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读书为自己;有时,读书为他人,例如,为了班里的四十个孩子。
读书是受年龄、阅历、成长背景以及时代局限的,作为老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心想事成,但也不至于无所作为。总有一句话、一些文字、一种力量会进入他们内心,就像盐融于水,或者,像“水消失在水中”。
可以远远眺望的窗台
教室窗台上放着不知谁的几本“闲书”。午休时,我翻开其中一本《汉娜的手提箱》,一口气读完,居然泪流满面。爱屋及乌,从此对那个窗台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琢磨它还可以做点什么。
编句童谣:“两人交换苹果,苹果还是一个;两人交换思想,思想变成一双。”如果每人带来一本书,教室不就像长了思想的翅膀?不过,得带比自己聪明的人写的书,即便难懂,与它对话时头脑会有活力。
如我所愿,窗台上栽种了一片书籍的小树林。目光投射过去的时候,仿佛听到内心深处一种声音的呼唤。姑且命名为“可以远远眺望的窗台”吧。这里的书来来往往,有些明显打着“教师推荐”的印迹,如《青春读书课》和《万物简史》;也有“感觉很怪”的书,如《野草在歌唱》。我借学生之手进入多丽丝·莱辛的天地,流连忘返,当然,回报给学生个人读后感、作家访谈及更“怪”的《金色笔记》等。
这些书构成神秘的交叉小径,你不知道哪个时间、在哪里会遇见哪个孩子。有一天,一个所谓的“问题生”对着一本《北欧现代诗选》在发呆,顺着她的目光,我读到一首诗,如同击中心脏的流弹:
小小的手,不属于我的小小的手,
你在这茫茫人世间属于谁?
我在黑暗中找到你。你不属于我。
可我听到有人哭泣。
哪儿是你的眼睛?你的胸脯?
谁在黑暗中呜咽?
小小的手,别哭!我用温暖抚爱你。
你在黑暗中并不孤单,
小小的手,我一定会找到你的眼睛,
当曙光将临的时候,
哭泣的小手,你是我需要的一切,
即使早晨永远,永远不会到来。
好诗来自人间,静静地从尘土中发散水晶般的光芒。遥远的异国文字,真实映照“5·12”的日子……那一刻,我无法与她的眼睛对视;那一刻,我和她的心灵如此接近。
这些书是窗,是门,是桥,通向未来与未知。它们是源头,会不断流淌清澈的水。我愿意多一些非功利性的阅读,不需要提炼中心,概括主题,只希望孩子们有所知,有所思。
书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盐
一本黑色皮面的笔记本在教室里流浪,从这张桌到那张桌,从这双手到那双手。有人津津有味地朗读,激起欢笑;也有人抢过来,加上“酷评”。
想——这是我们的班级日志,一间看得见风景的屋子:有关课堂的“新闻直通车”,有关身边人和事的“大家焦点”,以及“有话要说”的评论,每天的心情综合指数等。寸寸光阴在DV镜头般的描述中定格。
对我而言,阅读它的意义在于借助学生的眼睛看看每一天。如同风在原野上奔跑,花朵和青草是留下的印迹。这些青春期的孩子,陷在起伏的心绪与规范的课堂所形成的时光夹缝里不能脱身,表现在文字上,有时铿锵有力,有时自怨自艾,有时神秘唯美,有时快乐放纵。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今天啊,真意外,居然轮到我记日志,没道理嘛,排名也不分个前后左右,让人兴奋又郁闷。兴奋是本来有好多话可说,郁闷是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好不容易写下一句,这就收不住了!”一如自家人的埋怨和唠叨,这样亲切,这样自然。
还有一个孩子以音乐的节奏描述课堂:“下午临时换了一节自习课,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沉默的大多数酝酿着宁静的氛围,后墙根则涛声依旧。他们以疯狂的频率诉说着自由的喜悦,活跃的心情由于惯性无法止息。好在谴责的目光以低调的华丽覆盖过来,安静的势力终于统一于天地……”身临其境啊。
最爱看这些“兴高采烈”的句子:“今天我们学了一套新操哦!请允许我为大家描述一下动作:1.走到门口,敲门;2.门不开,撞!不小心,先绊了一下;3.开始发飙,双手大力敲门;4.还是不开,无奈,耸肩……”太形象了,遂以光速流传。第二天,操场上就多了一群学操时忍俊不禁的孩子。
课堂,闲暇,心情,评价,这一切对于老师和学生有着同样的意义,我们从这些人和事之中获得生长。因为“在场”,所以我可以细细欣赏所有的风景。不会忘记在缤纷的花树下,凝神倾听教室里传出的天籁之音,那一曲《放牛班的春天》,在清亮的嗓音、清澈的眼神演绎中,成为这个集体最美的记忆。
