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0807523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杨丽萍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舞蹈家,她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杨丽萍所创造的“孔雀”形象,用歌舞的形式将“孔雀”形象呈现出来,伴随着音乐的韵律,使得杨丽萍将创作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杨丽萍的成名源于她所创作的《云南映象》,这个歌舞集是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通过舞蹈传承下来。《云南的响声》是杨丽萍所创作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在歌曲的创作上,保留了原生态元素之外,又融入了时代舞蹈元素,实现了民族舞台艺术的时代建构,使得原生态的艺术创作《云南映象》和衍生态的艺术创作《云南的响声》走进了艺术市场,按照市场的规律运行。本论文从杨丽萍歌舞、乐舞集创作出发针对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云南映象》;原生态;衍生态;杨丽萍歌舞;创作随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云南映象》是杨丽萍所创作的歌舞集的升温。杨丽萍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自此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时的云南省省长观看过杨丽萍的这部作品之后,所给予的评价是《云南映象》对云南民族歌舞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并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创新,所创作的歌舞非常个性化,而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元素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感的舞蹈结构;《云南映象》将云南的民族风情充分地展示出来,而且对当地的舞蹈生态予以了保护,由此对保留云南舞蹈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映象》符合艺术规律,创造了社会效益,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创造了经济效益,其是艺术与市场的统一[1]。此后,杨丽萍又创作了让整个京城都轰动的《云南的响声》,这是一部衍生态打击乐舞。杨丽萍所创作的这两部歌舞非常具有代表性,可谓是音乐文化视觉盛宴,继承了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也展现了当地的民族风情,是云南人性文化本质的体现。
  一、《云南映象》是家园的呈现
  《云南映象》是杨丽萍在2004年创作的,其中,尾声部分是《雀之灵》。表演意味深长,且对续篇也充满了期待。《云南映象》是一部令人百看不厌的作品,其中塑造了五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太阳;第二个场景是土地;第三个场景是家园;第四个场景是火祭;第五个场景是朝圣。其中的第二个场景中有“女儿国”一段,给人以深情之感。最令人深有感触的是《家园》,这段中的陈述是平实的,表达了杨丽萍对家园的虔敬,对养育自己的生活环境的依恋,也是通过舞蹈对自己家园的呈现。对于《云南映象》的创作中所蕴含的深刻涵义,张苛先生曾经说过:在表演中最为吸引人之处就是“真”,没有扭捏,呈现出来的是纯朴和真挚。可以体会到,杨丽萍是用生命舞蹈[2]。《云南映象》是杨丽萍所创作的民间原生态舞蹈,云南的彝族和傣族的文化在舞蹈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两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舞蹈文化自成体系。《云南映象》将彝族和傣族这两个舞系进行整合,表达了杨丽萍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的“原生态”情结,可以被称为是“生态还原”的价值取向。
  二、《藏谜》是娱乐效果的大众文化
  《云南映象》被予“原生态”定位,杨丽萍又从原生态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与容中尔甲合作创作了《藏谜》,明确这部舞蹈作品是藏族原生态艺术创作作品。当时新闻传媒对此展开了热议。当时的舞蹈研究学者慕羽打破了这种沉默,在《破解<藏谜>》中提出,通过“杨丽萍效应”对“原生态的悖论”进行诠释。针对杨丽萍新创作的这部作品,慕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藏谜》似乎是对《云南映象》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的[3]。藏民的生存方式是非常朴实的,透过舞蹈能够感受到藏民的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也可以体会到藏民对于生命是非常珍惜的,特别是他们虔诚于宗教信仰,更是令人敬佩。杨丽萍在舞蹈创作中,保留了民族的原生态,同时融入了时尚元素,使得《藏谜》的原生态定位变得模糊化了[4]。原生态是文化形态的表达,还是文化态度的呈现,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而言,《云南映象》和《藏谜》很显然不属于是“原生态”的舞蹈艺术。杨丽萍作为舞蹈艺术家,对于舞蹈是持有严肃态度的,但是民间的文化是否予以了尊重,则需要对“原生态”重新诠释。《云南映象》是杨丽萍所创作的“原生态”作品,这个作品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语素,成为了商业名词对媒体所使用,特别是传媒发挥着广告的作用,更容易造成“伪原生态”的现象。对于《藏谜》,可谓是一种带有时尚感的“原生态”,是被异化了的“原生态”,其中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化的“原生态”,主要起到的是娱乐效应。杨丽萍声明,《藏谜》是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体现的是不断发展的当下,这也是对现代藏民生活状态的写实[5]。但是,处于艺术市场化的环境下,艺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受到了精英文化的影响,使得《藏谜》这部作品并没有体现出被时尚元素所浸润的特点,而是充满勒沃娱乐精神。因此,《藏谜》是具有娱乐性质的原生态。
  三、《云南的响声》蕴含着“系着土风升华”的艺术内涵
  《云南的响声》是大型的衍生态打击乐舞,是《云南映象》的姐妹篇。《云南映象》是原生态作品,《云南的响声》是衍生态的作品。杨丽萍从艺术的角度对“衍生态”进行了定位,即原生态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衍生态”是继承了原生态之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杨丽萍对“衍生态”的定位未必是准确,但是从中可以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云南的响声》不是原生態的作品,是一种对自己所生存环境的一种体悟,作品则是一种情性流露,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6]。透过《云南的响声》,我们似乎都会感觉到,云南是富于生机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植物,每一片叶子都会歌舞,包括蝴蝶拍动翅膀所发出的声音,谷子拔节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的音乐旋律。《云南的响声》中所呈现出来的是,歌舞无处不在,摘一片叶子就可以吹出音乐,扳一段竹子就可以吹出音乐,山花可以当做喇叭来吹,《云南的响声》与原生态相比,更具有生态艺术表现魅力,也昭示了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艺术之中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云南映象》到《云南的响声》,杨丽萍让观众看到了云南的民族风情,听到了云南的民族音乐。大型歌舞剧《云南映象》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在舞蹈内容中保留了原生态,其中的民族风情以舞蹈艺术的形式流露,使得舞台的内涵更为丰富,而且文化韵味浓厚。《云南映象》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还保留了民族艺术的原生态,更容易与观众从情感的层面产生共鸣。《云南的响声》是杨丽萍奉献给观众的一道音乐大餐,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了时代元素,实现了民族已火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由于杨丽萍在创作中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因此,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且还适应现代社会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斯文.论杨丽萍舞剧《云南映象》的原生态表现特性[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3.
