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公平”政策的历史沿革
教育公平是共产党一直倡导的教育政策,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坚持向工农开门,确保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即实现教育的阶级内平等;至1958到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期间,其实也算是寻求“阶级内权力平等”的进一步尝试。因此,这个阶段的政策无疑体现了阶级内教育权利平等的诉求。到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才消除了对血统及家庭出身的教育歧视(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及1957年到1979年的右派分子),确立了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机会公平竞争机制,即入学机会公平。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公平被发展为单向度的精英主义教育,民众的公平诉求被淹没。从“85决定”直至90年代,我国主要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政策,“效率优先”表现为重点学校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区域教育优先发展及城市教育优先发展;“兼顾公平”指在受教育的机会面前和招生时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发展到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至2004年前后,民众的入学机会显著扩大,但同时教育的整体质量却被稀释。鉴于此,中央政府于2007年前后推出一系列的政策逐步确立“巩固提高”的发展原则。至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学者对“教育公平”政策文本的解读及绩效研究
虽然在政策文本上“教育公平”确实受到了重视,但是,中央文件和政策法条并不等于政策的落实。一直以来,教育不公现象时有呈现,因此,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政策的文本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追踪。而且,据宣小红等的统计,2011年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教育公平。
(一) 政策文本的数据挖掘
黄维对我国1999年至2011年颁布的32项学生贷款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时发现:补贴政策中,财政政策的效力层级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而教育政策不但存在效力等级低、权威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周谷平和余源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政策文本(1980----2010年)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统计解读,得出如下结论:
从教育公平关注点的分布来看,《教育部工作要点》对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等均已涉及,关注点分布均匀。新世纪后,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面有所扩展,如,从2002年起,《工作要点》出现涉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用词,2005年开始出现关注高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用词,,这种用词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工作要点》的用词和行文文中其视角还触及不利群体的教育权利,文本中大量的有关资助的用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条款内容表明,为补偿经济文化不利群体或资源缺乏地区的教育之不足,国家有着明确的弱势扶持的政策取向。从整体走势来看,政策话语对公平问题的关注呈低起点,快提升的特点。
(二)绩效追踪
1、教育经费配置情况
彭海艳运用广义熵(CE)指数及其分解法,比较了区域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差距、三大区域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及对总体差距的贡献;还采用基尼系数(CINI)分解法,测算了不同收入来源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同时研究了教育经费配置不公平状况的时间变化,时间跨度为13年。结果显示:三大区域总体、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都呈先升后降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但区域间差异变动幅度不大,且远小于区域内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变动趋势不一致,且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来源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主体因素。
张菀洺认为学术界“已有关于教育财政公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指标测算来度量差异水平,进而评价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状况。”但是,他觉得“用Berne 和 Stiefel 在1984年提出的教育财政中性的思想(即教育的投入不应当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相关)来考察我国二元经济情况下的教育财政投入公平与否更具有现实意义。”考察结果:从教育的财政中兴来看,我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受当地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最小,普通初中教育经费受当地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最大。而且,越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受当地财政收入等经济状况影响越大。
2、国家制度建设层面
李淼从城乡择校政策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两个方面解读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落实的偏差,认为导致这种政策性的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政府在教育决策中公共职责缺失;教育政策的民主性有待加强;国家教育法制有待加强。
李帅军研究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公平困境: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及校际不均衡;并提出了解决的路径:统筹区域、城乡及校际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
3、经济利用率最高化角度
胡艳蕾认为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建构应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即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教育技术信息化制度和教育资源低碳制度,进而逐步构建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
4、将实现教育公平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戴海东和易招娣的研究指出:通过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以具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的
王希辉通过对湖北恩施市茅坝小学的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等实地“深描”,揭示了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三、讨论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内涵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配置平等。而且,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并被作为评估教育改革的基本标准。可是,通过研读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教育在上述诸领域内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还叫艰辛,需要各方的齐心协力。已有学者如赵应生、钟秉林、洪煜献计献策,认为: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本位型、投入驱动型、外部依赖型、规模扩大型、硬件导向型的发展方式。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有五大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协调发展,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基本制度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保障公平效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钟宇平、丁小浩、杨东平等人针对我国成本分担政策、扩招政策实施后的机会均等状况以及机会扩大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总体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改善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民众的公平性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验证了西方学者卢卡斯(Lucas) 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 EMI) 假设。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宣小红.李德刚.谭烨.王静.招斯喆.唐梦影.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
3黄维.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变迁的过程与趋势分析---基于32项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周谷平. 余源晶. 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J].教育研究
5彭海艳.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6张菀洺.我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与财政中的定量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13年第五期
7李淼.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公平. [J].高教发展与评估
8李帅军.教师教育政策公平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胡艳蕾.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0戴海东.易招娣.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阶层流动与高等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
11王希辉.教育公平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湖北恩施市茅坝小学的教育民族志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
12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
