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视角下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 :企业科技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升级;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120-03
  0 引言
  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与载体,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可谓举足轻重。作为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军,陕西具有一定的地区比较优势,一直以来在承接来自东部沿海省市产业的升级转型。但是,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缓慢,创新后劲不足,难以迎接新时代的目标挑战。因此,理清陜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制约因素,探索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路径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1 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现状与问题
  为了准确把握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现状与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研与桌面研究的方式,进行问题归纳与总结。调研显示,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存在产业链不完善、集群内过度竞争、人才大量流失及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诸多问题。
  1.1 产业链不完善
  陕西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从业者中有3.6%认为“本地产业链非常不完善”,71.4%认为“不太完善”,16.1%认为“比较完善”,8.9%认为“非常完善”。认为不完善的人群占比明显较高。
  陕西省产业链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相关联上下游产业链不齐全,物流业不发达,物流成本高,配套产业不协调发展,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本地配套能力较低几大方面。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赖于外资直接投资推动及中央政策的鼓励,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陕西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同时将本地产业群的大部分功能局限在产业链的生产环节,研发与运筹未能同步;它使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小,产业内的分工与合作不明确,互相带动能力差,龙头企业无法发挥应有效用。即使陕西省的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三星”“中兴”“华为”等世界级创新企业,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仍然无法得到提升。
  1.2 过度竞争
  就目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合作现状而言,67.9%的从业者认为“合作不足,竞争有余”,只有8.9%的人认为“过分注重合作,竞争不足”。导致陕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部过度竞争主要因素有集群内产品差异化程度低和企业行为短期化。这使得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多处在价值链低端,工业产值增收缓慢。企业大多急功近利,相互模仿倾轧,结果是两败俱伤。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企业盈利和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竞争使社会资源难以优化配置。过度竞争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企业利润下降,而企业为了恢复收益水平会采取各种手段降低成本;其中,最常规的手段就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提高质量。在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采用价格竞争,导致利润继续下降。这种恶性循环将使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下降。
  其次,过度竞争会引发市场秩序的混乱,当采取正当方法无法有效地降低成本时,企业会采用不合理的方法寻求价格的下降,假冒、仿制现象层出不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都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手段。
  最终,以不合法的方式抢占市场会导致缺乏诚信、价格混乱,从而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所以,缓解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关系对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力有着关键的作用。
  1.3 人才缺失
  陕西作为教育大省,高校云集,完全有自主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能力;但陕西也是一个人才流失的大省,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地并不是陕西。陕西省本地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人才资源的匮乏,这使得整个行业的盈利点仍集中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利润,不利于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不仅如此,陕西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部的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并且对内部已拥有的智力资本的利用率不高。在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领域中,两种类型的人才稀缺:一是管理型人才,他们精准的投资头脑和强大的公司运营能力能使企业间的沟通合作更为紧密,在他们的带领下,企业的市场灵敏度会大大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也会极大地增强;二是高级技术人才,他们是行业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在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才能占据主导地位,引领市场潮流。近年来,陕西省实施人才吸引措施,科研人员不断增多,但相较发达地区,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仍处于匮乏阶段。
  1.4 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公共平台建设、引进资金及创新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该产业的创新突破。
  首先,在行业的整体规划方面,发展定位仍不明确。现阶段,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和整体研发投入都在增长,也自主研发出了先进的技术,但是成果转换率却偏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产品成本高,市场覆盖率低;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且能源消耗大,利润产出也主要依靠数量取胜。这与陕西省着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的目标相违背。
  其次,多数企业感觉融资困难,这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所带来的后果。虽然近些年陕西省招商引资的国际化程度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东南沿海及四川、重庆相比尚存不足,投资力度难以覆盖全省电子信息的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这对本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十分不利。
  最后,整个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创新体系的完善也是诸多从业者认为仍存在不足的两点,陕西省政府未能较好地履行其协调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及外界互动因素的职能,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公共服务平台的不完善也加剧了企业间合作的难度,加大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迫在眉睫。
  2 促进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的对策分析
  针对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不完善、过度竞争、人才缺失和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文章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完善集群内部产业链,促进企业多方合作
  首先,应大力促进集群内部的专业化集聚程度。提高一个产业的专业化集聚程度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该产业的创新绩效[1]。这种因专业化集聚引发的知识溢出称为集聚的MAR外部性[2]。当专业化集聚形成后,就有利于形成协调统一的制度规范,从而使得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和资源传播速率加快,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陕西省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应通过发挥集聚效应以促进企业合作交流,避免過度竞争,提升创新动力,加快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其次,集群内企业间合作不足的原因之一是龙头企业偏少,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大多数企业体量小。因此,应以“三星”落地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引进业界知名品牌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共同完善集群内部产业链及产业链配套体系。
  2.2 实施人才战略,防止高级人才大面积流失
  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因素对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陕西省目前缺少的是能够组织领导重大项目并取得科学技术方面突破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只有这两种类型的人才相互合作,才能激发本地制造业的创新活力,从而促进该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
