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俭是违礼行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ye5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俭”作为一种生活理念和优秀美德,既出现在《论语》中,“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也出现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见,俭早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一种通识。《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一曾将勤、俭约、俭啬归为一门。然而《太平御览》俭约类在取材上涉及的先秦文献仅包括《尚书》《礼记》《左传》《公羊传》《论语》,却忽略了《国语》对“俭”的论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国语》中“俭”文化的基本内涵


  《国语》共有四条材料直接涉及俭,分别为《鲁语上·匠师庆谏庄公丹楹桷》《周语中·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周语下·晋羊舌肸聘于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楚语上·申叔時论傅太子之道》。统观这四条文献,前三条中的“俭”基本内涵是生活节俭,《楚语》中的“俭”是“恭俭”之意。
  “俭”最为通行的含义是对节俭,是对物质财富的珍惜和充分利用。这种对物质财富的珍惜,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上古,就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国语》基本切入点是“俭”是一种美德。看一个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是否节俭,是判断其政治素质和政治前途的基本标准。曾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是短缺经济下的产物,儒家之礼的核心是物质财富和政治权力的分配原则。
  刘康公聘于鲁,季文子、孟献子皆俭,故刘康公断定两家皆能长处鲁,也就是能够长久地在鲁国执掌大权。晋羊舌肸聘于周论单靖公敬俭让,从而断定单子能够保证周朝的再度兴盛。这是两起发生在外交场合的事情,节俭就成了判断一个国家、王朝能否兴盛的标准之一,也成了判断政治家能否長期执政的标准之一。
  《国语》行文,“俭”往往与“敬”联系在一起。“俭”如果只是停留在节约财富上,那只是达成了初步标准,“俭”在《国语》中之所以被值得肯定,主要是因为在“俭”的同时还做到了“中礼”。《诗经·魏风》就有不少讽刺国君“俭”而不中礼的诗歌。可见,“俭”是否得体,最终的判断标准是是否中礼,而对“礼”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敬”。在这种情况下,“俭”就超越了单纯的节约物质财富,而进入了“礼”的层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俭才成为一种美德。所以到了《楚语》中的“俭”就明白地与“恭”字搭配,成为了“恭俭”。

“俭”文化的特征


  《国语》保存了不少上古的史料,据此可以判断中国“俭”文化的历史特征。总体而言,“俭”的基本特征有二。
  首先,中国的俭文化起源早、影响范围大,影响时间久远。
  根据文献记载及邵炳军先生研究,这四件事情分别发生于公元前670年、前613年-前591年之间、前599年、前550-524之间;但俭文化的提出要远远早于此,因为匠师庆之语来自古圣先王、刘康公之语来自于古语、羊舌肸所引之语来自史佚。前两者无具体的时间考证,唯史佚尚有文献可征。史佚是周武王时代的太史,对后世尤其是春秋文化的影响较大。《左传》曾六次提及史佚,分别为鲁文公十五年鲁叔彭生引史佚语论待亲之礼,鲁宣公十二年君子引史佚语论怙乱,鲁成公四年鲁季孙行父引史佚语劝谏鲁宣公,鲁僖公十五年秦公孙枝引史佚语论重怒陵人,鲁襄公十四年晋中行偃引史佚语劝谏晋君,鲁昭公元年秦公子鍼引史佚语论主客齿而不敬。1935年章太炎讲授诸子学时称:“墨家以《尹佚》二篇开端,尹佚即史佚也。”《尚书》载:“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筴祝。”如此看来,俭文化至迟到西周开国初期就被史佚提出并加以强调了。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到晋羊舌肸聘于周的大致年代,俭文化至少已经盛行500年了。
  从影响范围看,刘康公为周王室卿士,鲁匠师为鲁国掌匠大夫,申叔时为楚大夫,叔向为晋国上大夫。这些贵族分布于周王朝与鲁、楚、晋三国之间,其中楚国更是南方诸侯国的代表,这表明俭已是春秋时期的主流思想。这些周代贵族有崇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应当不会有衣食之虞,但他们都极力推崇俭文化,这也显示了俭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其次,俭是周礼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
  周公辅成王,制礼乐,颂声起,代表了西周初期的第一批思想家所达到了思想高度。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史佚在思想史上的价值,《尚书·周书·洛诰》中的“逸祝册”的价值。宋代黄度将逸认定为史逸,“王命作册也。命史逸作之,书于册”,史逸也就是史佚。《大戴礼记》记载,史佚与周公旦、召公奭、太公尚并称为西周四圣。《国语》中叔向所引“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就来自史佚。叔向接着称:
  单子之贶我,礼也,皆有焉。夫宫室不崇,器无彤镂,俭也;身耸除洁,外内齐给,敬也;宴好享赐,不逾其上,让也;宾之礼事,放上而动,咨也。
  “礼也,皆有也”指单公待我以礼,这些都做到了,可见敬、俭、让、咨都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俭”是周礼的组成部分,不俭就成了违礼行为,就会受到批评。匠师庆批评鲁庄公未能效仿鲁国前代君主,“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公元前599年刘康公聘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周定王问鲁大夫孰贤,对曰:“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俭的首要价值就在于“俭所以足用也”。
  “俭”的表层意义是对物质的珍惜,深层含义则是约束不放纵,从而成为楚国青年贵族的必修课程。楚国申叔时论教育太子时也提到:“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恭俭何以能够引导出孝来?朱熹称:“恭俭所以事亲”,事亲之学实为孝敬之学。中国思想在孝敬老人方面,孝与敬并重,孔子更提出了“色养”的要求。这对于做子女的而言,的确需要一番长时间的培养才能修成这种品质。
  无论是对物质财富的节用省俭,还是升华为对自身的约束不放纵,《国语》都给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时刻提醒着俭的重要性,俭就可以善终,不俭就不会善终。那么,《国语》此论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与《国语》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论证逻辑相关。

