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留客

来源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⑤诸茬⑥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
  ③髲:假发。
  ④斫:用刀斧砍。
  ⑤剉:同“挫”,割。
  ⑥茬:草垫。
  【思考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同郡范逵素知名。
  (2)悉割半为薪。
  (3)明旦去。
  (4)侃犹不返。
  2.翻译下列句子。
  (1)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2)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路已远,君宜还。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其他文献
旧时,有些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习惯用别号。因而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朋友之间口头称呼只用号,书面称呼只用字,而不称名道姓。别号不像名和字一样受到家族行辈的限制,字数多少不拘,因而能够比较自由地反映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早在晋代即有少数文人雅士自取别号,唐宋时别号逐渐流行,到了明清则几乎人人都有别号。至今,有的文人仍有用别号的习惯,有的人别号多达几个、十几个,如明末清初学者傅山,有公它、真山、浊翁、石人、
期刊
周芷若在高塔内答应师父从此担当峨嵋派重任的遗愿,此后便为此变得心狠手辣,整个人的灵魂极度扭曲,非但没有振兴峨嵋,反而把自己的青春浪费在了“担当”二字之中。岳不群担当起华山派的一切之后,总想一鸣惊人,光复华山,却因急功近利而修炼辟邪剑谱,不但英名丧尽,华山派也从此衰落。  金庸先生似乎对“担当”二字很是看重,除非天时地利人和,很少有人漂亮地“担当”,倒是有不少像《鹿鼎记》中的郑克爽,《天龙八部》中的
期刊
?真题呈现  族群,人群,群体,群的形态丰富多彩。群的便捷,群的力量,群的适应,群的挑战无处不在。微信平台可以汇聚一群相距遥远的亲戚;校本课程可以召集一群兴趣相近的同学;大自然更能轻松招引一群热爱阳光的旅友……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融入群的洪流。  以“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津 
期刊
古代有关道路的名称要比今天多。《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所谓达即通,一达指没有岔道,三达指丁字形街,四达是两路十字交叉。诸如此类。  一般来说,道、路为通名,凡人、车常走的地方都叫道或路,比较宽阔的叫康、庄(康、庄都有大的意思),岔路多的叫衢、逵。此外,还有一些道路的名称。  径,是指小
期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词的作者是 朝的 。  2.下面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当歌的情景,作者回忆旧时与同僚一边饮酒一边填新词供人演唱的游乐生活。  B.“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夕阳西下而生发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和希望其重现
期刊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客居异乡的孤寂之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首联以景托情,描写灞原上空萧索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
期刊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  ①辋川:地名。  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思考练习】  1.下列诗句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本诗相同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期刊
【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一只孤雁,看似并无深意,但是一联系写作背景我们就会发现此诗寄蕴颇深。这首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和“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
期刊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①。肩负以行, 途中凡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③有弟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选自《聊斋志异》)
期刊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  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