  [2]张丽.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的艺术审美[J].黄河之声,2016(04):122-123.
  [3]章意程.云南映象传统艺术意境的一次复归[J].大众文艺,2013(04):14-15.
  [4]张晓明.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以云南映象为例[J].大众文艺,2013(10):97-98.
  [5]李小敏.全球化视野下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发展——以《云南映象》为例[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3):190.
  [6]赵岚.云南映象——分析民族舞蹈产业化现象[J].价值工程, 2014(12):54-55.
  作者简介:肖瑞芬(1987—),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箜篌引》是庄曜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首古筝曲目,该曲取材于唐诗中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此曲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方式,采用人工定弦方式,融汇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且很很巧妙地传达了中国独特的韵味,带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筝曲。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和创作特色方面做深入的解析,以便更好的了解这首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箜篌引;音
期刊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及“快餐文化”的冲击下日益凋零。为了增强其活力,扩大受众面,保证其传承,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剧团对其进行了行之有效地改革。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豫剧的改革,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豫剧;传统音乐;戏剧;市场推广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戏
期刊
【摘要】四川清音根据唱词内容和曲牌,逐步形成了四川清音大调、小调的音乐形式,四川清音表演,传统都是口传心授,通过文字记录下来都很少,文字、视频和录音是用于传承的一个方式。以下是四川清音传承人田临平老师授课内容的文字记载。  【关键词】四川清音;田临平;授课记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简述四川清音  传统文化要大力地推广、大力地传承。现在回归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我们要彰显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对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以突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基于笔者数年来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如能有效地运用“图谱”这一教学手段,就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将音乐这一外在的可感形式转化为内在的理性认知,从而能更有效、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图谱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对于学生积极情感的熏陶与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推动价值。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从音乐创作背景的结合、音乐实践的融入及音乐风格的把握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形成小学音乐欣赏实效性提升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阶段音乐欣赏是艺术感知
期刊
【摘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课堂的重要手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导入,能够激活课堂,让音乐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精彩。  【关键词】初中音乐;导入;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导入是音乐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出发,或是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或是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在最短时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当前初中教育忽视素质类课程,过度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使得初中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有所缺失,为了让初中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本文重点探究了当前初中音乐的教学现状,就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锻炼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优化当前音乐课程教育改革的措施,切实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关
期刊
【摘要】音乐的要素是完全融入在音乐中的,它存在在音乐的灵魂里,让我们利用“看”的手段,将音乐要素了解和转化,让“看”到的音乐形象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服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要素;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形象化和音乐要素的关系  音乐的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基本元素,它包括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音乐要素还包括如:旋律、和声、调式、织体等等的形式要
期刊
【摘要】一节优质的音乐课应该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索、发现、进步。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关注 “生成”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情境交融,共同享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衔接;参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张红老师,是张家港市教研室的音乐教研员。在张红老师的课堂上,你总能被一种无形的魔力吸引,总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  一、优雅之美  张
期刊
【摘要】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音乐的视觉美、听觉美、肢体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活动中,肯定学生的音乐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有所获。  【关键词】聆听;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背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课的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