过去、现在、未来,每次翻阅这些记忆,心中只会平静与感激。
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
有人说:“教育首先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生活本身;班主任首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本需要阅读的书。”孩子也是需要阅读的书——去真正地认识他,将他与别的孩子区别开,了解他的成长困境,帮助他在经历的人与事、成与败中去体验人生,而绝非单纯地管理。
约见家长或家长不请自来的时候,我最希望倾听他们的诉说。基斯洛夫斯基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不是谁都愿意和能够为你讲述生命的故事。也正因此每次跟家长的沟通,都会让我回味良久。在或客观或主观的描述中,孩子的面容更加清晰,身后显现出深深浅浅的脚印。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案”,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很多时候,班主任需要“智慧援助”,如同孩子需要“心理援助”。班主任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坎”:学业失败、情感受挫、父母离异、身体伤病……当情绪酿成事端,难道只能抡起“批评”的板斧?有时,他需要善意的提醒;有时,他需要切实的分析;有时,他需要入心的理解;有时,他需要换一种眼光表扬!
我感受到作为班主任的巨大压力。原来,自己是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的“学习者”。不过,带着问号上讲台,学生至少会从我的态度中获得勇气。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曾说:“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将“教学”二字替换成“教育管理”,我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完整的人。
时光流转,关于青春的那些欢笑、迷惘和期待从未离开过我们。诗人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好吧,四十一个人在旅途中,我们可以一起看星星。□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五中学)
编辑 付江泓
读书是受年龄、阅历、成长背景以及时代局限的,作为老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心想事成,但也不至于无所作为。总有一句话、一些文字、一种力量会进入他们内心,就像盐融于水,或者,像“水消失在水中”。
可以远远眺望的窗台
教室窗台上放着不知谁的几本“闲书”。午休时,我翻开其中一本《汉娜的手提箱》,一口气读完,居然泪流满面。爱屋及乌,从此对那个窗台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琢磨它还可以做点什么。
编句童谣:“两人交换苹果,苹果还是一个;两人交换思想,思想变成一双。”如果每人带来一本书,教室不就像长了思想的翅膀?不过,得带比自己聪明的人写的书,即便难懂,与它对话时头脑会有活力。
如我所愿,窗台上栽种了一片书籍的小树林。目光投射过去的时候,仿佛听到内心深处一种声音的呼唤。姑且命名为“可以远远眺望的窗台”吧。这里的书来来往往,有些明显打着“教师推荐”的印迹,如《青春读书课》和《万物简史》;也有“感觉很怪”的书,如《野草在歌唱》。我借学生之手进入多丽丝·莱辛的天地,流连忘返,当然,回报给学生个人读后感、作家访谈及更“怪”的《金色笔记》等。
这些书构成神秘的交叉小径,你不知道哪个时间、在哪里会遇见哪个孩子。有一天,一个所谓的“问题生”对着一本《北欧现代诗选》在发呆,顺着她的目光,我读到一首诗,如同击中心脏的流弹:
小小的手,不属于我的小小的手,
你在这茫茫人世间属于谁?
我在黑暗中找到你。你不属于我。
可我听到有人哭泣。
哪儿是你的眼睛?你的胸脯?
谁在黑暗中呜咽?
