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隶书从秦朝至东汉的艺术演变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dhq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的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而古文由此绝矣。” 这是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下来的,由于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秦始皇改革文字,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隶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隶书特点;代表作品;艺术价值
  隶书的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隶书的艺术价值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通常,我们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因此,我们要将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置放在秦汉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探求出隶书美形成的文化和思想渊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算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
  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一方面,隶书在过分强调书写便利的极端中逐步脱离了隶书的原本实用立场,进而在持续草化过程中因书写的运动态势不同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章草和今草;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对隶书原本书写形态的规范建构,而且这种规范建构是以形式秩序确立为前提的。因为文字的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社会进步。这是历来被官方重视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八分书以规范为手段,有效的克服了篆之捷隶书的随意性书写倾向,使形式秩序趋向于稳固的位置选择和有序的结构图式。加上汉代官方文人审美观念的不断容入,最终形成了八分书规范、和谐、静穆、左撇右挑的风格特征。两汉刻石存在的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也从一方面印证了官方对篆之捷隶书进行规范建构的历史进程。
  然而,当今学界和书法界普遍把两汉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认定为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了。这样做不但牵强,也为隶书的本体理论阐释带来困难。这是因为:一、八分书对隶书的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的。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二、从八分书的书写主体来看,已经由隶书的原本社会公众立场上移到了文人和官方了。我们从、《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刻石文本可以看到八分书已经开始具有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这些书法文本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波蹀。其实这种波蹀是对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的美化。飞动的线条和波蹀已经使刻石隶书脱离了隶书原本的简单和质朴,而开始具有雅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是汉代文人那种浪漫、潇洒的艺术审美精神的体现。而正是这种雅化、规范化和文人化的艺术特征,却失去了隶书在社会广泛流通的内在条件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不应该属于原本意义上的隶书。事实上,隶书表现在刻石方面的逐步工稳规范的发展趋势,它的实质是八分书对篆之捷原本隶书实施规范和审美改造的双重结果。《熹平石经》以其高度规范的形式秩序、以及构造的共同原则和形体的共同特点,体现出八分书最大程度的稳定性品格。如果从文字学角度讲,八分书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的。所以我们说,隶书从西汉的质朴率真向东汉工稳规范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并不完全是隶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更多的是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的产生。八分书由于自身的本质特性和使用立场,脱离篆之捷原本隶书书写主流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熹平石经》的书体特征和内容也佐证了八分书作为东汉规范字体的使用局限性。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理论支点。 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  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 中华书局  1989年1月出版
  [2]《中国书法史》 (七卷)华人德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 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宗教思想浓厚。对《红字》采用《圣经》原型的方式进行简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霍桑;《红字》;圣经原型;宗教思想  前言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象征手法独特,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期刊
【摘要】:唐代书法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楷书和行草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学鼎盛的唐代,书家能人如林,诞生了一大批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僧人怀素就是唱响狂草艺术的浪漫主义高歌的代表书家。本文就怀素的草书艺术进行研究,一方面让我们对怀素的草书艺术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入传统并且敢于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当代的书法创作。  【 关键词】: 怀素;唐代;僧人;草书  释怀素(公元725-78
期刊
黑色与白色是两个比较极端的色彩,也是一种中性的色彩。无论是简单的黑色还是简洁的白色都是色彩的一种极端。黑色和白色出现在同一种画面中,会产生很强烈的明暗对比。黑色和白色从明度的这个角度划分,是属于明度的两个最顶点,是色彩中的极限。全部色彩相加就是黑色,全部色彩的一种相减就会呈现出白色。黑色和白色分别呈现出色彩的两个极限,从而使这两种颜色少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多了一些“静”“冷”的感觉,当然黑白色彩也具有
期刊
【摘要】:漆陶艺术是漆艺与陶艺的完美结合,它拓展了漆与陶两种语汇的表现空间,使这两种艺术的生命力更加旺盛。随着艺术家对这两种艺术的偏爱和追求,探索与实践,对漆陶艺术的创新思维与传统精髓的融通性研究将影响着漆陶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漆艺;陶艺;特质;融通性   漆艺与陶艺都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娴熟的技法和丰富的材料特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漆器和陶器。那么
期刊
【摘要】:留白是海报设计中的虚空间,它与海报中的图形、文字等元素组成的实空间共同构成了海报的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等设计语言。本文着重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留白在海报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海报设计中如何留白使其更具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留白;虚空间;海报设计;审美价值  1.引言  留白在海报设计中的地位  从平面中的构图角度来看,留白使得整体更加的协调、调和,减少压抑感。留白作为平面
期刊
【摘要】:科技的进步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设计理念已不足以满足当今的设计需求,在人性化的设计时代,设计的创新性必不可少,但这种创新性必须满足大众的情感心理,以适应更多消费群体,于是是否具有共性与个性成了评价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设计;共性;个性;设计理念;人性化  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设计观念,科技的进步、技术和信息的共享也建立了虚拟与现实之间
期刊
【摘要】:从上世纪八五年代之后涌出一大批备受关注的女性画家(油画),而申玲就是这一大批女性画家中得一位。申玲开始关注自身的体验与感受,用隐喻和直接的方式来情感宣泄来表达从女性角度对“性”的独特的体验,从而表达对艺术的那份追求和打破传统的观念。  【关键词】:女性画家;“性爱”为题材;当代艺术  申玲是上个世纪八五年代之后备受关注的女性画家(油画)之一,看过她的作品的人知道她的作品的风格形成跟她的生
期刊
【摘要】:徐州传统小调是流行在徐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调,它对当地其他民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同时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篇主要论述传统小调与花鼓、琴书两个当地比较有名且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的关系。  【关键词】:徐州;传统小调;民间音乐;关系  中国民间音乐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空闲娱乐等生活而产生的音乐,被认为是各种音乐类型产生的基础和根源。作为中国民间歌曲中一份子的徐州传统小调,也
期刊
【摘要】:前的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日益显现出来,体现在艺术领域的民族声乐,同样突出的展示了这方面的发展优势。多元文化引领下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为人们的创作、研究、演唱等方面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随着人们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艺术领域的个性追求,展现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多样性。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都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发展态势下的集中体现
期刊
【摘要】: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研究美学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也是最早研究“美在比例说”的学派。本文试图从“美在比例说”入手,探讨西方艺术中的“形式和谐”。在纵向上对“美在比例说”进行了历史梳理,在横向上,用具体艺术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论述了西方的形式和谐。  【关键词】:比例;“形式和谐”   一、“美在比例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研究美学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