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流亡到湖南隆回的“东北中学”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qs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不肯当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流亡到关内,许多东北的大、中学生也逃亡到当时的北平。张学良为收容东北青年学生,培养抗日有生力量,在北平创办了“东北中学”。学校最初叫“东北学院”,为官方背景下的私立学校。设有高、初中部,张学良亲自任校长,学校由校董事会和校务会执事,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配发有枪支弹药,师生每人配有一支枪,学生除学习文化知识外,每周须军训6个小时。
  后北平沦陷,学校于1935年内迁至豫鄂接壤之境的河南鸡公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蒋介石软禁,学校武装随即被当地国民党政府收缴,学校更名为“国立东北中学”。后由于学校师生拒绝当局接收,不断坚持斗争,当局只好妥协,表面上派无党无派人士管理学校,但暗中安插一些国民党党棍进行监管,并百般刁难,学校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战事继续吃紧,学校又迁至武汉,不久,武汉失守,学校不得不继续南迁。师生们一路颠簸辗转向南流浪,沿途求助当地政府,但没有一个人或地方政府看得起这小小的中学,并且由于学校是张学良创办的,地方党部官员怕招惹是非,更不肯收留。师生们每到一处只好向当地乡镇或地方政府请求支援几天的口粮以活命。1938年夏,饥寒交迫的师生来到了湖南武冈县(现武冈市)。
  一天,时任武冈县紫阳乡乡长、保安大队长、县党部参议的丁文彬(今隆回县山界乡罗白人)到县政府办事,正巧碰上流亡到此的“东北中学”校长马廷英(后为台湾大学校长),交谈中马廷英得知丁是地方官员,看上去俨然开明绅士,于是便向丁乡长大吐苦水,请求援助。丁文彬听罢,心想,自己家乡缺乏的正是教育,读书人少得可怜,视学校师生为瑰宝,于是马上安抚马廷英校长,要他莫急,就地等待消息,容他回家商议好,两天后派人前来接应全校师生。
  丁文彬回家后便与自家两位兄弟商议。其时,丁家二弟丁文荣,懂经营之道,继承其父亲衣钵,在紫阳开办有“资东书局”,经营文化用品;其三弟丁文标(即丁廉)时任国军73军15师43团团长,是立有赫赫战功的抗日名将(曾率部参加过淞沪大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乡会战,后官至国军14军62师少将师长,湖南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邵阳县县长)。当时的丁氏兄弟在武冈紫阳乡(赧水南岸)置地兴建桃花坪城东新城,修有横街、正街、石子街。街道呈“丁”字形布局,招商纳铺,置办学校(资东完小)、医院(慈爱医院),其时,城东新城的繁华与赧水北岸的邵阳县桃花坪古镇(今隆回县城)不相上下。兄弟三人一致决定,捐钱捐地,全力支持“东北中学”师生。
  丁文彬派人前往联系马廷英,先把师生们安顿在兄弟自己创办的资东小学内(原天福中学,现为城南小学校址),在资东小学不远处择地速建校舍,留置当时的“东北中学”师生。就这样,在桃花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复建了全新的“东北中学”。
  学校坐落在紫阳“丁”字街的正街(新中国成立后,原为紫阳区公所驻地,后为桃洪镇镇政府办公地,现为花门街道新隆社区办公地址),占地40余亩,面临赧水,建有教学楼两栋、食堂一栋,均为两层土木结构楼房,运动场一个。南边一栋两层,一层为教室,二层为教师办公室;西边教学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寝室,旁边的食堂兼做礼堂;东边建有校门和传达室,学校大门上方有“东北中学”字样校匾,行楷大字,刚劲有力;中间为运动场;东边另有一巷通往丁文彬居所和紫阳乡乡公所。
  1938年秋季,“东北中学”如期开学,除原“东北中学”的学生外,还招收了一部分当地学生入学,也招聘了当地一些教师来校执教。丁廉将军任学校董事长,丁文彬任名誉校长,马廷英任校长。9月18日,学校遵循惯例,全校举行纪念大会,升国旗,鸣警钟,唱抗日歌曲,请抗日将士来校讲话。每月的18号,全校师生要吃东北家乡的高粱米饭,且饭中掺有少量黄连;敲国耻钟,告诫师生勿忘国耻。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自力更生种地种菜,积极从事课外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师生们写传单,编墙报,创作快板小调,上街头讲演,使当地城乡人们深受抗日爱国教育,鼓舞了抗日斗志,培养了民族精神。
  后由于前线战事不断吃紧,日军南窜西进,“衡宝战役”即将拉开帷幕,1939年夏,“东北中学”的师生只好继续西迁,由紫阳水陆兼行,经贵州入四川重庆,到达川北三台县的自流井,隆回本地的学生则是少部分随行,大部分留在原籍。学校到川后,于1941年被国民党教育当局宣布解散,师生并人当地的国立中学。
  位于紫阳的“东北中学”,学校名称未改,丁文彬亲自任校长,继续办学。师资在紫阳乡附近的罗白、山界、长铺、浪石等地招聘,也有资东小学的部分老师来兼课,主要招收原武冈县紫阳乡及周边乡镇的本地学生。办学宗旨也未變,培植初中人才,增强抗战力量。解放战争时期,虽战事频繁,但学校仍照常办学开课,直至隆回解放(1950年4月武冈县紫阳乡划归隆回县,丁氏三兄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相继遁逃台湾,其中,二弟丁文荣在潜逃时因拒捕跳河,被土改工作队就地枪决),“东北中学”与隆回县第一初级中学合并。