“俭”以书贵,亦为古训


  “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若非经过《国语》的郑重讲述,其中的道理似乎显得略有浮泛。现在通过《国语》传递给读者,那么“俭”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说到底,这与《国语》这部经典的地位和论证逻辑密切相关。
  首先,《国语》是准儒家经典,在思想史上,《国语》可以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相提并论。《四库全书总目》曾称儒家经典“如日中天”,其中记载的道理不容置疑。《国语》就曾经非常接近儒家经书的边缘,因为《国语》所探讨的话题,往往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不谋而合。
  从四者经常记载相同的事件,就能看出这一点。刘康公引古语论鲁之大夫,此事还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鲁宣公十年》记载稍略:“秋,刘康公来报聘。”《公羊传》:“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王季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王季子何?贵也。其贵奈何?母弟也。”《谷梁传》:“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聘,问也。”《公羊传》《谷梁传》站在周王室的立场上对刘康公提出了赞扬。陆九渊则对鲁国提出了批评:
  宣公即位十年屡朝于齐,而未尝一朝于周。能奔诸侯之丧,而不能奔天王之丧。能使其贵卿会齐侯之葬,而不能使人会天王之葬。如是而天王犹使王季子来聘,则冠履倒置,君臣之伦汨丧殆尽矣!
  可见,鲁国对周王室已大不敬矣。即便如此,刘康公仍然表现出来对鲁国的极大尊重,并且其对鲁国大夫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
  其次,《国语》的某些论述屡屡被后世学者加以强调和重视,也能说明《国语》在思想史上有较高的价值。楚国大夫申叔时曾详细阐述了太子教育思想,邵炳军先生称:
  此论為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对教学内容、手段、目的等教育理论最早进行全面而系统阐述之文,其教育理论上承西周初期之周公旦,下启春秋后期之少正卯、邓析、王駘、孔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之影响。
  就此思想在古代社会的传承而言,战国孟子将恭俭一分为二,并分别诠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汉代贾谊《新书》照录此文,南宋理学家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八《学礼十三·保傅》也是全文照录。“恭俭”是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恭俭”在宋元明清已经成为皇帝基本修养的代名词。
  《国语》内容要么与《春秋三传》可以相互参证,要么被后代学者重新编辑,成为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怪乎段玉裁主张要将《国语》列入经部,而实际上在《汉志》和《隋志》中,《国语》的确拥有这样的学术地位。可见,虽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国语》虽然无经学之名,却有经学之实,而在古代学者的心目中,经学自然就是天经地义之学。俭既然是《国语》所强调的思想,自然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国语》所诠释思想在周代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还可以从《国语》自身的论证逻辑上得到形象说明。《国语》是对西周、春秋时期思想家智慧的辑录和验证,是已经经过验证之后的思想和智慧的全面展示。《国语》的记言部分是思想的重要载体,记事部分是对记言部分的一种证明。如:
  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
  整段内容的绝大部分都是密康公母亲在表达自己的认识。她认为德行、地位不够的人物,不应该拥有数量多而优越的物质待遇,所以劝告自己的儿子把三个美女贡献给周王。结果,密康公不同意。“一年,王灭密”五个字就是对密康公母亲思想的一种验证。这种验证是一种铁证,历史证明了密康公母亲的正确性,所以刘向就把密康公的母亲列入了《列女传》的《贤明》类。
  可见,《国语》在形式上是历史,在内容上却是思想,是哲学。在这点上,古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将《国语》列入六艺略和经部,但《国语》最终也没有进入十三经序列,因此段玉裁主张扩大经书的范围,建议将《国语》也列入经部,他们看中的是《国语》中的思想内涵;《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杂史”,看中的是其史料价值。实际上,这正是《国语》的特殊之处。研究者大多承认《左传》长于记事,而《国语》长于记言。然而,《国语》之记言部分也是历史的产物,并且,《国语》在记言之后,往往还有一段很简短的记事文字,对记言的内容给予了历史回应,并验证记言部分的正确性。
  《国语》的这种论证逻辑似乎在警告后代读者,只有“俭”才能获得乐观的结果,不“俭”就会遭到悲观的结果。《国语》的确是在这种逻辑上警告世人的。
  刘康公聘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刘康公断定:“季、孟其长处鲁乎!叔孙、东门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那么刘康公的判断正确吗?《国语》给出了答案:“十六年,鲁宣公卒。赴者未及,东门氏来告乱,子家奔齐。简王十一年,鲁叔孙宣伯亦奔齐,成公未殁二年”,刘康公的判断正确无误。
  叔向论单靖公懂礼,并且断言单靖公子孙也会子孙繁盛。《国语》下两条是《单穆公谏景王将铸大钱》《单穆公谏景王将铸大钟》,单穆公是单靖公的曾孙。可见,叔向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楚国申叔时论教育太子问题时,士亹认为:“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申叔时认为对太子进行全面正确的教育,应该会取得正面效果。太子箴就是后来的楚恭王,《楚语》下一条就介绍了楚恭王的结局:
  王卒,及葬,子囊议谥。大夫曰:“王有命矣。”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若先君善,则请为‘恭’。”大夫从之。
