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青年发展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N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内在联结,彰显了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高度一致,也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文化发展的集中反映。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梦的内涵作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诠释,对实现中国梦与中国青年运动、当代青年发展的关系作了更清晰、更深刻的阐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观的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一贯态度,也反映了党对新时期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的新思考新要求。探讨中国梦与青年发展这一主题,既是对中国梦理论内涵全新视角的认知,也是对中国梦价值意蕴多重维度的审视,对于用中国梦团结青年、引领青年、指导青年、服务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维度: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从宏大而深远的历史视域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目标。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砥砺迸发、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发出了无数青年上下求索、振兴中华的青春热情。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的历史看,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走在时代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百年追寻强国之梦道路上的中坚力量。
  在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追梦历程中,青年是率先觉醒、救亡图存的探索者,是奋不顾身、抛洒热血的冲锋者。从“戊戌六君子”的血洒变法之道,到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一大批有志青年为民主共和慷慨赴死,再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壮烈牺牲,无不浸染着近代以来一代代热血青年的青春梦。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率先走向街头,掀起了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揭开了青春中国的崭新一页,为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还是爱国青年和进步学生,毅然发起了震撼人心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解放战争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依然是凝结着千千万万青年的鲜血和生命。革命战争年代300多万先烈英勇牺牲,其中大多数是青年人。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最具牺牲精神和震撼人心的篇章都是由一代代青年所写就。
  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进程中,一代代青年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最富朝气、值得信赖的生力军,是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把青春献给党、献给祖国,向困难进军、向荒野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实现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有鄱阳湖畔垦荒建设共青城的上海知识青年,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伟大战士雷锋,有为“两弹一星”事业无私奉献的青年才俊邓稼先、朱光亚……他们用爱国热情和担当精神在共和国的建设史册上留下了气势磅礴的青春乐章。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拼搏进取、扎实工作,青年志愿者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飘扬在最需要的地方,广大青年在经济领域、科技战线大展身手,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新创造、甘于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考验面前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支最为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性的力量,蕴含着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强劲能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青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群体,也是大有可为的中坚力量。青年树立共同理想,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青年坚持共同奋斗,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获得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目标维度:实现中国梦是青年发展的最好舞台
  中国梦所体现的发展目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级递进、逐层提升的过程。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清晰可见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二者只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关键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对于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而言,以“两个一百年”目标为阶段性标志的中国梦具有更為特殊的目标指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既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青年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好舞台。
  从时间上看,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这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良好条件与广阔舞台。当前,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还有七八年时间,这段时期既是中国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和黄金期。在此期间,绝大多数当代青年集中面临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课题,将完成学业,踏入社会,走向职场,组建家庭,也将步入三十而立这个精力最为充沛、行动效率最高、创造力最强的人生高峰期。可以说,当代青年书写出彩人生的过程与实现民族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过程同步,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并进,当代青年是责无旁贷的中坚力量。第二个百年目标将实现于40年之内的本世纪中叶,40年的历程,正好是当代青年由青年步入中年的时期,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再次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过程同步。人生能有两次与国家、民族的重大飞跃同频共振,这在时间上或许是幸运和偶然,在实践中则意味着必然的责任与神圣的使命。
  从条件上看,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必然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推动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带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将为当代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当代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当代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当代青年青春圆梦有了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中学毕业能上大学的不到10%。现在近30%的适龄青年可以上大学,超过2/3的高中毕业生能上大学。以前出国留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现在每年出国留学的人达30多万。当代青年在接受更多现代教育、接触更多新生事物的同时,也具备了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拥有了更多元的发展舞台。当代青年既是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也是中国梦实现后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中国梦给了当代青年梦想成真的机会、人生出彩的机会、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为广大青年的成长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舞台。   价值维度:中国梦指引青年成长成才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青年总是鲜明地表现出正在发育成长中的自然人与社会性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人的两种特点。一方面,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青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分辨能力弱,表现出“可塑性”和“未来性”的特点。因此,青年要想实现社会融入、自我发展,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需要强大的动力支撑,也需要坚实的现实根基。作为与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目标合拍同行的当代青年,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主动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并以中国梦指引自身的成长成才之路。
