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之前草木知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有预感,但研究人员发现,草木对大地震的预感其实比动物更早,也更直观。
  
  大震之前草木枯
  
  我们知道,动物对地震的来临大都有独特的感知,因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感觉敏锐。但它们的预感也有局限性,只是在大地震来临前几天有异常反应,而且它们的异常反应并不每次都是针对地震的,所以对人类探知大地震的来临,参考价值并不大。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和动物地震预报的滞后性与不准确性相比,植物倒显得出类拔萃。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地震前期的气象异常变化时发现,草木早枯与天旱,天旱与地震,三者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人类生命财产有极大破坏力的6级以上大地震,其震中区在震前1至3年半的时间内,往往是旱区,那里最直观的生物特征就是草木、庄稼过早凋谢、枯死;草木过早凋谢的面积越大,显示旱区面积也越大,而对应的震级也越大。
  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数百年来中国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前天气和草木异常情况。在69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荒的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大地震震前一年出现大风雹外,其余67次大地震,震前1至3年半,都出现了大旱灾。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出现大旱的概率达到了97.1%。
  而从旱灾范围和地震的对应关系来看,也能直观地显现旱情与地震的直接关系。如公元前231年至公元1971年这2200多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先后出现过39个大旱区,在旱后的1至3年半时间内发生了6.0级以上地震的大旱区占到了84.8%,而且旱区越大,地震震级越大。从1956年至1971年的统计情况看,我国共出现46个旱区,旱区面积均大于25.2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在旱后发生了6.0级以上的地震;旱区面积大于43.2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旱后发生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而且旱灾出现后,地震发生的时间越晚,地震的级别越高。
  这些数据表明,大地震发生前是有气象异变作为前兆的,而地表植物往往能直观地把这些前兆展现出来,提前告知人们地震即将发生的大致情况。当然,预告是存在有效期的,有效期不会超过3年半。
  
  草木真能知大震?
  
  科学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地震发生之前都能被草木预报,如在活火山口地区、地下活动频繁的岛屿地区,一般在大地震发生前,就没有明显的旱灾出现,但在地球板块内部地区,草木发出的旱灾信号就有非常独特的参考价值。
  那么,草木缘何能知道地震将会发生呢?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板块相互推挤或撞击造成的,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天体引力、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但大级别的地震最终都要体现在地表的异常晃动上面,所以最终能被地表上面的生命察觉到。而且地震在酝酿过程中,还伴有力、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出现,同时还会造成异常气候——天旱出现。
  为什么地震在酝酿过程中会造成天旱呢?那是因为,当地球板块内部出现力、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后,会同时产生许多热能、电磁能、化学能,这些能量会促使载热、载电的物质流上升到地表,而地下旧有的断裂带和新产生的微破裂,会很自然地为这些地下物质和能量上涌提供通道,从而形成“烟囱效应”:地下物质和能量释放到地表后,先是导致地表出现干热,而干热的地表接下来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绝对湿度变小;当水汽产生的条件被破坏后,天空的降雨云就很难出现了。由于地球板块内部的异常晃动,其酝酿过程一般都相对较长,所以“烟囱效应”持续时间也会较长,于是大旱气象便出现了,旱灾也随即而来。由于“烟囱效应”和地下板块运动相互对应,所以地球板块变化范围越大,那么“烟囱效应”范围就越大,对应的旱灾发生区域也就越大。
  而靠天地养活的草木由于长时间直接受到地热变化和无雨气候的影响,所以会过早地枯萎、死亡,从而发出旱灾的明显信号,同时也自然发出了地震预警信号!
  科学家指出,借助草木异常变化和天气异常变化来进行地震预报,目前还是新兴科学,还有许多谜团需要破解。如为什么旱灾与地震有最长3年半的间隔期,而不都是4年以上的间隔期?为什么还有少数地区在出现大面积干旱后没有发生地震?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等等。
  
  先知先觉之后
  
  人们挖空心思在寻找地震发生前的信号,目的就是想尽量减少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但当人们真的做到对大地震先知先觉以后,仅仅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吗?科学家认为,这并不是上策,因为人可以跑,房屋等许多财产跑不了,所以真正的上策是两者都保!
  会有这样的上策吗?科学家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有可能实施真正的上策——制止地震的发生!
  这是科幻故事吗?不是,因为人类和地震有关的科学实验已经开始:1987年11月,苏联启动“水星”计划,试图通过核爆炸引发地震;1992年,俄罗斯将“水星”计划更名为“火山”计划,重启战略性地震武器系统的研究;据透露,英国在其西海岸部署了一系列电极设备,通过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通过调节屏蔽层的密度,就可控制半径5000千米范围内的气候变化;2004年,美国成功地制造出了人造极光……
  也许这个事实更有说服力。2005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这次实验是一项准军事模拟演习,假想敌是南美的X国。模拟演习假设X国准备对美国的战略目标下手,美军不得已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后,五角大楼一声令下,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器在X国上空制造出漫天乌云。紧接着,X国军事基地上空下起了暴雨。与此同时,美军利用激光制造闪电,致使敌方战机根本无法起飞。就在X国军方望天兴叹之时,一架架美军轰炸机接连起飞……演习结束后,美国科学家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题为《让气候成为一种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气候》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气象战技术将在今后30年里逐渐成熟,它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实际上美国在上世纪的越南战争中,就成功地进行了局部的气象战……
  上述事实让人们不难看出,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地震引发技术和气候干预技术。科学家据此推测,未来这两项技术最终会演变成地震制止技术,因为前者的研究将为制止地震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而气候干预技术将有可能直接剪断引发地震的“导火索”,最终干预或制止地震。
  由此看来,未来这些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才是人类真正抵御地震侵袭的坚强“盾牌”!
  (选自《科学之谜》)
其他文献
中共哈尔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哈尔滨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了任务表、勾勒了路线图。陈海波书记在会上所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尚志区域次中心的目标,是尚志未来发展的指导方向和根本遵循。对于尚志来讲,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奋发有为,以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哈尔滨市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振兴  以供給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提质升级为抓手,以招商引资
我院自1990年12日~1994年10月共收治4例主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升主动脉癌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胸、腹主动脉臣大夹层动脉瘤。3例手术成功,1例术后死亡。现将我们在手术前后的护
对文化公平及其相关概念做了界定, 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实现文化公平的可行路径: 充分发挥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主导作用、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上海镇坪路跨苏州河桥梁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均紧邻已竣工的轨道交通7号线中山北路站-长寿路站上、下行隧道,最近距离约1.5m,且无备用的桩基位置可选。钻孔灌注桩施工以保护隧道为
光影炫目下的小河哼起了幽幽的歌萧瑟的秋风毫不迟疑带走叶的别离她是否怀念曾与树的偎依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令人反思的小小说。作品涉及的是一个热门而又至关重要、令人挠头而又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孩子的问题。文中叙述了一个使人发笑且又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从
在混沌的世界中.每个人都需要一盏灯来指引自己前行。无论是一盏富丽堂皇的水晶灯,还是昏暗朦胧的煤油灯.只要有一盏灯就好。
摘 要: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探讨,从对现实历史的关注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后期著述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应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通过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资产阶级社会”等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市民社会对唯物史观创建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市民社会;唯物史观;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立足时代发展大势,继承党的历届领导人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围绕脱贫攻坚、深化改革、五大发展理念、从严治党、生态文明、军事现代化等多个主题进行调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