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屈光手术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来源 :国际眼科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屈光手术的术前圆锥角膜筛查、屈光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参数设计、术后疗效预测以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术后拱高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AI在早期圆锥角膜识别方面普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AI辅助医生进行屈光手术方案选择和手术参数设计,有利于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AI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术后疗效预测,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AI对ICL术后拱高预测也显示出良好性能。(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89-19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4320对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4320在4种胃癌细胞株(MGC803、HS-746T、SGC7901、BGC823)中的表达情况。将携带miR-4320干扰片段的重组慢病毒和空白慢病毒感染MGC803细胞,设为si-miR-4320组和NC组。噻唑蓝比色法和Transwell小盒实验分别检测下调miR-4320后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生物信息学软件RNAhybrid预测
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
结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FEZF1-AS1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此外,FEZF1-AS1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凋亡等过程,表明FEZF1-AS1可能是一种新的重要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结肠癌治疗靶点。现就FEZF1-AS1在结肠癌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尽管随着影像学水平的进步以及结肠镜检查的普及,传统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早期、无症状的结肠癌诊断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从中获得结直肠癌的诊疗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逐渐为人所关注。本文旨在对DNA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运动不当以及创伤等均会导致其损伤。关节软骨缺乏血供,一旦损伤,很难自我修复。若不行有效治疗,将发展成为累及全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作为一种简单、微创、经济的治疗方式,相比于常规关节清理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微骨折术对于患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软骨缺损面积(限制在4cm2以下)都有要求,并且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较为严格且时间较长的康复训练。从短期修复结果看,微骨折术预后较为良好,但由于修复组织主要为纤维软骨成分,其力学性能及抗磨损能力等均劣于透明软骨,导致
在大量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病例中,除结膜、角膜等眼表感染外,发生眼后节感染相关病变者逐渐增多。目前观察到的SARS-CoV-2眼后节感染相关病变主要表现为眼底缺血、出血等。病毒通过直接感染、血管源性或神经源性感染三种途径进入细胞并通过炎性反应、眼底血管血栓形成等效应引起患者视力损伤。大量重症患者出现的眼底病变提示了眼底检查在评估全身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同时也提示及时对COVID-19患者进行眼底检查对疾病预后及远期并发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2,46:167-17
植入多焦点IOL是脱镜状态下获得有效远、近视力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诞生的三焦点IOL能提供远、中、近视力矫正,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本文从三焦点IOL的设计类型、视觉质量、适应证、离焦曲线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深入认识三焦点IOL提供理论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2,46:113-118)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发病形式、诊断、治疗、复发及预防等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常伴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儿童HSK较成年人HSK更易造成全身播散。其误诊率可达15%~30%。儿童HSK双眼受累的发生率为10%~26%。最常见类型为基质型(几率为35%~50%)。较成年人易复发。其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病毒培养及PCR检测等。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46:130-133)
视网膜缺氧和炎症因素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变的发展和转归中扮演重要角色。视网膜缺氧导致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上调,促进下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炎性细胞主要包括视网膜内源的小胶质细胞以及来自血液中趋化与浸润的白细胞,尤以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为主;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等大量生成和增加;炎性介质主要是由崩解的血细胞产生,细胞膜脂质在磷脂酶A2、脂氧酶和环氧
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epithelialcells,LE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已知多种信号通路涉及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发生,比如TGF-β/Smad通路、Jagged-1/Notch通路、MAPK/ERK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GF-β/Smad通路。了解这些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可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