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退伍兵守护病妻 坚守爱的阵地十九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他经常拿出他俩的结婚照片,放在妻子面前期望她能回忆起曾经美好的岁月。1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瘫痪痴呆的妻子,他被当地群众誉为锲而不舍的“好男人”“好丈夫”。
  李德意是河南省孟州市趙和镇大马沟村的一名退伍军人,19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瘫痪痴呆的妻子,被当地群众誉为锲而不舍的“好男人”“好丈夫”。
  他做到了“三少三多”
  李德意原是解放军某部队的一名战士,军事和政治素质均十分过硬,多次立功受奖。20岁那年他从驻地徐州回家探亲时,认识了漂亮、能干的民办教师郝灵芝。两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和交往,他俩步入了婚姻殿堂。
  1999年,两个孩子威家立业后,本该享受幸福晚年,郝灵芝却因脑梗死导致行动不便,后来病情发展得越来越严重,虽然经过多方治疗但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导致四肢僵硬无法行动,语言不清,表情痴呆,只能坐在轮椅上靠人照顾。李德意没有埋怨过半甸,一直不离不弃悉心照顾着妻子。妻子患病以后,李德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照顾病妻身上。面对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他没有气馁,而是把这一切苦和难都默默扛了起来。他的话感人至深:“有缘修得同船渡,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们俩能成为夫妻,就要一辈子守在一起,她病成了这样,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结果,但是每天能听到她笑几声我就很满足,人在家就在。”19年来,为了照顾好妻子,李德意做到了“三少三多”:很少出门办事,很少买衣服,一天睡很少的觉;赶集骑车带着妻子闲逛多,陪着妻子说话聊天多,给妻子买营养品花的钱多。
  他说军人就要有担当
  为了维持这个家,李德意让两个儿子都去外地打工,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李德意家里有七八亩地,耕犁锄耙,拔草施肥,收打晾晒,全靠一个人忙碌。李德意常常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劳作,待到七八点估计妻子睡醒了,就赶回家照顾。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李德意就把妻子带到地头,一边劳作一边照看,一晌下来,他来来回回不知要跑多少趟。 每年农忙季节,都是李德意最难熬的时候,辛苦劳作一天回到家,邻居家都是热馍热饭热菜端起来就吃,而自己家里却是冷锅冷灶冷板凳,好不凄凉。李德意没有说过难听的话,没有发过牢骚,只是默默地烧火炒菜做饭,然后一口一口喂妻子吃,待妻子吃饱喝足、擦拭干净后,他自己才匆匆忙忙扒上几口饭。2017年9月的一天中午,李德意把玉米棒摊开放在大门口晾晒,叉把妻子推到门道里照应。就在他回到厨房做饭的间隙,妻子一个人挪动地方失去平衡,全身倒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上,脸上和胳膊烫起了大水泡。李德意听到喊声,赶忙跑过来一边采取护理措施,一边赶紧打电话叫车将她送到卫生院救治。待妻子病情稳定后,他把妻子抱在怀里,一再道歉说:“灵芝,对不起,对不起,是我没有把你照顾好,让你受苦了!”此情此景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妻子生活不能自理,常常将大小便弄得满床满裤子都是,李德意整天洗洗涮涮,春夏秋天还好说,但到了寒冬腊月,由于常年下水,李德意的双手像干旱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渗血的口子,一遇冰水彻心彻骨般疼痛。为了能照顾好妻子,也为了防止她半夜夜游似的偷偷爬挪出来,李德意家卧室里的灯一年四季没有关过。夜里,李德意还用小带子系着他和妻子的腿,一旦妻子醒了需要照顾,他就赶紧爬起来帮助她倒水、服药和解决大小便。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看到李德意这么辛苦照顾妻子,有人曾劝他说:“差不多就行了,她毕竟现在啥也不知道,能活一天算一天吧。”可是李德意总是这样回答:“俺既然娶了她,就应该对她负责。让俺放弃她、丢下她,俺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的,再苦再累再难俺也要坚持!”
