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我国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教学方式,从而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保证学生能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专业链式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立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在于培养既有较高的综合理论水平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有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的人才,是本科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与中职的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中国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是高职国贸专业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外贸岗位群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其中围绕企业对外贸类人才的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如:有些是“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有些为纯粹的“技能培训型”课程体系、有些各课程间自成体系,忽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造成课程分割和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瓶颈”之一。
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培养目标构建专业链式课程体系为了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适应我院学分制建设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我们构建了一系列体系。
1.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模块、专业群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及公共选修课模块(见图5)。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人文知识与综合素质课程,是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设置,由学院统一安排,每位学生必须修读,比如思想政治课、大学人文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社会实践等;专业群必修课模块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特点,设置一些经济学或管理学入门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前续课程,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电子商务概论等;专业方向课模块则主要是针对培养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核心技能而设置的对应课程,专业群必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由专业教研室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拓展专业领域、增强专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或讲座,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内容,由学院统一安排,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的选择修读规定学分。
2.专业课链式设计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的实现途径。按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原则,我们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200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对应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链式专业课体系。(见图6)
结语
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除此之外,必须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等内容的配套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1).
[2]周惠娟,田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之我见[J].消费导刊,2007,(5).
[3]刘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作者简介:
贺映辉(1975—),女,湖南双峰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肖明(1974—),男,湖南浏阳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专业链式课程体系
问题的提出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为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立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在于培养既有较高的综合理论水平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又有较高的岗位操作技能的人才,是本科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与中职的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中国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是高职国贸专业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现在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外贸岗位群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其中围绕企业对外贸类人才的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目前,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还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如:有些是“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有些为纯粹的“技能培训型”课程体系、有些各课程间自成体系,忽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造成课程分割和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的“瓶颈”之一。

基于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培养目标构建专业链式课程体系为了达到以上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适应我院学分制建设的要求,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我们构建了一系列体系。
1.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模块、专业群必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及公共选修课模块(见图5)。其中公共必修课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人文知识与综合素质课程,是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设置,由学院统一安排,每位学生必须修读,比如思想政治课、大学人文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社会实践等;专业群必修课模块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特点,设置一些经济学或管理学入门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前续课程,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电子商务概论等;专业方向课模块则主要是针对培养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核心技能而设置的对应课程,专业群必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由专业教研室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开设;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拓展专业领域、增强专业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或讲座,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内容,由学院统一安排,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的选择修读规定学分。
2.专业课链式设计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的实现途径。按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原则,我们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2007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对应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链式专业课体系。(见图6)
结语
按照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除此之外,必须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等内容的配套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核心与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曹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1).
[2]周惠娟,田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创新之我见[J].消费导刊,2007,(5).
[3]刘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作者简介:
贺映辉(1975—),女,湖南双峰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肖明(1974—),男,湖南浏阳人,硕士,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