  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得以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本,因此有必要推出特殊优惠政策留住高素质人员,如优先落户政策、创业基金补贴都可以促使优秀毕业生加入推动陕西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行列中。此外,充分利用陕西科教大省的人力资本优势,建立与省内各高校长期合作的关系,形成一条以“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链。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支持力度,激活高校智力储备,盘活企业资本,形成技术商业化的闭环发展。
  2.3 构建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平台,赋能集群创新力发展
  健全的创新体系是集群创新力提升的保障[3]。目前,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体系亟待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创新赋能。应该利用集群优势,基于数据共享理念,构建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平台,面向集群内企业提供创新数据支撑,以保持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平台可以集群所涉及行业与企业的全息数据采集为基础,通过知识集成与融合,进行数据挖掘,为企业创新赋能,降低企业创新决策风险,以实现集群整体创新力的提升。面向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等需求,数据服务应向数据处理全息化、方法集成化、技术智能化、服务全程化转变,形成数据搜集、信息整序、知识集成与融合、可视化展示、解决方案等一条龙的数据服务新程序。这样,最终使用户可以通过“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快速搜索所需要的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4]。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平台,将会大力提升集群创新力。
  2.4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首先,政府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努力营造一个成本较低、法制健全、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秩序良好、环境优美的投资环境。着力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激发行业主体活力。
  其次,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资金补助,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它们的融资渠道,确保电子制造企业的多样性,增加竞争活力。与此同时,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和西安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大力吸引外资,打造一条国际化的金融投资链。
  最后,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从业人员的创新热情。及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成立专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部门,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办法,形成企业独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4]。
  2.5 打造地区品牌,吸引资源流入
  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因此,可以学习借鉴杭州、贵州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宣传经验,打造西安“电子信息之都”的品牌,塑造地区品牌,吸引更多创新性资源的流入,逐步培育相关产业链的重点企业,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提升竞争力,促进闭环创新体系的建立[5]。
  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建立和推广,将西安实力通过互联网进行概念固化;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商业企业和研发中心,提升地区形象。
  3 结语
  尽管有诸多掣肘,电子信息制造业在陕西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促进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打造地区“电子信息”品牌,构建科技管理数据服务平台,实施人才战略,构建完整产业链。只有不断提升陕西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力,确保其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慧巍.集群企业网络嵌入、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5):126-129.
  [2]李健,夏美君,苑清敏.高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4):42-50.
  [3]周兵,戴贵宝,任政亮.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自主创新——基于经济区与特定区域比分析[J].理论月刊,2017(11):132-136,147.
  [4]尹丽英,赵捧未,秦春秀,等.科技管理数据服务模式创新:从多层用户需求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4):82-88,65.
  [5]王迪阳,孔庆民.借鉴贵阳经验通过数字化推动广西制造业转型升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12):22-23,26.
其他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龙湖集团;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99.23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107-03  0 引言  房地产行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0年开始,房地产呈现出异常火爆的趋势,房价只涨不降,买房卖房成为热点话题。2015年,政府为了抑制房价的飞速上涨和抵制“炒房卖房”的行为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房地
期刊
【关键词】碳交易;碳排放权;碳配额  【中图分类号】F062.2;X3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110-03  “降碳”成为“十四五”开局的热词,1997年通过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发布,二氧化碳排放权开始正式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可交易品[1]。在全球温室气体市场化的进程中,碳交易成为各行各业节能减排的首选。我国既
期刊
期刊
【关键词】光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零能家庭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113-04  0 引言  2019年10月15日,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8—2019年全球绿色能源应用发展年报》指出,江苏省是我国光伏产业完备程度最高、产业规模最大、企业集聚度最高的省份[1]。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9》[2],江苏省的发电量、规模
期刊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已经完成,但是要真正揭开遗传的奥秘,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碱基序列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基因的产物即蛋白质.但是,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蛋白质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蛋白质组学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期刊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3个家族性HCM的先证者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β-MHC)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对阳性测序结果者进行家系中其他成员筛查,并分析患者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在其中1个家系发现Val606Met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属于在我国HCM家系中首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心血管病疾患,也是治疗上的难题。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教授和张澍教授主编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近日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SWOT分析;舟山;海鲜产品;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117-03  0 前言  舟山市海鲜产业可以借鉴国外或其他省份的发展经验,但舟山海鲜产品电子商务的销售方针不完善、对该市的理论研究不足,成为当地海鲜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受获取市场价格和需求信息困难等因素的制约,渔民在市场贸易中处于劣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期刊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0.016%~0.020%[1],约90%CAF止于右心系统,止于左心房、左心室的仅占10%[2].近30年已有许多文献报道用介入法治疗CAF[3-6],但有关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介入治疗的报道罕见。
期刊
患者,女,主因急性胸痛1 h住院,入院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人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行尿激酶溶栓,半小时内ST段基本回落基线水平.经内科药物治疗后无胸痛再发,伴左下肢跛行,3周后为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转入我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