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裁量权研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j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的法治国家普遍重视公诉裁量权的运用,世界各国都广泛的确立该项权力。我国在公诉裁量权相关制度的构建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构建科学的公诉裁量权制度已经成为我们迫切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公诉裁量权;不起诉;辩诉交易
  
  一、公诉裁量权制度概述
  公诉裁量权,是指检察官以法律原则与政策为依据,在审查决定是否起诉以及如何起诉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斟酌决定的权力。当今的法治国家中,公诉裁量权是刑事诉讼运行机制中制约案件流程的关键枢纽,事关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和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实现。
  二、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弊端
  我国对公诉裁量权的立法规定主要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酌定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于选择起诉权、豁免权、量刑建议权均无规定。
  1.酌定不起诉裁量权规定的范围狭窄,适用空间有限、适用率低
  对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立法上要求以犯罪情节轻微为前提,而对于严重犯罪则加以排除。在司法实践中认为犯罪情节轻微不仅是指犯罪情节轻,还要求罪名轻,才能够适用不起诉,并进而认为犯罪情节轻微原则上是指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的轻罪案件,这就将不起诉裁量权适用限定在了狭窄的范围之内。
  2.现行司法解释对于公诉变更权行使的时间限制不尽合理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公诉变更在一审判决宣告以前均可进行,认为只要审判活动尚未结束,均应允许公诉变更。但法院实质性的审判活动完全在宣判之前完成,人民法院己经做出判决,虽未经宣告并未生效,若此时变更公诉不仅使己经进行的审判活动失去意义,还可能引起审判的重新进行,诉讼经济的目的难以实现。
  3.附条件不起诉裁量权规定的范围狭窄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附条件不起诉只适用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并且有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刑罚的案件才可以适用。这一规定显然是把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规定过于狭窄。在实践中,有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刑罚的案件极少,而且不适用于成年犯罪嫌疑人也是一个缺陷。
  4.对于撤回起诉的法律后果缺乏明确规定
  由于《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撤回起诉的法律后果缺少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撤回起诉成为检察机关避免法院作无罪判决的常规手段。加之对“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导致许多案件在撤回后并未及时处理,甚至随意重新起诉,使案件久拖不决,撤回起诉既未达到应有的诉讼经济价值,反而造成对被告人权利的侵害并严重影响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对被害人也是不利的。
  三、中国公诉裁量权之完善建议
  由于我国现行的公诉裁量权的制约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欠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诉裁量权的适用范围定然会持续地扩张,公诉裁量权制约机制的完善就显得非常迫切了。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并且考虑到以后我国公诉裁量权的扩张,我国公诉裁量权的制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公诉裁量权运作的透明度
  公诉裁量权行使的法律依据、事实根据、裁量条件和标准都应该公开,裁量过程和结果也应该公开,对于有关人员的质疑或询问要及时予以答复,从制度和程序上杜绝“暗箱操作”。加强公诉裁量过程的意见征询工作。继续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凡人民检察院决定起诉的案件,在决定起诉前,应当认真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以及他们委托人的意见。同时,应该加以补充的是,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案件也应当在做出决定之前认真听取上述人员的意见,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还需要征询公安机关的意见。上述人员的意见分歧过大,检察机关可以主动或根据申请举行听证,在多方参与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举证、质证,由检察机关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
  2.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主体可以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扩大到成年犯罪嫌疑人,从可能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扩大到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的犯罪嫌疑人。适用案件的范围也不能仅仅限于刑法分则第四章和第五章的侵犯财产权利和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件犯罪,应当规定只要是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的案件都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3.明确辩诉交易制度
  自20世纪70年代后,与辩诉交易在美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的同时,在同属英美法系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由于辩诉交易具有对抗制诉讼的浓厚背景,因此,辩诉交易在这些国家也得到了较大范围的适用。而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上采用纠问式审判的大陆法系国家,尽管审判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在大量积案所带来的一系列沉重压力下,也开始逐步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并加以改造,先后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辩诉交易制度。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辩诉交易尽管各有特色,但仍然都体现了辩诉交易的实质精神——控辩双方的合作与让步,因此,都可以看作是辩诉交易制度存在的具体表现。
