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A联合微视野计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mu22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联合微视野计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区微血管及视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收集单眼RVO并发黄斑水肿患者36例36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15例1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21例21眼(均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人15例24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均应用OCTA扫描黄斑3mm×3mm范围视网膜,定量浅层、深层毛细血管丛(SCP、DCP)的血流密度(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应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者黄斑10°范围视网膜平均敏感度(RMS).BRVO组将VD及RMS进一步区分为病变区(上方)、非病变区(下方)VD及RMS,对照组病变区及非病变区的划分依据BRVO组相对应的区域.分别比较CRVO组和BRVO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并对CRVO组和BRVO组RMS与VD、CRT、FAZ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2.536,P=0.016;t=-8.834,P<0.001);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3.354,P=0.002);CRT较对照组增加(t=13.888,P<0.001);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250,P<0.001).B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5.186,P<0.001;t=-5.238,P<0.001);病变区VD(SCP和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明显减少(t=-5.611,P<0.001;t=-6.940,P<0.001);未病变区VD(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减少(t=-3.047,P=0.004),未病变区VD(S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无差异(t=-1.459,P=0.156);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2.722,P=0.011);CRT较对照组增加(t=7.764,P<0.001);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0.931,P<0.001);病变区及未病变区RMS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下降(t=-13.183,P<0.001;t=-8.074,P<0.001).C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571,P=0.026;r=0.813,P<0.001),与FAZ面积及CRT均呈负相关(r=-0.621,P=0.014;r=-0.533,P=0.041).B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465,P=0.034;r=0.611,P=0.003),与CRT呈负相关(r=-0.547,P=0.01),与FAZ面积无相关性(r=-0.421,P=0.057).结论:OCTA与微视野计的联合应用,能够对RVO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进行对应式的定量评估,为临床决策者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
其他文献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解剖因素、全身血管危险因素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导致治疗上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NAION的预后影响极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用药、视神经鞘减压术、辅助治疗及外泌体治疗.随着近年各类抗NAION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提出了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糖尿病中最常见的高度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是全球20~65岁人群视力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内微血管的异常及新生血管的形成.糖酵解过程是从葡萄糖分解开始到丙酮酸生成的过程,可以为机体迅速提供能量,内皮细胞多数通过糖酵解产生的ATP来维持其功能,包括维持紧密连接和屏障作用.丙酮酸激酶(PK)的M2亚型(PKM2)作为糖酵解的关键酶,在机体的大多数组织中均有表达.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KM2通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视神经损害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造成的.PACG的基本病理过程是房角关闭,而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小梁网或者与小梁网产生黏连是导致房角关闭的重要原因.随着眼前段活体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于虹膜相关危险因素与PACG的发生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PACG发生的虹膜相关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预防和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以黄斑区玻璃膜疣的形成、色素紊乱、地图样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失调与ARMD关系密切.内质网是真核生物一个特殊的细胞器,主要负责蛋白的合成、修饰、整合和质量控制,并参与Ca2+稳态维持和脂质的生物合成.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未折叠蛋白反应,以恢复细胞功能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但长期强烈的内质网应激可能导致内质网动态平衡难以恢复,而触发细胞凋亡.ARMD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周围远视离焦引起眼球轴向伸长不受控制可能是近视发展的机制之一,由此引申的各种光学策略尤其是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日益成为近视管理主流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从光学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性近视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最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使用渐进多焦眼镜、周边离焦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为关键词,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开始时间检索至2021-03-01.纳入比较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
目的:比较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和睫状体冷冻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1/2020-12本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5例81眼,依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睫状体冷冻术组22例40眼,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组23例41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wk,1、3mo眼压变化情况,采用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估眼球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组手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睫状体冷冻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地塞米松诱导的人小梁网基因表达谱变化,揭示激素性青光眼(GIG)发病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获取基因表达数据集GSE37474,GEO2R筛选地塞米松组和正常小梁网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枢纽基因,最后对关键枢纽基因的mRNA表达进行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小梁网
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