13转引自张烨. 走向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建构轨迹的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公平是共产党一直倡导的教育政策,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坚持向工农开门,确保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即实现教育的阶级内平等;至1958到1960年的“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期间,其实也算是寻求“阶级内权力平等”的进一步尝试。因此,这个阶段的政策无疑体现了阶级内教育权利平等的诉求。到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才消除了对血统及家庭出身的教育歧视(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及1957年到1979年的右派分子),确立了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机会公平竞争机制,即入学机会公平。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公平被发展为单向度的精英主义教育,民众的公平诉求被淹没。从“85决定”直至90年代,我国主要推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教育政策,“效率优先”表现为重点学校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区域教育优先发展及城市教育优先发展;“兼顾公平”指在受教育的机会面前和招生时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发展到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至2004年前后,民众的入学机会显著扩大,但同时教育的整体质量却被稀释。鉴于此,中央政府于2007年前后推出一系列的政策逐步确立“巩固提高”的发展原则。至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学者对“教育公平”政策文本的解读及绩效研究
虽然在政策文本上“教育公平”确实受到了重视,但是,中央文件和政策法条并不等于政策的落实。一直以来,教育不公现象时有呈现,因此,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政策的文本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追踪。而且,据宣小红等的统计,2011年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教育公平。
(一) 政策文本的数据挖掘
黄维对我国1999年至2011年颁布的32项学生贷款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时发现:补贴政策中,财政政策的效力层级较低,难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而教育政策不但存在效力等级低、权威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周谷平和余源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政策文本(1980----2010年)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统计解读,得出如下结论:
从教育公平关注点的分布来看,《教育部工作要点》对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等均已涉及,关注点分布均匀。新世纪后,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面有所扩展,如,从2002年起,《工作要点》出现涉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用词,2005年开始出现关注高校入学机会公平的用词,,这种用词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工作要点》的用词和行文文中其视角还触及不利群体的教育权利,文本中大量的有关资助的用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条款内容表明,为补偿经济文化不利群体或资源缺乏地区的教育之不足,国家有着明确的弱势扶持的政策取向。从整体走势来看,政策话语对公平问题的关注呈低起点,快提升的特点。
(二)绩效追踪
1、教育经费配置情况
彭海艳运用广义熵(CE)指数及其分解法,比较了区域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差距、三大区域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及对总体差距的贡献;还采用基尼系数(CINI)分解法,测算了不同收入来源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同时研究了教育经费配置不公平状况的时间变化,时间跨度为13年。结果显示:三大区域总体、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都呈先升后降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但区域间差异变动幅度不大,且远小于区域内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变动趋势不一致,且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来源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主体因素。
张菀洺认为学术界“已有关于教育财政公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指标测算来度量差异水平,进而评价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状况。”但是,他觉得“用Berne 和 Stiefel 在1984年提出的教育财政中性的思想(即教育的投入不应当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相关)来考察我国二元经济情况下的教育财政投入公平与否更具有现实意义。”考察结果:从教育的财政中兴来看,我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受当地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最小,普通初中教育经费受当地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最大。而且,越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受当地财政收入等经济状况影响越大。
2、国家制度建设层面
李淼从城乡择校政策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两个方面解读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落实的偏差,认为导致这种政策性的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政府在教育决策中公共职责缺失;教育政策的民主性有待加强;国家教育法制有待加强。
李帅军研究了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公平困境:区域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及校际不均衡;并提出了解决的路径:统筹区域、城乡及校际教师教育的均衡发展。
3、经济利用率最高化角度
胡艳蕾认为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建构应引入“低碳经济”理念,即建立、健全教育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教育技术信息化制度和教育资源低碳制度,进而逐步构建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
4、将实现教育公平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
戴海东和易招娣的研究指出:通过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以具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的
王希辉通过对湖北恩施市茅坝小学的学校、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等实地“深描”,揭示了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三、讨论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内涵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配置平等。而且,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并被作为评估教育改革的基本标准。可是,通过研读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教育在上述诸领域内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仍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还叫艰辛,需要各方的齐心协力。已有学者如赵应生、钟秉林、洪煜献计献策,认为: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本位型、投入驱动型、外部依赖型、规模扩大型、硬件导向型的发展方式。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有五大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协调发展,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育基本制度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保障公平效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钟宇平、丁小浩、杨东平等人针对我国成本分担政策、扩招政策实施后的机会均等状况以及机会扩大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总体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改善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民众的公平性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验证了西方学者卢卡斯(Lucas) 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 EMI) 假设。
参考文献
1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宣小红.李德刚.谭烨.王静.招斯喆.唐梦影.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对2011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与展望.[J].教育研究
3黄维.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变迁的过程与趋势分析---基于32项政策文本的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周谷平. 余源晶. 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J].教育研究
5彭海艳.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6张菀洺.我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与财政中的定量测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2013年第五期
7李淼.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公平. [J].高教发展与评估
8李帅军.教师教育政策公平的现实困境与有效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胡艳蕾.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低碳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10戴海东.易招娣.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阶层流动与高等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
11王希辉.教育公平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湖北恩施市茅坝小学的教育民族志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
12赵应生、钟秉林、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
13转引自张烨. 走向高等教育质量公平--------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建构轨迹的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