  4.改革酌定不起诉制度
  酌定不起诉具有公正、效益、秩序等诉讼价值。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相时不起诉适用范围具有狭窄性,适用标准具有不确定性,适用程序具有烦琐性案件转诉具有矛盾性,制约机制的不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应适当扩大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非刑罚替代方法的适用效力;建立合理的酌定不起诉制约机制;改革和完善不起诉的工作程序。
  参考文献:
  [1]宋世杰.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王新环.公诉权原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3]段明学.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兼论我国起诉裁量权的完善.贵州协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陈光中,张建伟.《附条件不起诉:检察裁量权的新发展》.人民检察,2006年4期
  [5]邓思清.《完善我国检察官自由裁量权制约机制之构想》.《法商研究》,2003年5期
其他文献
逮捕是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措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才能保证审查逮捕案件高质高量,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才能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和保障人权。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审查逮捕案件时,要建立严格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观念,谨慎使用逮捕权,强化法律监督,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须满足三个法律条件:一是有
基于一组ZCZ序列偶集和正交矩阵,给出了ZCZ序列偶集的一种递归构造方法.构造得到的序列偶集不仅具有更大的体积,而且其零相关区域也实现了同步的扩大.
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和判断是在公证活动中正确运用证明材料、查明待证事实情况和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健全和完善。  一、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在我国现行的公证举证模式采取当事人主义模式。即当事人是公证证明的主体,公证员处于被动和中立地位,其职能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查判断,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所申
摘 要: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侵权案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如何规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法律规定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帮助的侵权行为,但是关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规范却严重不足,以致于学界对于其属性争论不断。为了避免多数人侵权行为体系的混乱,我国法律需要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构成,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划分标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无意思联
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民间的枪弹损伤中,以低速手槍、来复式长枪及散弹枪最为常见。且许多统计资料显示,散弹枪创较之于其他枪弹创多。散弹枪弹创是指利用散弹枪一次发射多颗或单颗金属弹丸所造成的损伤。散弹枪弹创也具有典型的枪弹创的基本形态,如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由于散弹自身的物理性能,不产生瞬时空腔(射创管),一般也不具有射出口。现笔者就一起枪弹创致人死亡的案例作一分析。  一、案件资料  2015年10
(110034 公安部警犬技術学校 辽宁 沈阳)  摘 要:在杜培武冤案一审中警犬气味识别成为法官认定杜有罪的证据之一,由此引发警犬气味识别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思考。在国外有些国家,警犬气味识别具有证据能力。在我国,学者们就这一问题主要有线索说、间接证据说、有限肯定说三种观点。  关键词:警犬;气味识别;证据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十多年前,在震惊全国的杜培武冤案二审过程中杜的辩护律师称:现场勘验
摘要:存留养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始于北魏,基本定型于唐朝,到封建社会后期日臻完善,直至清末修律才被废除,在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四百多年,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存留;养亲;发展实施条件  一、存留养亲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北魏至唐朝: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据记载,存留养亲事例最早出现在晋朝。而存留养亲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最早被确立是在北魏,《魏书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不断增加,探索创新未成年人犯罪处理模式,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刻不容缓。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以恢复正义为核心,兼顾被害人和加害人的权益保护
一、基本案情  张某因手头拮据,遂产生以借用的名义骗得熟人摩托车后卖钱花的想法,2012年4月至8月期间,张某先后5次以借用的名义从不同熟人处骗得5辆摩托车,张某将骗来的5辆摩托车均以低价卖出,共销得赃款1360元,经鉴定5辆摩托车总价值16818元。  二、分歧意见  对张某的行为定性,存在以下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其理由如下: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借用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