  中国梦构建了一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理想与家国天下始终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家国情怀,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家国社稷之间,都体现了一种共同体价值观。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这种共同体价值观的具体写照。梦的底色是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梦的不同色彩。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正是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我们世世代代延续的这种“共同体价值观”。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强调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这种价值观认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国家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国家、家庭、个人在价值序列上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个人存在的价值通过家国共同体方才得到真正实现,家国共同体的价值是所有个人追求的最大目标。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单纯的奋斗目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是汇聚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与美好愿景的共同意志,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是引领和激发所有中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之奋斗的共同价值观。
  中国梦指引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努力方向,前进就有了强大动力。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未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行程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类不仅仅需要理想,而且需要在众多理想中选择科学的理想来为人生导航定向;人们不仅仅需要个体理想,而且需要在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统一中选择个体理想并以此保证其现实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阐述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蕴含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崛起等丰富内容,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同时,从话语体系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换,把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这个170多年来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清晰、简洁、明确地表达出来。这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与此同时,国内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扑面而来,加之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博兴,既使得当代青年挣脱了思想的束缚,又使他们失去了精神的支撑、理想的指引,导致一部分青年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中国梦是承接历史、深入思考现实和未来提出来的,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之中,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内涵,为当代青年选择和树立人生理想提供了社会基础、现实规定;所坚持的中国道路、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凝聚的中国力量,为面向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内容;所具有的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为青年选择和树立个体理想指明了方向和参照,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勇担责任的群体自觉和个体意识。
  中国梦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人生动力。在物理世界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受到外力的作用。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人生状态的改变同样需要有强大的人生动力作为支撑。中国梦作为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能够为当代青年发展提供超越物质刺激的动力。
  开放变革的中国也是社会转型分化的中国。在社会转型分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阶层、群体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的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把个人发展的梦想指向与民族复兴的梦想指向有机统一起来,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大大小小五彩缤纷的个人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愿景,为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每个中国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的过程,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个体提供各种机会和奋斗目标的过程。
  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日益凸显,渴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发展。“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等宏观语境表明了国家不仅重视共同体价值观,而且在此前提下更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倾向日益浓厚,这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引导当代青年走出人生焦虑困境和现实功利主义,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个人梦”汇入“中国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发展是亿万青年的基本权利和共同诉求,中国梦的提出为青年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开辟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国梦的青年向度必将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拓展,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国梦进程的作用也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凸显。相信当代青年一定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魏晔玲
其他文献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书富有哲理的论述和创新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对北京发展的指示精神也是一致的,有着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和求实作风。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是摆脱思想贫困的首要要求。细读《摆脱贫困》可以看出,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
期刊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中国梦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中国梦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宣传教育,应该说中国梦已深入国人之心,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广泛
期刊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光华先生多年以来淡泊明志,抱朴守拙,故而观其画祥和圆融,光华清幽;识其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这幅《暖气浮春》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于先生笔墨结构与布局章法的大家风范。画中点线的位置与方向、墨色的浓淡与干湿、空间的大小与虚实、笔势的起承与转合、主体的凸显与呼应都有其法度,因而整个画面丰茂润泽,气韵生动。紫藤线条虽内涵筋骨,气势雄健,但走笔神闲气定,游刃有余;紫藤上
期刊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寻求人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批判的武器”是从理论层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对人的束缚与压迫;“武器的批判”是从实践层面阐释了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深入理解《导言》意旨,对全面认识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01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  “就德国来说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走什么样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唯一正确抉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永不动摇信仰”这条红线。他多次郑重告诫全党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系列重要观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体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是我们党动员、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鸦片战争1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三个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三个自信”解读了历史、透析了现在、昭示了未来。我们要科学地理解和坚持“三个自信”。  历史的观
期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报告阐明了三者的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之相对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归结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贯穿其中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理论以及所确立的制度
期刊
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确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社会建设理论是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