  根据《逸周书》卷六《谥法解》: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安民长悌曰恭,执礼敬宾曰恭,芘亲之门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楚恭王所获得的“恭”这一谥号,还算是一个正面的评价。由此得知对太子箴的教育也是比较成功的,也证明了申叔时有一定的眼光。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何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简而言之,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到育人的目标。如果说“有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那么“高效课堂”就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层次的追求。由于它“既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还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的显性标志,它更符合
海通证券  收盘收益:9.32%   普利制药(300630):产能先发优势 持续申报能力 双独家绑定销售渠道,驱动海内外业务发展。公司早于2005年就开始布局注射剂国际化,目前已有阿奇霉素、更昔洛韦钠、左乙拉西坦、依替巴肽、伏立康唑、泮托拉唑钠等六大注射剂先后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区获批上市,具备注射剂国际化的品种先发优势。公司在储备合规注射剂产能、多个品种申报的基础上,与美国经销商深度绑定获
2010年8月2日,在北京东方梅地亚大厦C座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至乐汇民营剧团宣告成立。只有戏剧圈内的少部分人士知道这个消息,当时就有人冷静地评论:不少国营剧团在政府人、财、物的支持下都难以为继,几个文艺青年想闹出点动静来谈何容易?而就在人们把至乐汇都忘在脑后的时候,至乐汇却像“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一样,一次次闯入人们的视野。  《六里庄艳俗生活》:一次成功的诞生  2010年9月,北京国际青年戏剧
海州湾畔,黄海之滨,沂蒙东端,有一个“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的福地——江苏省赣榆县。她历史悠久,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还是中国东渡日本第一位使者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它文化丰厚,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端木书台至今风韵依旧。   乘改革之东风,浴世纪之朝阳,2002年5月,赣榆县第一所民办学校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应时而生。2005年首届毕业生取得开门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本“雨辰编著”的《自传与写作》(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版),目录中赫然写着“自传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文类”“当代名人侧传中的父母形象”“类自传体,人生笔记”等,我几乎怀疑自己的眼睛,便又看了一遍,这不是杨正润教授的观点、叶志良教授的论文题目吗?于是网购一本,待与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版)、叶志良《现代中国传记写作的历史与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版
本课选自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九课《数码照片后期处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Photoshop CS3中“色相/饱和度”命令和“替换颜色”命令的功能;掌握Photoshop CS3美白牙齿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与示范操作过程,辅以教师的解析,获得美白牙齿、替换衣服颜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处理照片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独立解
记得我大学还没毕业的某次去北京大学和姥爷邓广铭过国庆节,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物理研究生的表姐不断对我说,你知道吗,咱们姥爷是名人呢!名人?我没有太多概念,只是每次到北大姥爷家他都在伏案写东西或者看着我根本看不懂的那些线装的历史书籍。后来,随着表姐和小姨分别去美国留学和讲学,我常常住在姥爷家,和他朝夕相处,体会的是他润物细无声的爱护、平等的交流和时常的诙谐与幽默……他是北大“民主、科学、自由、勇敢”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为人所传颂。尤其是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更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家喻户晓。原诗三章,章五句,非常简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文字没有特别的艰涩难懂处。“泽”通“襗”,指贴身的衣服。袍是棉袍,裳是战裙,袍、襗、裳意思关联;戈矛、矛
近日,收到老友,《北京文学》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的散文自选集《人生的级别》,我一口气读完,感觉到他真诚地与读者倾心交流,闪现出其质朴灵魂的光彩。  新时期以来,散文虽没有像诗歌、小说、戏剧那么在文坛上大红大紫,但一直以直面现实、目光向下,更多是保留着中国文化传统密码,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杨晓升的《人生的级别》这部25万字的散文集里,充满着人生哲学和思想智慧,以及高尚审美趣味、价值追求和精神
2007年元旦的清晨,阴霾的天,偶尔还飘落几点淅淅沥沥的雨。一群关注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走向的人聚集在一起。自由的氛围,热烈的讨论,随之诞生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新生命”。  浙江省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成功申报了浙江省教研系统规划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也以课题组副组长的身份参与了课题研究。课题申报成功后,课题组成员就一直在忙碌: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