  这个原旨在培养东北爱国青年的“东北中学”,在纷繁的战争烽火中,经历着一次次苦难的历程,学校的青年学子们忍受着磨难和锻炼,沿途播撒下了爱国、抗日救亡的火种,在隆回紫阳近一年的时间里,为隆回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来几年的隆回私立东北中学,仍不忘爱国教育和民族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当时当地的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学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楚文)
  (邮箱:zhouwenji()303@163.com)
其他文献
王笑寒《中国古代的将军们为何没有“八块腹肌”反而都挺着“将军肚”?》  当我们问“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时,潜意识里已经将“八块腹肌”与理想的男性形象画了等号。但实际上,“八块腹肌”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根植于古希腊文化中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又通过西方影视作品等影响了一代人。而在中国,并没有欣赏肌肉的历史传统。相反,中国古代画师笔下的战将看起来都有些“大腹便便”。秦始皇
“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书法家渡边寒鸥(1931年出生)论评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的一首七绝。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安徽怀宁人。他为表示自己“不贪赃,不低头,不阿谀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又因他家在安徽怀宁县皖公山下,便将“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完白山民”。在他54岁时,嘉庆皇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闻名天下,周游列国,“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据考证,“扁鹊”是翩翩飞舞的喜鹊之意。2000多年前,司马迁曾叙述了一个“扁鹊”的故事。他说这个人姓秦,名齐之,越人。后来有人觉得齐之与越人意思似乎不通,就自作主张将“齐之”两个字给删去了,直接叫做“秦越人”。  据传,秦越人以扁鹊名义出现之前,年轻时的他曾是驿舍的舍长(驿馆主事),至少在齐国某通衢大道上的驿舍待
1925年,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留洋归国,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消息传出后,金岳霖的好朋友艾思奇、梁思成却为他发了愁:金岳霖虽然满腹经纶,可他天生一副不苟言笑的刻板长相,怎么能胜任那份要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工作呢?  次年秋,艾思奇和梁思成去清华大学探望金岳霖,当时学校里正在组织一场“优秀教授”的学生评选,金岳霖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第一名!艾思奇和梁思成正惊讶,这时,
颜甲龙是湖南攸县党政领导中与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同志交往密切的人之一。他说,与谭老相识相交,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的幸事。这不仅是他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攸县人民值得珍重的历史财富。不久前,笔者走访了颜甲龙同志,听他讲述了与谭震林交往的点点滴滴。  1957年4月,谭震林来
对某一物品,有意识地寻找其缺点,然后经过分析,提出改进的设想,从而创造出新的物品,这种发明的方法,就叫做缺点改正发明法。    “易拉瓶盖”的发明    普通的啤酒瓶盖不知使用了多少年,似乎啤酒开始使用玻璃瓶装时就是这个样子,好像“天生”一样,也没有人想过对它进行改进。人们喝啤酒时都要使用启瓶器开瓶,若是没有启瓶器,那要想喝啤酒真有点困难,可又有谁想到这是瓶盖的“缺点”呢?湖南省船山实验中学的杨煜
强力涡流水雾灭火炮    法国宇斯消防器械公司研制生产了一种新型的涡流水雾灭火炮,这种灭火炮可以安装在消防卡车上,也可以直接联接到消防栓上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喷头上的涡流器喷出一条屏幕状的水雾,这条水雾屏幕能隔断火焰的红外辐射热,从而既保护了消防人员又阻断火势蔓延,特别适合于森林灭火时使用;如果几台灭火炮同时工作,对于扑灭大型封闭式建筑物火灾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生物电子视网膜基片   
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的湖南湘乡市东山学校,系毛泽东、陈赓、谭政、萧三等人的母校,也是被誉为“领袖、将军、诗人、专家、学者从这里起步”的地方。清末由收复新疆的湘军将领刘锦棠首发倡议并带头捐款开始修建,建校初期捐田的乡绅亦大有人在,是湘乡县当时最大规模、最具改新思想的私立学校。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拥有良田800多亩,学校开支靠出租良田来维持,是湘乡县私立学校的佼佼者!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
1978年,23岁的我听从祖国的召唤,在山东莱芜矿务局建井工程处整编入伍。从此穿上军装进军营。一锅米饭吃几年,亲如兄弟把手牵,大熔炉里把我炼。  1982年从部队回来后,我写的一篇《实行承包效果好》报道发表,激励了我从事新闻报道这一行,一干就是38年。  说来惭愧,我没什么业余爱好,多年来就喜爱读书和写作,37年里发表了5000多篇稿件,出版了50万字的《风雨榴乡情》一书,多次获奖。退休后我仍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