  “她已经好几年没有饥饿感了,给她什么就吃什么,也不知道吃多少才是个饱,让她吃东西完全凭感觉,少了她会营养不够,多了她叉拉得到处都是。”李德意一边给妻子喂饭,一边不时地用手指理顺妻子的头发。但妻子似乎没有领会他的情,只知道仰着脸张口吃饭。为了增加收入,李德意在家门口空地里栽了一棵杏树、三棵桃树、七棵核桃树,种植了白菜、萝卜、蒜苗之类的蔬菜,还养了几只鸡,同时,他把这当作调剂生活的乐趣。日子是苦了些,但是李德意一直坚持着无微不至地照顾妻子,他经常说:“我曾经是军人,军人就要有担当,我不能倒下,我答应过她,我要健健康康的,我身体好好的才能照顾好她。”
  照顾痴呆瘫痪妻子19年
  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李德意经常拿出他俩的结婚照片,放在妻子面前期望她能回忆起曾经美好的岁月。每当这个时候,妻子都会用生硬僵直的手放在李德意穿着军装的照片上摸来摸去,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嘴里还嘟囔着只有她自己能听懂的话。看到这一幕,李德意总是眼睛湿润,因为他知道这是妻子最美好的一点记忆。李德意这位退伍老兵,铁汉柔情悉心照顾痴呆瘫痪妻子19年的事迹感动了当地许许多多的人,有人要宣传他,有人要学习他,面对这些,李德意只是淡淡一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她嫁给我就是我们一生的缘分,她活着就是我的伴儿,有她在一天我就要尽心尽力照顾好她。”
  邢大军据《老友》整理
其他文献
在一个偏远山坡下的水沟里,警方发现一具尸体,尸体已经白骨化,上面爬满了蛆虫。来到现场的黄墁一下子就蒙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同行的老法医在一旁提醒她:“不要愣在那里,赶紧找双水鞋跳下去。”大脑一片空白的黄墁只能照做,她戴好手套、穿上水鞋,往水沟走去。她边走边想起老法医语重心长的话:“以后也许还会有比这更恶劣的情况,如果现在都做不了,你真要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转行。”  要强的黄墁听到这句话,突然来了
期刊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年代谍战剧《面具》由楼健、顾国良、谷石军联合执导,张海东担任制片人,王小枪编剧,祖峰、侯勇、梅婷领衔主演,丁勇岱、杜志国、句号主演,更有郑楚一、王文思等优秀演员倾情加盟。《面具》以解放前夕的特殊历史阶段为背景,讲述了潜伏在哈尔滨市公安局十年的国民党特务李春秋(祖峰饰)于幸福平凡生活中被上级唤醒并要求他执行“黑虎计划”,最终他决定弃暗投明、反戈一击,配合共产党共同破坏了计划。该剧将
期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自发生!  ——辛弃疾  提到中國历史上的女将军,你能想到谁?樊梨花、花木兰、余太君、穆桂英、梁红玉,又或者是妇好、毛皇后、冼夫人、平阳公主……  都对,但这些人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女将军比起来,还都差点意思,因为她们中有的人,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都两说着;即使
期刊
当年刘备来投曹操,曹操底下以程昱为首的谋士都说,应立即杀掉刘备,因为此人非池中之物,不要留下后患。曹操便问郭嘉,郭嘉不同意杀。  曹操一生,手下谋士如云,但他最看得起的只有一个,那便是郭嘉。郭嘉,字奉孝,河南禹州人,辅佐曹操十几年,助曹操擒吕布、克袁绍,杀袁谭、袁尚,破乌桓。他就像刘备军师诸葛亮一样,总是坐在军中大帐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最神奇的是,郭嘉非常会看人。他去袁绍那儿干了些时间,断定
期刊
人类依靠传宗接代得以繁衍生息,每个孩子都是降临到人间的天使。今天如果有结婚多年不育的夫妻,只要去医院检查就能知道不育的原因,通过吃药或人工授精都可以得到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宝。但在旧社会婚后一直没有孩子那可就真成大问题了,科学技术不发达,加之人们思想观点的愚昧,认为只要没有孩子一定就是妇女造成的,因此为了这个原因也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像这种不方便对外人言的隐私问题又要如何解决呢?求神拜佛。在各种寺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書,琴棋书画的书。  想了想,得找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铆足力气引大家来看。因为,书,值得。就李白这甸吧,“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白话就是: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用了那么多兔毫笔,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咱也是真心服气,这李白童鞋干啥都挟“飞流直下三干尺”的气势,如此猛夸一位书法独步天下的怀素小和尚。啧啧,这少年小和尚也是当得。这么个写法,何止两万小时量
期刊
艺术家生活和生活艺术家是两码事,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从事艺术,但他觉得自己属于后者。  啥叫艺术风格,就是处在有点儿意思和不咋的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莫须有的,不是玩意儿的玩意儿。他常这么讲,也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干的。这些年,他玩过书法,还兼顾绘画。常言说书画不分家,何况现如今流行画像书、书像画。  曾经苦练书法,狂草,怀素。练这个比一笔一画上手快,“成品率”高。很多人看了他的书法作品,都说比怀
期刊
张旭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大受启发而独创草书字体,金大侠妙笔生花却独创“书法武功”,让武林人物的武功与书法熔为一炉。那么,书法与普通人相距远吗?  这几天,一部《我不是药神》刷爆朋友圈,海报里“我不是药神”那五个大字颇有碑版遗风,流淌着书法的古神今韵。这时你才发现,其实书法与普通人相距不远,书法是每个人的日常。  我与书为缘大约在30年前,启蒙老师竟然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该剧片头是帖学大师沈尹默先生
期刊
【第五十二辑】52损人不带脏字的北京话  骂人不带脏字儿,北京话叫吃枣不吐核儿。小的时候,听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吵架拌嘴,北京土话也叫“骂街”。把人损得快没脸见人了,却不带一个脏字,您不得不佩服这些老北京人的“语言功夫”。  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是老北京人,他曾在一篇讲北京话骂人的文章里说:“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
期刊
25年前由英达导演的作品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一经播出后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捧。这部剧是20世纪90年代,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时代,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早点能够喝上一杯豆浆、吃上一个油饼已经十分满足了。那时候人人都爱吃糖油饼,但是比普通油饼贵,不舍得买。  油饼、油条、豆浆是最爱的早点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家家豆浆油条很普遍,所以在英达导演的作品《我爱我家》中经常能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早
期刊