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湘东锡田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本文对锡田垄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矿物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岩形成于~150 Ma,为晚侏罗世,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同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花岗岩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显示其具有高的含铁指数和低的氧逸度,暗示其有利于钨锡成矿.综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与中生代时期华南发生的岩石圈伸展与减薄作用有关,本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内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早白垩世OIB(洋岛玄武岩)型基性岩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广泛分布,但对其形成构造背景的认识仍存在争议.本文基于浪卡子地区东北部卡龙辉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新证据显示,该基性岩体年龄为136.6±1.4 Ma,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期.地球化学显示出高的TiO2和Nb含量,低的MgO含量,弱的Nb、Ta正异常,以及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的特点.这些特征与OIB型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一致.而且卡龙辉长岩具有较低的Sr同位素初始值ISr以及较高的εNd(t)值
不过分地说,我是在王荣生教授的系列著作、理论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在我从教从研的十多年时间里,王荣生教授是对我理论和实践启发最大的一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回首走过的专业成长之路,不禁感慨万千.在我的职业生命中,能够邂逅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和观点,何其幸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