此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有一些人看到日本死了人大声叫好,立刻也引发博友挞伐,比如凤凰卫视驻日记者李淼写道:“一些网友对日本地震的反应真让人痛心。汶川地震,很多日本普通老百姓在街头组织捐款,餐馆、24小时店,随处都有捐款箱。日本救援队为尽快出发(要等中方说yes),在成田机场整整一晚待命;除政府外,各党也各尽所能,自民党包机向成都运送物资,作为惟一一个同行采访的中国记者,我可以证实。”
  我们欣喜看到,多数网友走出了集体主义式的敌我仇恨,而以人道、人权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公民意识的基础,一群总以敌我矛盾看待问题的人是无法组成公民社会的,他们一自我组织就会和其他组织打起来,如何产生秩序?公民必须以和平、宽恕与博爱的精神看待别人的灾难,这不止是普世的人道原则,也是中国“不忍人之心”的传统美德。当然宽容不表示忘却,在日本不能正视他们为亚洲人民带来的灾难前,我们要继续向他们呼吁,因为忘记人道灾难会是日本自己下一个悲剧的伏笔,也会变成我们自己的危机。我们宽恕却不能忘却。
  有些网友把我们今日的不足归因于民族性,这又扯得太远了。公民意识的产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教育,都需要时间,今天我们对国内社会的诸多批评是需要的,但千万不要悲观,更不要妄自菲薄。台湾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才见到公民社会的雏型。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1991年我解严后第一次回台湾,妈妈告诉我,她在台北市住不下去了,因为之前台北一年可以有两千多场抗议示威,示威群众不管人多人少都像暴民一样,常冲击这、冲击那好多次还把占铁路,搞得南北交通全断。
  之后社会的乱象成为我对1990年代台湾最深的印象。一次我家门口的马路上停了一个醉汉的车,停在路中央,来了两辆警车五六个警察,竟然花了半个小时也无法把车移走。那时威权统治结束,警察声望又低,所以才懦弱到该执法的时候都不敢执法。
  还有一次,又是一辆子把朋友家的巷道出口把占了,久久警察不来管(或是来了不敢管,车主人不在,你移他车,他刁民,可能会说车子里的钞票被警察拿了,闹成大新闻),结果暴民管,过不去的车子,就拿了拐杖锁敲车,我一顿饭吃回来,车子几乎成了废铁。
  最后老百姓自己受不了自己,社会产生了公民自觉运动,全台出现九千多个社区营造实例,人民自组织起来经营自己的邻里社区,共造美好家园。社会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参与各式各样公共事务治理,慈善团体更空前活跃,分担了大量的社会福利工作。知识分子更没闲着,不但在舆论阵地上大声呼唤公民道德与公民责任,还身体力行地参与社区营造与民间团体,据非正式统计,九二一大地震之后有两千多位教授下到灾区作志愿活动。
  2006年我讶异地看到二十年的教育与训练,台湾公民社会渐趋成熟了,百万红杉军包围陈水扁时,却没起冲突暴动,走了后,也是地上垃圾捡走,保持干干净净。
  对日本大灾后秩序井然的激赏无关哈日仇日,而是我们社会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能够向我们很不喜欢的一个社会学习我们需要的东西。每一个转型成功成为发达经济体的社会都会要走过这个学习过程,所有东亚儒家文化的国家或地区也都走过来了,我们今日正走上这个历程,无需自贬,也不能悲观。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新的计划,而不能老做同样的事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其潜台词就是——你的脑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定型”了,而且它以后也不會改变了。可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挑战了这一“共识”。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迈克尔·梅尔泽尼奇等研究人员经过实验认为,大脑所具有的改变能力——它的“可塑性”——是终身的。梅尔泽尼奇不仅是个一流的神经学家,也是一个企业家,已经创立了两家公司
期刊
客户越早认同新的品牌,自尊心修复得就越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复”前品牌的欲望就会消失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抛弃自己最爱的品牌就像一场痛苦的分手。当品牌被抛弃,公司失去的,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份收入。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爱得越深,在放弃时,可能也会“伤”得越深。这就是为何,在网络论坛上,会经常出现差评和投诉的原因之一。例如,“我以前非常喜欢x,让我告诉你们,我为什么再也不会
期刊
罗莎贝丝·坎特是具有世界级声望的女性管理学家。她从社会学入手研究管理学,靠一部《公司男女》轰动学界,对公司管理和企业的社会关系给出了学术上的新解释,由此展开了她对组织变革理论的研究。她的《变革大师》,在对官僚制的批判上独树一帜,对组织与人性的关系分析,超越了阿吉里斯的《个性与组织》中提出的冲突学说,体现了理性追求与人性诉求之间的平衡。她的《当巨人学习跳舞》,提出了重构组织和管理体制的思想理念和实现
期刊
1988年,张永舵筹借了7000元钱,在威海市区的古寨路建了一个30多平方米的平房,开起了“净雅饭庄”。历经22年,净雅已经发展成为总营业面积9万平方米、员工近4000人、总资产达18亿的大型餐饮集团。  从2009年起,净雅实现正餐的扩张,在北京及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临沂、烟台、潍坊等城市实现连锁,力争用5年时间把版图拓展到50家直营连锁店。  中餐想做大,除了确定经营思路,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
期刊
我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  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  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  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  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  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  我拒绝用刺激来换取施舍;  我宁愿向生活挑战,而不愿过有保证的生活;  宁愿要达到目的时的激动,而不愿要乌托邦式毫无生气的平静。  我
期刊
  
期刊
如果女性希望在企业管理层面获得成功,那么,她们可以从自我管控能力方面入手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奥利维亚-奥尼尔和查尔斯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商业世界中,女性比男性更积极、自信,而且显示出了更大的野心。而女性显现出这些特质的前提是,她们一定要具有同男性一样的自我管控能力。当她们有了同男性相同的管控能力后,可以获得比男性和没有展现出这种特质的女性,更多的晋升机会,最终就会更积极自信的应对商业世界的种种问
期刊
“女子无才便是德”越来越成为一句古语。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女性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人员悄然崛起,已成为商界的一股清新力量。习惯了由男性主宰的商界是否应该对女性敞开怀抱?女性的参与是否能为企业增加价值?性别的独特性是否能够成为一种优势而使女性管理者更好地进行企业决策与管理?根据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考察,我们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案。不管理性分析的结果如何,趋势已不容阻挡。    支撑半边天的女性力量    
期刊
周学熙(1866年~1947年)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其父周馥在咸丰末年为躲避太平天国战乱来到省城安庆,先鬻字为生,后投入淮军,很快被李鸿章发现,成为其心腹幕僚,随着李鸿章的发迹,周馥的官也越做越大,从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一直做到两广总督。周学熙16岁考中秀才,28岁中举,受维新思想影响,周学熙决心放弃举业,投身实业,在周馥的支持下,他于1897年进入了河北开平矿务局,负责在上海推销
期刊
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局性的,只要符合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需要的资源能力又能够获取到的话,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因此,从点、线、面到体,商业模式创新都有用武之地。    点:从商业模式的某一个要素出发    从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出发,都有可能创新商业模式。    范例:远大中央空调的盈利模式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