小小的手,别哭!我用温暖抚爱你。
你在黑暗中并不孤单,
小小的手,我一定会找到你的眼睛,
当曙光将临的时候,
哭泣的小手,你是我需要的一切,
即使早晨永远,永远不会到来。
好诗来自人间,静静地从尘土中发散水晶般的光芒。遥远的异国文字,真实映照“5·12”的日子……那一刻,我无法与她的眼睛对视;那一刻,我和她的心灵如此接近。
这些书是窗,是门,是桥,通向未来与未知。它们是源头,会不断流淌清澈的水。我愿意多一些非功利性的阅读,不需要提炼中心,概括主题,只希望孩子们有所知,有所思。
书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盐
一本黑色皮面的笔记本在教室里流浪,从这张桌到那张桌,从这双手到那双手。有人津津有味地朗读,激起欢笑;也有人抢过来,加上“酷评”。
想——这是我们的班级日志,一间看得见风景的屋子:有关课堂的“新闻直通车”,有关身边人和事的“大家焦点”,以及“有话要说”的评论,每天的心情综合指数等。寸寸光阴在DV镜头般的描述中定格。
对我而言,阅读它的意义在于借助学生的眼睛看看每一天。如同风在原野上奔跑,花朵和青草是留下的印迹。这些青春期的孩子,陷在起伏的心绪与规范的课堂所形成的时光夹缝里不能脱身,表现在文字上,有时铿锵有力,有时自怨自艾,有时神秘唯美,有时快乐放纵。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今天啊,真意外,居然轮到我记日志,没道理嘛,排名也不分个前后左右,让人兴奋又郁闷。兴奋是本来有好多话可说,郁闷是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好不容易写下一句,这就收不住了!”一如自家人的埋怨和唠叨,这样亲切,这样自然。
还有一个孩子以音乐的节奏描述课堂:“下午临时换了一节自习课,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沉默的大多数酝酿着宁静的氛围,后墙根则涛声依旧。他们以疯狂的频率诉说着自由的喜悦,活跃的心情由于惯性无法止息。好在谴责的目光以低调的华丽覆盖过来,安静的势力终于统一于天地……”身临其境啊。
最爱看这些“兴高采烈”的句子:“今天我们学了一套新操哦!请允许我为大家描述一下动作:1.走到门口,敲门;2.门不开,撞!不小心,先绊了一下;3.开始发飙,双手大力敲门;4.还是不开,无奈,耸肩……”太形象了,遂以光速流传。第二天,操场上就多了一群学操时忍俊不禁的孩子。
课堂,闲暇,心情,评价,这一切对于老师和学生有着同样的意义,我们从这些人和事之中获得生长。因为“在场”,所以我可以细细欣赏所有的风景。不会忘记在缤纷的花树下,凝神倾听教室里传出的天籁之音,那一曲《放牛班的春天》,在清亮的嗓音、清澈的眼神演绎中,成为这个集体最美的记忆。
过去、现在、未来,每次翻阅这些记忆,心中只会平静与感激。
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
有人说:“教育首先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生活本身;班主任首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本需要阅读的书。”孩子也是需要阅读的书——去真正地认识他,将他与别的孩子区别开,了解他的成长困境,帮助他在经历的人与事、成与败中去体验人生,而绝非单纯地管理。
约见家长或家长不请自来的时候,我最希望倾听他们的诉说。基斯洛夫斯基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不是谁都愿意和能够为你讲述生命的故事。也正因此每次跟家长的沟通,都会让我回味良久。在或客观或主观的描述中,孩子的面容更加清晰,身后显现出深深浅浅的脚印。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个案”,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很多时候,班主任需要“智慧援助”,如同孩子需要“心理援助”。班主任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坎”:学业失败、情感受挫、父母离异、身体伤病……当情绪酿成事端,难道只能抡起“批评”的板斧?有时,他需要善意的提醒;有时,他需要切实的分析;有时,他需要入心的理解;有时,他需要换一种眼光表扬!
我感受到作为班主任的巨大压力。原来,自己是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的“学习者”。不过,带着问号上讲台,学生至少会从我的态度中获得勇气。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曾说:“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将“教学”二字替换成“教育管理”,我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完整的人。
时光流转,关于青春的那些欢笑、迷惘和期待从未离开过我们。诗人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好吧,四十一个人在旅途中,我们可以一起看星星。□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五中学)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